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是北京人的灵魂,

北京人的根。

胡同记录了北京的历史,

留住了北京的风土民情。

对于一位异乡客,

深入北京胡同生活,

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远离喧嚣嘈杂闹中揽静,

在胡同中徜徉、生活就像喝一杯陈年的醇酒,

越品越有味儿。

/薇那verna

在北京已生活多年了,对于每一个喜欢北京的年轻人来说,都有属于自己的胡同情怀。

去年三月份,搬到了北二环内的一条胡同,离雍和宫城墙仅隔了十几米远。第一次住进胡同,新鲜、好奇、未知,每次搬家都是另一种新生活体验的开始。

胡同算不上是正规的四合院胡同,有点像是窄巷胡同,进到家中院落得从街边的小门进入,绕过狭窄的过道,进入很小的院子,这里住着两户人家,院子里堆放了房东些许杂物。小屋仅十几平米,朝北,房门还是那种老式的镶嵌玻璃的木门,简陋的门后面却是个温馨的家。屋中虽小但家具齐全,有衣柜、大床、电视机、茶几、沙发,四周墙壁粉色布料布置,墙上还有一些相框似的装饰。因为房东在这里已经住了二三十年,所以布置的有生活的气息,这也让我第一次真正的接触到了老北京人,第一次真正体验他们之前的生活。

屋里除了一株是真的富贵竹外,就是一些各色的假花,有的插入花瓶,有的挂在墙上,虽然是假的,但是这些艳丽的颜色都给屋子增添了一丝生气和温馨。

西屋,是个不足四平米的长形厨房,里面放置着一个冰箱,一侧是厨具柜,中间还放了一个小洗衣机,因为地方小,房东说不用的话可以放在院子里,用的时候再挪出来。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卫生间,不能在家上厕所洗澡。厕所还好解决,出门不到十米就是,而一周好几次去附近的方家胡同澡堂子就成了常事。

▲2014.4初春的方家胡同,阳光明媚,也是经常去洗澡堂来回走的路。

▲2014.11清晨,爬到二层阁楼,阳光照到屋顶上,很舒服。

隔壁东屋住的是一位大姐,眉心有颗痣,信佛,一看就是面相很和善的人,现在在雍和宫里上班。他们在雍和宫大街有自己的门店,租了出去,每月都有不菲的收入。大姐的儿子在昌平上大学,一星期回一次家。在我们住进来不久的一天,她爱人因为突发脑血栓,需长期住院,大姐的每天早出晚归去医院看望。

时间长了,和隔壁大姐熟络了以后,她喜欢跟我说些譬如一些她与佛结缘的故事、附近雍和宫跟通教寺的区别、佛日历等等佛家之事。大姐家的店是租给了青海的藏民,卖一些佛像、物件,因为店主的叔叔是雍和宫寺院的主持,她拜了主持为师傅。大姐常会下班后带着店家的小女儿卓玛回家学习做作业,偶尔,大姐忙的时候会找我给她复习功课,直到后来我搬到了东四十四条胡同,大姐晚上还过来家里请教学习英语。

北屋正对着我们,是一个小二层的阁楼。一层的一家人早不在这里住,放着一些杂物,有时候自己爬上楼梯到二层晾被子、晒衣服,阳光比一层更充足。站在二楼,四周一望只能看到周边人家的屋顶,偶尔不知谁家的猫咪在院子和屋顶上下乱窜。

▲2014.12附近的地坛公园一到深秋,满园子金黄色的银杏树很是好看。

后来,阁楼里住进了房东大哥的一位朋友,偶尔,房东大哥会提着几瓶酒和小菜,和他一起喝喝酒聊聊天,有时候还叫上我老公。大哥喝酒时侃起家国天下事,也会说起家里祖上曾经的辉煌,小时候的富足生活和文革时家里的变故,年轻时的意气风发以及婚后与妻子跟别人跑了的痛楚,时间长了,慢慢的也装下了不少这些老北京人的故事。

▲2015.1农历十五的月亮很圆,那天很冷了,这时候路上人已经很少了。印象最深的就是穿着羽绒服,寒风吹得刺骨,身体直哆嗦打颤,不停的来回拿手摆弄着三脚架和相机。

今年三月份,房东的儿子要回来住,雍和宫一年的生活就这样结束了。我们又搬到了东四十四条胡同,相比较雍和宫住的这里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胡同。

一个正规四合院的大门,两面青砖墙,大门是木质,往里走,这里以前是个四合院,只不过几代下来,院子里东一墙西一角都盖了房子,添了砖瓦,没有了往日四合院的阔气和宽敞。沿着一米多的过道往里走,其中一户就是我们住的了。

院子里一共现住有八户人家。有喜欢在门口乘凉的大伯;拄着拐杖、耳朵眼睛不是很好的80多岁奶奶,清晨常坐在院子里和狗狗一起晒太阳;家里养着两条狗狗的大姐忙里忙外;还有仅和我们一门之隔的大姐,给我送过咳嗽药;还有最里面北屋住的一对80多岁的爷爷奶奶,精气神特别好,人也很热情,去过爷爷奶奶家里做客好几次,给我们吃她做的菜团子、发糕,院子里下雨了经常会挨户问谁家的衣服要收了,光这个事情奶奶就登门吆喝了四五次了。

