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政策開放,許多家庭投入了響應國家號召的行動中,但你真的準備好了嗎?也許你並不清楚,二寶媽媽的糾結。

場景一:

在一次親子活動中,看到一對龍鳳胎,雖是父母一起相伴參與,但剛滿3歲的兄妹,都不約而同地將注意力放在了媽媽身上。

活動中,一會兒哥哥一個人跑到窗戶邊,遠遠地、傷心地看着媽媽和妹妹親熱;一會兒妹妹又一個人躲在角落裏掉眼淚,無論爸爸怎樣勸說,兩個孩子都傷心依舊,直到媽媽前來到安撫,就會立刻雨轉晴;

媽媽只有一個!整個活動中,爸爸束手無策,媽媽焦頭爛額,孩子的不開心、發脾氣此起彼伏…

場景二:

家長沙龍中一位媽媽分享:我家的哥哥比妹妹大三歲,體重過胖,我特別擔心他傷着妹妹,就會說:你小心點!別欺負妹妹!孩子因此很有情緒。

前段時間他過生日,我不允許他喫生日蛋糕,他問:媽媽,過兩天就是妹妹的生日,她可以喫嗎?

我回答:可以!

他聽完特別生氣:“爲什麼妹妹可以,而我卻沒有?”

我回答:“那媽媽小時候也沒有啊?”

他更加生氣了,跑回房間關上門開始摔東西。

我也很委屈,爲了他的體重,我專程學習營養搭配,調理期間不能喫甜食啊!爲什麼他就不懂我對他的好呢?

聽完分享,很多媽媽也紛紛回應:我家的也是這樣!爲什麼我已盡全力,一碗水端平,孩子卻根本不體諒,這麼不懂事?特別是老大!

01

曾經,我也是那個不懂事的老大

小時候,我是在姥姥和姨媽的呵護中長大的,雖然不是百依百順,但也是獨一個!寶貝得很!7歲時,我最喜愛的舅舅意外離世,留下了百天的妹妹,從此,我的境遇就有了不同!

“你是姐姐,得讓着點她!”這樣的話,常常在耳邊!當那個小丫頭莫名其妙地拿鏡子狠狠地拍我後背,怒火中燒的我,恨不得一巴掌回擊過去,又不忍下手,跑去告訴姥姥時,一向愛憎分明的姥姥卻笑而不語,一句輕聲指責都沒有。

“哼,她欺負我,也得我讓着她,不公平!”

沒有妹妹之前,姥姥每天都會有固定的陪我嬉鬧的時間,有了她之後,大部分時間都劃撥給了她,我還自我安慰:挺好的!正好沒人管我,可以自由去玩!可是當姥姥和姨媽擠出一點點時間專程陪我時,那個“煩人的”小丫頭就偏要插一腳,沒一會兒,大家的注意力就成功地被她吸引了去!

“哼,真討厭,什麼都我和搶!”

最讓我難以釋懷的是:

妹妹上小學了,不會寫作業,姥姥和姨媽相視一笑,異口同聲地對她說:“找你姐姐去,她會!”

我自己有時候面對作業,一樣地不會寫,也沒人可以輔導,每天都要先哭一通,再去寫!我以爲妹妹會和我一樣地急切地需要幫助,就特別用心地給她輔導,可她就是聽不懂,還心不在蔫,一點兒都不在乎!那份態度一下子惹惱了我,急得真想戳她的腦袋,這時,姥姥和姨媽把妹妹護在身邊,心疼地說:“不會就不會,咱不寫了!”

這樣一份護持讓我很詫異,爲啥我完不成他們的期待時,她們就會或面露失望,或厲聲呵斥,一定要我把事做好;但到了妹妹那裏時,卻變成一切都是可以的。

“哼!不公平!偏心。”,除了那一團疑問,還有一份憋屈,堵在心口,說不出來!

儘管姥姥和姨媽一再申明,她們是一碗水端平,但我從不這麼認爲!她們一再表達期待,希望我能多多照顧妹妹,我對她的態度卻是避而遠之,無法親近。

02

誤打誤撞的和解

直到我去外地上學,第一次離家,因空間和時間隔離出來的思念,把之前的不愉快全都美化了,我日夜思念姥姥、姨媽,還有“討厭的”妹妹。

放假回去,讓我想不到的是:她們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姥姥和姨媽的話語出奇一致地改爲“讓着點姐姐”,所有的好喫的都會先留給我,遇到我和妹妹之間的一點小糾紛,甚至是我真的在“欺負”她,她們都會用相信的態度看待我,認爲不是我的錯。這樣的對待,多多少少讓我對妹妹有些歉意。

但我還是感知到了一份滿滿的愛和信任,流到我心中,也經由我流向了妹妹,我願意有什麼好喫的、好玩的,都先想着她,我願意爲她掃平前方障礙,我願意達成姥姥和姨媽的期待!從此,我和妹妹的關係變得特別親密!

姥姥和姨媽看到我倆親暱無間,自然十分開心!但事實上,故事並未結束,當時的“一邊倒”,其實給妹妹也帶來了心理陰影,前不久,她還叨叨我:“爲啥你就不能讓讓我!”

03

以孩子爲師,尋找答案

爲什麼我已盡全力,一碗水端平,孩子卻根本不體諒,這麼不懂事?特別是老大!

經由“孩子”的眼睛,相信親愛的媽媽們,一定看到了答案所在!是的,答案就在問題裏!每個孩子天然都會對她的養育人充滿信賴和愛,願意去滿足父母或養育人的期待,只要她感到被信任,感到被愛,就會流出愛!

但如何表達才能讓每一個孩子感受到被信任,被愛呢?立規則!放下“老大應該讓着小的”這條規則,重塑一條“每個人都很重要”的規則!你可以這樣做:

1.給到每個孩子專屬時間的陪伴,哪怕每天只有10分鐘。這個時間裏,讓孩子感受到:“我只陪着你!你是最重要的。”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全然的愛,而不是平均的愛,特別是老大,他們比弟弟妹妹早到世上幾年,在他們的眼裏,父母本來就是自己一個人的,忽然來了個討厭的小傢伙,在分割他的資源,內心的不平衡需要更多地被看到!

2.在“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傷害環境”的前提下,協助或支持孩子們建立自己的遊戲規則。在衝突發生時,忍住不干涉,讓規則來說了算!而不是父母認爲的“誰應該讓着誰”!

3.孩子因衝突有負面情緒時,再次啓用專屬時間,陪在身旁傾聽他的難過、憤怒,此時孩子會感受到“無論我有怎樣的情緒,我都足夠好!媽媽都愛我”。

兄弟姐妹間能否和睦相處,取決於:父母怎麼做?當規則可以讓每個人感受到愛和支持時,孩子就會漸漸習得與權威的合作,而規則如果讓孩子感受到被限制,不公平,那她就會有對抗。小時候,對姐妹,長大後對權威。立規則,關鍵的核心是:決定自己怎麼做!而不是孩子怎麼做!

圖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