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记事本】三代西钢人的色彩

五十四年的西钢,像一首歌,宛转悠扬;像一本书,源远流长;像一棵树,枝繁叶茂;更像一幅画,陆离斑驳……

祖辈的

西钢色彩是

黄色的

54年前,我的祖辈们响应党的号召,告别了自己的家乡--东北本溪,踏上了奔赴大西北的列车。

经过一路的颠簸辗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西宁。然而映入眼帘的并没有想象中的绿树成荫,高楼林立,迎接他们的只是漫天的黄沙和满目的荒凉。那时的西宁钢铁厂里,只有为数不多的几颗杨树;那时的街道,与其说是一条街道,不如说是一条黄土路;那时的西钢的二层“红楼”,是周边最宏伟的建筑。姥姥说:“当时的条件的确有点艰苦,刚建厂,说设备落后吧!嗯,也可以说几乎没有。”

可就是在这片黄沙漫漫的土地上,我的祖辈们肩负起了建设高原钢城的使命;就是在这些小楼里,我的祖辈们迅速投入到繁重的工作任务中;就是在这艰苦的环境中,我的祖辈们在这儿一干就是几十年!一个个奋战的夜晚,一盏盏明亮的灯光,他们映亮了漆黑的夜空,映亮了建设青海的新希望,更映亮了西钢的美好未来!

1969年9月28日,成功冶炼出了青藏高原的第一炉特殊钢(45钢),第一炉钢映在大家眼前时,祖辈们终于欣慰的笑了,这是他们用自己最炙热的心和最辛勤的劳动所交付出最优秀的答卷!

他们,在荒凉的西宁,在漫天的黄沙中,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

——

——

——

父辈的

西钢色彩是

绿色的

80年代,我父母那一辈人也陆续走进厂区,成为了西钢的一员。记得小时候,爸爸常讲故事给我听,讲的可都是工作中的事儿,有新鲜事儿、烦心事儿,当然最多的,还是充满喜悦、令人怀念的高兴事儿,那是一段段西宁特钢的记忆……54年,有时感觉很漫长;有时却又感觉好短暂。漫长的是,这54年凝聚着太多西钢人的心血;短暂的是,这54年西钢如此飞速的发展。

记得我们住在平盖楼儿的时候,楼道里黑不溜秋的,稍不注意,你就会碰到邻居堆放在楼道的东西;厕所也是两家用一个的,必须早早去,否则就得排队。但平盖楼也有快乐的瞬间——晚饭后,一群孩子凑在楼下玩“藏猫呼”“跳皮筋”“飞机格”“钉钉子”……直到九、十点钟,父母催促了无数遍后,才意犹未尽地往家走。还有每次父亲下班回家,都会带回他那个神奇的铝饭盒,如同“潘多拉魔盒”一样,打开它,你会看见爸爸节省下来的荤菜,或是西钢独有的“汽水儿”,哎呀,一提到这汽水儿,我到现在都还念着“那口儿”,酸酸甜甜,好喝极了。

随着时代的进步,当年的黄土路,变成了绿树成荫的平坦大道;当年的平盖楼,变成了成群的高楼大厦;当年的漫天黄沙、满目荒凉,早已变成了苍翠欲滴、生机盎然。

他们,在青山绿水的西宁,创造出充满希望的西钢!

我们的

西钢色彩是

姹紫嫣红的

2011年,那是一个不一样的春天,我也工作了,而且是以主人翁的身份进入了西钢。绿树荫荫的大道,整齐划一的梧桐,干净明亮的厂房,这哪是钢厂啊,简直就是个美丽的大花园。休息室里摆放整齐,澡堂一排排的更衣柜,排好队似的等待你的检阅。厂房里的设备,擦得崭新明亮,连设备运行发出的声音,都透着一股实力。

我爱西钢,不仅仅因为他是我工作的地方,更重要的是我和我的祖辈对西钢的那份眷恋和独有的记忆。54年,西钢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从黄沙漫天到绿树成荫再到现在的繁花似锦,从单一的冶金行业到转型发展再到如今的全面深化改革。我始终相信着西钢一定会创造更加色彩斑斓的明天。

朋友们,让我紧跟时代的步伐,撸起袖子、挽起臂膀,用我们勤劳的双手去创造姹紫嫣红的西钢!

END

总编:杨春元

主编:吉庆祥

责编:吉庆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