身后被谥为“昭烈皇帝”的刘备,有史可考的世系只能追溯到祖父一代,这种情形出现在注重家族、宗法,实行门阀制的汉时,实在件令人难以理解的事情。仔细寻思其中缘由,只能怪刘备的这门皇亲有点世系太过遥远。

史料记载刘备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众所周知,刘备所处的时代是东汉末年,刘胜却是西汉人。完全是东头一个汉、西头一个汉,看似一分钱关系也没有。

一笔写不出两个刘来,汉光武帝刘秀乃是汉景帝第六子长沙王刘发的后人,汉景帝的六世孙;后来的汉献帝是汉光武帝的八世孙,刘胜却是汉景帝的第八子。仔细算起来,上溯十三世,刘备与汉献帝有同一祖先——汉景帝!(《三国演义》书中所载,完全是罗贯中信手拈来之杜撰。所谓的大汉皇叔更是子虚乌有之事!)

从刘备出生地涿郡分析,他是汉室皇亲无疑。龙生九子,种种不同:刘备被人诟病为冒认皇亲,缘于中山靖王有一个远胜侪辈的厉害之处:育有一百多个儿子。


元朔二年(前127年),刘胜的一个儿子刘贞被封为陆城侯,成为刘胜被封为侯爵的二十多个儿子中最早的五人之一。

可惜好景不长,元鼎年间(前116年~前111年),汉武帝刘彻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开始了大规模削藩。汉制,每年八月新酒酿成,皇帝要在宗庙举行大祭,称为“天子饮酎”(醇酒)。在武帝行“饮酎”之礼的时候,诸侯王和列侯都要献金助祭,称为“酎金”。

祭祖本来是再严肃不过的事,可是祭祀用的酎金,却出现了成色不足、缺斤少两的现象。早就打算削藩的武帝勃然大怒,利用这一机会一次夺爵六百多人,刘贞不幸成了这六百多人中的一员,一个锦衣玉食的侯爷跌落尘埃,成为庶民,落户涿郡,成了涿郡刘氏的先祖。

两汉三百余年间,刘姓人口出现了爆炸式增长,汉室皇亲多如街头流浪狗。如此一来难免良莠不齐,冒充皇亲骗吃骗喝的奇闻怪事屡见不鲜。到底刘备是刘贞儿孙中谁的后人,直至今日仍是学界无法精细考证的疑案。刘备祖父刘雄在世,最多官至东郡范令而已。


虽然祖上曾经阔过,但是刘备很小死了父亲,时移世易,很快沦落到“与母贩履织席为业”,挣扎在了饥饿线上。但是小刘备人小志大,人穷志长。一则流传近两千年的传奇故事出现在《三国志-先主传》中:刘备家东南角生了一棵高五丈余的大桑树,这树不但生得高,而且形状怪异,与众不同,远远望去亭亭如盖。刘备就出生在涿郡西南十五里的楼桑村,至于这“楼桑村”是因树得名还是因刘备而得名就只有天知道了。因为生的怪异,所以来来往往的人都说这树生的不寻常,有人干脆指出此地“当出贵人”!

只是年幼的刘备丝毫看不出有任何迹象会成为贵人。

因为父亲早逝,刘备小小年纪就得自食其力。当其他孩子在嬉戏玩耍时候,他却必须为生计而奔波,往返于家中与集市之间。经济的拮据和社会地位的低下让年幼的他饱尝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因而影响了他的思想,迟滞了他的发迹。

刘备家的大桑树是乡村儿童嬉戏的乐园。小伙伴们喜欢在大树下聒噪的蝉鸣声中捉蚂蚁、数星星,打闹游戏。年少的刘备毕竟孩童天性使然,不能约束意马心猿。寡母心疼他,有时候也会在邻家孩子嬉戏声中让他出去重在参与放松一会儿筋骨。年少的刘备平时沉默寡言,并没有任何闪光点。这时候,他的一番言语,引起了正在大树下乘凉的叔父刘子敬的惶恐与不安。


