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贵州,你最先想到的是……

不少网友第一反应都是茅台和老干妈

有网友表示当然是遵义会议

还有网友列出了一堆美食,看的小编都饿了

当然,还有今天小编要给大家分享的贵州‘顶云经验

“好个顶云坡,肥田沃土多,生产搞不好,家里不开锅……”一句顺口溜,道尽顶云40年前的辛酸。“但是,顶云人不服输,大胆实行‘定产到组,超产奖励’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来自“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顶云街道办事处的党工委书记廖文建说,在改革开放40年的进程中,顶云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让现在的生活“既满足也富足”。

40年前,顶云人冲破各种阻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推进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其最早实行的“包产到户”被总结为“顶云经验”,让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当地的老百姓也吃上了饱饭。自此,“北有小岗,南有顶云”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两面旗帜,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

顶云公社陶家寨生产队确定实行“包产到户”(资料图)。关岭县委宣传部供图。

穷则思变 农村迎来重大改革

走进顶云,一条条宽阔的柏油路交错其间,一幢幢美丽的小楼鳞次栉比,一排排果蔬大棚焕发生机……昔日的顶云乡,紧跟城镇化发展的步伐,早已改为街道办事处,乡村发生了大变化。唯一不变的“顶云经验”纪念园见证了这段历史的变迁。

“顶云经验”纪念园是一个开放的广场,中间矗立着的混凝土纪念碑,纪念碑的三个立面分别写着“顶云经验纪念碑”“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字样,简洁而大气,碑座下面雕刻着当年领头“包产到户”的陈高忠、陶天云、罗国明等五位老人形象。

顶云经验纪念碑。李宇 摄

熟悉顶云的人都知道,陈高忠就是当年的“陈大胆”。作为“顶云经验”的发起者和参与者,这位年逾八旬的老人,曾经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要在陶家寨生产队实行“包产到组”

“40年前,我们每天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吃饱饭,并没有想到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陈高忠说,当时自己是陶家寨生产队队长,经过慎重思考后提出三点:一是把生产队30户人家的田地和劳动力平均搭配分成三个组;二是把15头耕牛和所有农具按三个组分下去;三是生产队以前的老账不管,要重新建立新账。

“三个条件”一出,村民一片“哗然”。“这不是‘包产到组’吗,如果被发现,那可是要挨批斗甚至坐牢的。”然而,为了改变食不果腹的生活现状,村民们最终还是赞成了陈高忠的意见。各组定组长、定产量、定劳动力、定耕牛农具、定送粮人员……春耕时节,陶家寨的田间地头一片火热;几个月后,他们迎来了第一次大丰收

“顶云经验”的5位创始人。关岭县委宣传部供图。

就在那一年,陶家寨生产队的粮食翻了两倍,人均吃粮从原来的不足100公斤增加到250公斤人均收入也由原来的50元增加到200多元

全面推广 敢为人先再闯致富路

经过第一年的“试验”,村民们尝到了“包产到组”甜头。陈高忠并不满足,而是在准备下一盘更大的“棋”:“上一年‘包产到组’能在公社干部的眼皮底下‘蒙混过关’,如果把土地分到每家每户,大家生产的积极性肯定会更高,收成一定也会更好。”

“其实,那一年我都没有睡好觉,心里忐忑得很,生怕出事。”陈高忠至今仍心有余悸。由于害怕暴露,当时划分土地,村民只能在田地两边,埋下石头桩子为地界,用绳子拉直线划分庄稼。收粮时,在口袋上作记号,先把粮食收进仓,晚上再悄悄扛回家。如此一年下来,陶家寨的粮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家家户户有了余粮。

喜获丰收。关岭县委宣传部供图。

看到陶家寨生产队的丰收景象,周边的生产队纷纷效仿。当时,顶云公社的28个生产队中,就有三分之一悄悄搞起了“包产到户”,且都实现了粮食增收。时任顶云公社八角岩生产队副队长的伍正才明白,“躲着干不是长久之计,要搞我们就公开搞。”

1978年2月,经过深思熟虑,伍正才写了3封信,分别发给了当时的贵州省、地、县领导,力推“包产到户”并获得县委的大力支持,建议将“包产到组”改成“定产到组”,同时还得到了省级主流媒体的公开报道。

