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後被諡爲“昭烈皇帝”的劉備,有史可考的世系只能追溯到祖父一代,這種情形出現在注重家族、宗法,實行門閥制的漢時,實在件令人難以理解的事情。仔細尋思其中緣由,只能怪劉備的這門皇親有點世系太過遙遠。

史料記載劉備是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後。衆所周知,劉備所處的時代是東漢末年,劉勝卻是西漢人。完全是東頭一個漢、西頭一個漢,看似一分錢關係也沒有。

一筆寫不出兩個劉來,漢光武帝劉秀乃是漢景帝第六子長沙王劉發的後人,漢景帝的六世孫;後來的漢獻帝是漢光武帝的八世孫,劉勝卻是漢景帝的第八子。仔細算起來,上溯十三世,劉備與漢獻帝有同一祖先——漢景帝!(《三國演義》書中所載,完全是羅貫中信手拈來之杜撰。所謂的大漢皇叔更是子虛烏有之事!)

從劉備出生地涿郡分析,他是漢室皇親無疑。龍生九子,種種不同:劉備被人詬病爲冒認皇親,緣於中山靖王有一個遠勝儕輩的厲害之處:育有一百多個兒子。


元朔二年(前127年),劉勝的一個兒子劉貞被封爲陸城侯,成爲劉勝被封爲侯爵的二十多個兒子中最早的五人之一。

可惜好景不長,元鼎年間(前116年~前111年),漢武帝劉徹爲了加強中央集權,開始了大規模削藩。漢制,每年八月新酒釀成,皇帝要在宗廟舉行大祭,稱爲“天子飲酎”(醇酒)。在武帝行“飲酎”之禮的時候,諸侯王和列侯都要獻金助祭,稱爲“酎金”。

祭祖本來是再嚴肅不過的事,可是祭祀用的酎金,卻出現了成色不足、缺斤少兩的現象。早就打算削藩的武帝勃然大怒,利用這一機會一次奪爵六百多人,劉貞不幸成了這六百多人中的一員,一個錦衣玉食的侯爺跌落塵埃,成爲庶民,落戶涿郡,成了涿郡劉氏的先祖。

兩漢三百餘年間,劉姓人口出現了爆炸式增長,漢室皇親多如街頭流浪狗。如此一來難免良莠不齊,冒充皇親騙喫騙喝的奇聞怪事屢見不鮮。到底劉備是劉貞兒孫中誰的後人,直至今日仍是學界無法精細考證的疑案。劉備祖父劉雄在世,最多官至東郡範令而已。


雖然祖上曾經闊過,但是劉備很小死了父親,時移世易,很快淪落到“與母販履織蓆爲業”,掙扎在了飢餓線上。但是小劉備人小志大,人窮志長。一則流傳近兩千年的傳奇故事出現在《三國志-先主傳》中:劉備家東南角生了一棵高五丈餘的大桑樹,這樹不但生得高,而且形狀怪異,與衆不同,遠遠望去亭亭如蓋。劉備就出生在涿郡西南十五里的樓桑村,至於這“樓桑村”是因樹得名還是因劉備而得名就只有天知道了。因爲生的怪異,所以來來往往的人都說這樹生的不尋常,有人乾脆指出此地“當出貴人”!

只是年幼的劉備絲毫看不出有任何跡象會成爲貴人。

因爲父親早逝,劉備小小年紀就得自食其力。當其他孩子在嬉戲玩耍時候,他卻必須爲生計而奔波,往返於家中與集市之間。經濟的拮据和社會地位的低下讓年幼的他飽嘗生活的艱辛與不易,因而影響了他的思想,遲滯了他的發跡。

劉備家的大桑樹是鄉村兒童嬉戲的樂園。小夥伴們喜歡在大樹下聒噪的蟬鳴聲中捉螞蟻、數星星,打鬧遊戲。年少的劉備畢竟孩童天性使然,不能約束意馬心猿。寡母心疼他,有時候也會在鄰家孩子嬉戲聲中讓他出去重在參與放鬆一會兒筋骨。年少的劉備平時沉默寡言,並沒有任何閃光點。這時候,他的一番言語,引起了正在大樹下乘涼的叔父劉子敬的惶恐與不安。