从以前住楼房,足不出户,不和邻居打交道;到现在四邻右舍的,抬头不见低头见,拉话聊天成了最平常的事情。

▲2015.4大杂院里的两条狗狗随时守护着,有陌生进来就会大声的叫喊。

▲2015.4清晨,老奶奶安静的坐在老旧的沙发上,和小狗狗图图一起晒太阳,温暖而惬意。老奶奶由于年纪大,耳朵不好,听不清我们说话,所以每次迎面碰到,总是和我呵呵笑,我也笑着回应着。

▲2015.4和院里的奶奶在门口聊天,聊到甚欢后奶奶邀请到她家里做客。他们都80多岁高龄,奶奶吃了20多年的素食,看起来精神、面相很像60多岁的。

▲2015.6夜里,狗狗出来蹲在家门口,不知道是等主人还是吹风溜达。

三月份来到这里后,不多久就进入了夏天,经常晚饭后出来溜腿散步成了常事。喜欢摄影的我们,胡同自此也成了我们拍摄的对象,也是最容易随手拍到的。有时候,上下班路上都会拿手机随手拍几张所见所闻。

▲2015.6深夜的胡同,远离喧嚣,自然宁静,仿佛能看到和感受到昨日里老北京人的生活景象、市井民风。

▲2015.6偶尔,月明星稀之夜,便去追逐胡同里的夜色。

▲2015.6一轮明月不知照亮了谁家的窗?

前几天,正值伏天,持续了好多天的闷热。忽然,被这七月里的几场大雨冲洗了一番,瞬间凉爽十足,空气也清新了许多,周末里在胡同里遛街串巷就和大多数人去商场一样,成了我的一种逛街方式和常态。

大雨过后,胡同里的老槐树在风中掉落了一地的芳香,飘飘洒洒,落英缤纷,黄色的花蕊铺满湿漉漉的巷子,老人悠闲得清扫着门前的花,或是三三两两坐在门前小凳悠闲纳凉、拉家常,或是邻里街坊围坐一桌打牌下棋,或是见小朋友们三五成群的在一起玩耍,或是老人们蹬着三轮车吆喝卖东西…这一幕幕生活的味道也成为了我追寻和喜欢胡同的原因。

▲2015.7赵府街槐花铺满街巷,掉落了一地的芳香。

▲2015.7胡同人悠闲的生活方式。

▲2015.7赵府街32号 红门大院前飘落一地的槐花。

▲2015.7什锦花园胡同夕阳西下,一群鸽子来回在头顶上空盘旋。

周边的朋友、同事,都知道我住在胡同里,不免有时候就会迎来一群不速之客。

几个朋友在一个周末约着去了故宫,中午吃完饭后逛到了我家附近的胡同,一个电话说到你家门口了,我边接着电话边快步走出院落,咦,没见人影啊,原来还离我有一里远的距离呢。

来到家中,大家有的坐在沙发上,有的坐在地上,你懂得,家里太小,一群青年欢声笑语的聊天看电视。

下午阳光正好时,带着朋友来到了北新桥附近的一胡同里,这个“物喜”的门前小店,成了我们留恋的拍摄点,简洁文艺的赶脚让我们这一群青年男女开始疯狂咔嚓咔嚓、哈哈大笑个不停,过往的人都不时回头看一眼,其实我们只是拍个文艺照而已啦,哈哈。

非常欢迎朋友们来家里做客,偶尔也可以当回“不速之客”。

▲2015.3北新桥石雀胡同·一群逗比青年

【胡同·掠影】

▲2015.3东四十二条胡同·人生好时光

▲2015.3北新桥石雀胡同·一个人的“物喜”

▲2015.4北新桥石雀胡同·啤酒饮料运输站

▲2015.4北新桥石雀胡同·生活的色彩

▲2015.7成贤街·北京城内现存不多的古老街道之一,巍然耸立的牌楼,夹道的老槐树,都体现了这条老街道的面貌。

▲2015.7北锣鼓巷·经常游走于南锣、北锣、后海的老北京车夫。

▲2015.7北锣鼓巷·自行车是老北京胡同人最钟爱的出行工具,漫步在胡同中,经常能听到身后或者拐弯处清脆的阵阵车铃声,已然是那个时代最好听的声音。

▲2015.6东四九条·胡同拐角处

▲2015.6什刹海附近胡同

▲2015.6后海

▲2015.7东四十四条·电线成了胡同里最常见的线条,它在摄影中一般都是很干扰人视觉的东西。然而,没有这些错综杂乱的电线,就满足不了胡同里人们的生活需求。有时候,它也是胡同生活的音符,也是鸟儿喜鹊常栖息的地方。

▲2015.7国子监·漫步胡同,是一种很浪漫的悠闲方式。

行摄美好,留住过往!

—————————

感谢您的阅读和分享,关注新浪微博:@薇那verna 微信号:wxj278804286,与您一起分享我的快乐旅行!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