邻里之间的顽童嘲笑挤兑刘备,年幼的刘备涨红着脸,既不敢恶语相向,更不敢上前饱以老拳。在众小儿哄笑声中,刘备拼命忍住没有夺眶而出的眼泪,忽然指着头顶上的大树语出惊人道:“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相信这种文绉绉的言语年少的刘备肯定说不出来,这不过是经史家润色之后想当然的文字。最大的可能不外乎是——年少的刘备指着亭亭如盖的大树,为了给自己找回可怜而可悲的自尊,撂几句“将来我一定出人头地”或者“燕雀焉知鸿鹄之志”的狠话大话罢了。羽葆盖车是用鸟的羽毛装饰的只有天子方能乘坐的华盖车,少年刘备何曾见过天子乘坐的华盖车?涿郡一个小地方,天子又何曾玉趾亲临?

史家造假之拙劣令人解颐!

刘备表现出来与年龄严重不符的狂妄,令母亲和叔父挢舌不已。长此以往,只怕刘备要做出一些大逆不道的事情来,为整个家族带来灭顶之灾,因此关于刘备的培养与教育也提上了议事日程。

熹平四年(175年),刘备已经是个十五岁的少年。深明大义的刘母下定决心、做出一个改变刘备人生轨迹的决定:送儿子出外求学。如果继续让儿子和她织席卖履,怕是会耽误了儿子的前程。


史籍中虽然未能留下刘备母亲的名姓,但也可以猜测出刘备生母应该是位知书识礼的妇女,刘备的启蒙教育就得益于这位看似平凡的母亲。刘母虽然混迹于乡野山村,但不可与寻常村妇等同视之。刘备祖父曾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父亲也曾做过州郡小吏。刘备寡母送子求学,应是不求儿子光大门楣,但求不堕家风。

此时的刘备身高七尺五寸(按汉制换算,合今天1.78米),“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双手过膝显然是在胡扯,自顾其耳更是不敢恭维。耳朵较寻常人大点不是什么稀奇事,但除了猪八戒可以看见自己耳朵,其他人也就只有在自拍的时候可以做到了。

随着刘备心智日渐成熟,让英雄少年去做织席贩履的琐事确实有点令人情何以堪了。刘备母亲决心让儿子去求学,为他选的先生是同乡涿郡涿县的东汉大儒卢植。史载,卢植“少与郑玄俱事马融,能通古今学,好研精而不好章句”,著作甚多,乃是名重朝野的士林楷模。这一年,卢植被任命为九江太守,不久以病去职,在著书立说的同时授学于缑氏山(今河南偃师东)中。

就在刘备母亲为儿子学费问题大伤脑筋的时候,与刘备一同前往求学的同宗刘德然之父刘元起慷慨解囊,主动承担了刘备求学费用,数目竟然与给儿子的一样多。刘元起的助学举动,引得头发长、见识短的妻子强烈不满。她埋怨丈夫:“各自一家,何能常尔邪!”(从刘元起之妻言语中可以推测,刘元起经常接济刘备母子。)刘元起被逼无奈,说出了深埋于心的大实话:“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

很快刘元起就对自己当初的孟浪痛悔不已,同行求学的儿子向他汇报了刘备在缑氏山求学期间的所作所为。


史载:在短暂的读书期间,刘备“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刘元起的助学金多数被刘备挪用于满足个人癖好。

卢植虽是大儒,但对刘备这种不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弟子也只能听之任之。刘备虽然受到大儒熏陶,但是并未形成喜好读书的习惯。刘备的短暂求学经历,竟然成了他的销金之旅。

一个织席贩履出生的人,竟然在短时间内学会了世家子弟的声色犬马这些恶习。不足两年的求学经历足以改变人生,刘备前后判若两人,令乡党始料未及。

这一切,正是因为刘备求学缑氏山时结识了生命中第一个贵人——同窗公孙瓒。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