在各方力量的支持下,1978年春,“定产到组,超产奖励”制度在顶云公社公开试行。16个生产队完成定产到组后,每队都制定了一套奖惩制度,还同步开展劳动竞赛和定期评比。干部群众苦干实干,温饱问题解决了,生活也变得轻松了起来。

关岭县70年代主要运输工具。关岭县委宣传部供图。

1978年秋,顶云公社组织人员对试行的生产队进行交叉验收,结果16个生产队每队至少增收30%以上,有的超过50%,还有的达到了100%。看到成效后,“顶云经验”于1979年得以在关岭全县推广,1000多个生产队开始实行生产责任制;1980年,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村经济体制,在关岭县基本建立

1980年7月15日,中共贵州省委发布了《关于放宽农业政策的指示》讨论稿。随后,中共中央在正式发出的《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明确指出在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可以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

实行“包产到户”,顶云敢为人先,不仅能够真正体现按劳分配,能最大限度调动农民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加快生产进程,同时还让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延伸,极大地促进了农林牧渔等产业的发展。“包干到户落了心,三者利益得兼顾,勤劳致富有决心。”陈高忠确信,顶云的这条路,算是走对了。

“关岭牛”产业。关岭县委宣传部供图。

同步小康 推进城镇化发展步伐

40年过去了,站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进,曾经贫穷落后的顶云早已今非昔比。一个富裕、文明、和谐的新顶云,正以百姓富和生态美相统一的姿态,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而作为“顶云经验”的发源地,关岭县石板井村也成为了全国文明村。

顶云石板井村旅游新貌。陈志浩 摄

‘顶云经验’和‘顶云精神’一脉相承,反映出贵州人敢想、敢干、敢担当,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的精神。”关岭县委副书记、县长韦朝虎认为,改革是顶云的基因,已深深融进每个顶云人的血液里。“顶云经验”是治穷的灵丹妙药,但不是致富的法宝,要解决好“三农”问题,还需要用“顶云精神”继续去创造

修建“顶云经验”纪念园,正是要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让这片土地迸发出持续活力。石板井村通过成立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集中土地、抱团发展,改变单一的种植模式,已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收入逐年增加。“10年来,石板井村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028人,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400元提升到 9800元,年均增长840元,是2008年的7倍。”石板井村村支书吴兴伦说。

关岭县港澳蔬菜基地全景图。关岭县委宣传部供图。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顶云精神’已经成为加快农村改革的不竭动力。”40年的发展表明,顶云群众吃穿问题已完全解决,并且踏上了同步小康的的新征程。顶云公社的这场农村改革,不仅改变了安顺地区,还改变了贵州省乃至中国农村的面貌。

顶云街道办以“村社一体合作社”为主体,流转6000余亩土地发展种养殖产业,让10000余人从农民彻底转变为“市民”,日子越过越好。此外,依托沪昆高铁关岭站开通和顶云新区的建设优势,顶云正不断加快当地的城镇化发展进程,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如今,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产业革命正在贵州展开。关岭县积极抢抓机遇,除了通过易地搬迁将贫困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外,还石板井、新城、八角等27个村寨纳入顶云新区城市规划范围,通过就业培训、建设产业新村、扶持创业等措施,培养建筑施工、旅游表演、家政服务等专业队伍,增强人民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底气。

顶云石板井乡村旅游点。陈志浩 摄

“未来,顶云还将保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继续依托新城开发和脱贫攻坚的契机,立足现状,因村因地制宜求发展,做好农村三产融合文章,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就业培训等举措,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早日‘开花结果’。”廖文建说。

改革开放40年,总有一些故事

让人每每重温都心潮激荡

贵州“顶云经验”的故事今天就讲到这里

您还可以点击了解:

四川向阳镇武汉汉正街内蒙古中滩公社

福建国企“信”广西平果“铝”海南“闯海人”

山西平朔煤印台明秀精神黑龙江元宝村

云南翁丁佤寨安徽“铜陵模式”北京地铁

浙江台州藏富于民
吉林红嘴村生产小队
未完待续

扫码了解

更多改革故事

↓↓↓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主编:唐嘉艺

编辑:曾 帆

大家都在看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