鄰里之間的頑童嘲笑擠兌劉備,年幼的劉備漲紅着臉,既不敢惡語相向,更不敢上前飽以老拳。在衆小兒鬨笑聲中,劉備拼命忍住沒有奪眶而出的眼淚,忽然指着頭頂上的大樹語出驚人道:“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

相信這種文縐縐的言語年少的劉備肯定說不出來,這不過是經史家潤色之後想當然的文字。最大的可能不外乎是——年少的劉備指着亭亭如蓋的大樹,爲了給自己找回可憐而可悲的自尊,撂幾句“將來我一定出人頭地”或者“燕雀焉知鴻鵠之志”的狠話大話罷了。羽葆蓋車是用鳥的羽毛裝飾的只有天子方能乘坐的華蓋車,少年劉備何曾見過天子乘坐的華蓋車?涿郡一個小地方,天子又何曾玉趾親臨?

史家造假之拙劣令人解頤!

劉備表現出來與年齡嚴重不符的狂妄,令母親和叔父撟舌不已。長此以往,只怕劉備要做出一些大逆不道的事情來,爲整個家族帶來滅頂之災,因此關於劉備的培養與教育也提上了議事日程。

熹平四年(175年),劉備已經是個十五歲的少年。深明大義的劉母下定決心、做出一個改變劉備人生軌跡的決定:送兒子出外求學。如果繼續讓兒子和她織蓆賣履,怕是會耽誤了兒子的前程。


史籍中雖然未能留下劉備母親的名姓,但也可以猜測出劉備生母應該是位知書識禮的婦女,劉備的啓蒙教育就得益於這位看似平凡的母親。劉母雖然混跡於鄉野山村,但不可與尋常村婦等同視之。劉備祖父曾舉孝廉、官至東郡範令,父親也曾做過州郡小吏。劉備寡母送子求學,應是不求兒子光大門楣,但求不墮家風。

此時的劉備身高七尺五寸(按漢制換算,合今天1.78米),“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雙手過膝顯然是在胡扯,自顧其耳更是不敢恭維。耳朵較尋常人大點不是什麼稀奇事,但除了豬八戒可以看見自己耳朵,其他人也就只有在自拍的時候可以做到了。

隨着劉備心智日漸成熟,讓英雄少年去做織蓆販履的瑣事確實有點令人情何以堪了。劉備母親決心讓兒子去求學,爲他選的先生是同鄉涿郡涿縣的東漢大儒盧植。史載,盧植“少與鄭玄俱事馬融,能通古今學,好研精而不好章句”,著作甚多,乃是名重朝野的士林楷模。這一年,盧植被任命爲九江太守,不久以病去職,在著書立說的同時授學於緱氏山(今河南偃師東)中。

就在劉備母親爲兒子學費問題大傷腦筋的時候,與劉備一同前往求學的同宗劉德然之父劉元起慷慨解囊,主動承擔了劉備求學費用,數目竟然與給兒子的一樣多。劉元起的助學舉動,引得頭髮長、見識短的妻子強烈不滿。她埋怨丈夫:“各自一家,何能常爾邪!”(從劉元起之妻言語中可以推測,劉元起經常接濟劉備母子。)劉元起被逼無奈,說出了深埋於心的大實話:“吾宗中有此兒,非常人也。”

很快劉元起就對自己當初的孟浪痛悔不已,同行求學的兒子向他彙報了劉備在緱氏山求學期間的所作所爲。


史載:在短暫的讀書期間,劉備“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劉元起的助學金多數被劉備挪用於滿足個人癖好。

盧植雖是大儒,但對劉備這種不好讀書,不求甚解的弟子也只能聽之任之。劉備雖然受到大儒薰陶,但是並未形成喜好讀書的習慣。劉備的短暫求學經歷,竟然成了他的銷金之旅。

一個織蓆販履出生的人,竟然在短時間內學會了世家子弟的聲色犬馬這些惡習。不足兩年的求學經歷足以改變人生,劉備前後判若兩人,令鄉黨始料未及。

這一切,正是因爲劉備求學緱氏山時結識了生命中第一個貴人——同窗公孫瓚。

(未完待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