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唐朝人把婆婆喚作姑,把公公喚作舅,把丈夫的妹妹喚作小姑。這首《新嫁娘詞》是唐朝詩人王建的作品,描寫了一個小媳婦想討好婆婆,又怕得罪婆婆的心態。

一個進門才三天的小媳婦,爲了討好婆婆,親手做羹湯給婆婆喫。小媳婦不知道婆婆的口味,就把小姑子請到廚房。小媳婦讓小姑子先嚐嘗味道,然後問小姑子:“味道怎麼樣?婆婆會喜歡這樣的口味嗎?”

一個婆婆都這麼難伺候,如果有兩個婆婆呢?古代的時候,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男人可以有一個正妻,還可以有若干個小妾。小妾生的兒子,喚父親的正妻爲嫡母。姑娘嫁給了庶子,就要面對丈夫的嫡母和生母兩個婆婆。兩個婆婆合得來還好,要是兩個婆婆針鋒相對,當兒媳的人就左右爲難了。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七十》記載:“晉之護欲引堅爲腹心。”

年輕的楊堅,得到了北周晉國公宇文護的重用。這麼大的事情,楊堅肯定要告訴父親楊忠。楊忠對楊堅說了一句話:“兩姑之間難爲婦,汝其勿往。”

圖爲隋文帝楊堅修建的九成宮

當時的情況,宇文護挾天子以令諸侯,可謂是隻手遮天。北周的皇帝雖然弱勢,但是也有很強的號召力。宇文護雖然動不動就殺皇帝,但是也沒有取代皇帝的實力。北周皇帝和權臣宇文護的爭鬥,誰勝誰負很難預料。

楊忠把北周皇帝和宇文護比作兩個婆婆,把楊堅比作夾在兩個婆婆之間的小媳婦。楊堅聽懂了父親的話,採取藏拙的辦法,婉拒了宇文護的徵召。

宇文護被北周武帝誅殺的時候,楊忠對兒子說的那句話,被證明是至理名言。如果楊堅成了宇文護的心腹,在宇文護死的時候,就要被殺了,也就沒有後來的大隋王朝了。

每當朝廷出現兩大勢力爭鋒的時候,許多明白“兩姑之間難爲媳”道理的人,往往能立於不敗之地。舉個例子,宇文護的女婿蘇威,就因爲懂得這個道理,所以成了人生贏家。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七十五》記載,宇文護爲了爭取士族的支持,強迫蘇威娶了他的女兒宇文氏。蘇威被迫娶妻,但是不跟老婆宇文氏一塊玩。蘇威跑到寺廟裏讀書,沒有參與岳父宇文護與北周皇帝之間的爭鬥。

宇文護被殺的時候,北周武帝知道蘇威是被逼成親,非但沒有爲難蘇威,反而對蘇威委以重任。蘇威歷經西魏、北周、隋朝、大唐五個朝代,數次出任宰相,被稱爲“隋朝四貴”之一,還得以善終。

蘇威能夠成爲人生贏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懂得“兩姑之間難爲媳”的道理。在關鍵時刻懂得進退,讓蘇威能夠歷經數朝而不倒,這是他能成功的不二法門。

圖爲唐高祖李淵的獻陵

李昺是李淵的生父,李淵登基之後,追封父親爲大唐世祖元皇帝。李淵有個庶出的哥哥李洪,李洪死得早,留下了兩個兒子李博乂和李奉慈。李昺被追封爲皇帝之後,李博乂就成了世祖元皇帝的長孫。

李淵自稱是隴西李氏出身,李博乂作爲元皇帝的長孫,獲得了郡王裏面最尊貴的隴西郡王封號。李博乂是叔父李淵撫養成人的孩子,從小到大跟李建成和李世民、李元吉三個弟弟的關係都非常好。李淵看到李建成和李世民、李元吉各樹黨羽,鬥得是不可開交,就讓李博乂出任宗正卿。

宗正卿管理皇家事務,必須有威望的人,才能震得住皇子皇孫。李博乂是李建成和李世民、李元吉的堂哥,三個皇子再牛,也喊李博乂一聲“大哥”。李淵想讓李博乂用“大哥”的身份,管一管三個不聽話的弟弟,才把宗正卿的職位交給李博乂。

圖爲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

李建成和李世民爭鬥的時候,李博乂也懂得“兩姑之間難爲媳”的道理,就採取了藏拙的辦法保持中立。李博乂養了幾百個美女,整天跟她們醉酒狂歡,根本就不管皇家事務。

這件事情,出自《新唐書.李博乂傳》,原文是:“伎妾數百,曳羅紈,甘粱肉,放於聲樂以自娛。”

李淵看到李博乂只顧和美女尋歡作樂,不想管三個弟弟的事情,就把李博乂罵了一頓,然後撤了李博乂的職。

李博乂被撤職之後,李淵又讓女婿竇誕出任宗正卿職務。竇誕是李淵的二女婿,他的老婆是李淵的庶次女襄陽公主。竇誕的父親,是李淵的大舅子竇抗。竇誕是李建成的妹夫,也是李世民和李元吉的姐夫。竇誕還是李家哥仨舅族的代表人物,李家哥仨都要喚竇誕爲表哥。

李淵想讓竇誕以舅家代表和姻親的身份,調和一下三個兒子的矛盾。竇誕看到世祖元皇帝長孫李博乂都藏拙,不敢管李家哥仨的事情,也依樣畫葫蘆,採取了裝傻充愣的辦法保持中立。竇誕被岳父大人李淵罵了一頓,然後就被撤職了。

圖爲玄武門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博乂作爲李世民的大哥,由於採取了中立的態度,不僅僅保住了性命,還保住了榮華富貴。李博乂活了90多歲,直到唐高宗當朝晚期,才得以富貴善終。

李世民登基稱帝之後,給了表哥兼姐夫竇誕極高的禮遇。李世民加封竇誕爲十二衛大將軍,十二衛大將軍官階與宰相平起平坐。李世民如此厚待竇誕,可謂是給足了姐夫面子。竇誕也是富貴善終,死後還被李世民追封官爵。

跟李博乂和竇誕相比,李淵的堂弟李幼良和李淵的侄兒李瑗,就不懂“兩姑之間難爲媳”的道理。這兩位王爺,都支持李建成。玄武門之變以後,長樂王李幼良因謀反罪被李世民賜死。廬江王李瑗,則是惶惶不可終日,結果被王君廓害死了。

《資治通鑑》是古人智慧的結晶,讀懂了裏面的一句話,就足以讓人受用終身。我在這裏,強烈建議大家買一本《資治通鑑》細細品讀。

本文史料來源:《資治通鑑》《新舊兩唐書》《隋書》《北史》。

本文由王福星原創。碼字不易,請尊重原創,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本人已經和維權公司簽約,委託維權公司代理維權。未經授權轉載者,維權公司會代表本人維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