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中醫藥大學一附院微信訂閱號【本草驛站】專欄,逢週六推送!欄目文章均由醫院藥學部中藥師撰寫。內容包括:嶺南本草故事、常用本草功效介紹、本草藥膳、中藥及中成藥的日常使用等,實用、精彩!敬請關注!

檳榔花紋肉豆蔻

文/藥學部 馮時茵主管中藥師

肉豆蔻在我國始載於《名醫別錄》,列爲上品,歷代本草皆有收載,因其花實皆似豆蔻而無核,故名。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肉豆蔻也做了具體描述∶肉豆蔻花及實狀雖似草豆蔻,而皮肉之顆則不同。顆外有皺紋,而內有斑纈紋,如檳榔紋。最易生蛀,惟烘乾蜜封,則稍可留。肉豆蔻在2015版《中國藥典》中記載爲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的乾燥種仁,原產於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等國。現我國的海南、廣西、雲南等地亦有引種栽培。

性 味

歸 經

辛,溫。歸脾、胃、大腸經。

功 能

主 治

溫中行氣,澀腸止瀉。用於脾胃虛寒,久瀉不止,脘腹脹痛,食少嘔吐。

用 量

3~10g。

配 伍

使 用

與肉桂、乾薑、黨蔘、白朮等藥同用,治脾胃虛寒之久瀉、久痢者,或與補骨脂、五味子、吳茱萸同用,治脾腎陽虛,五更泄瀉者。治胃寒氣滯、脘腹脹痛、食少嘔吐等證,常與木香、乾薑、半夏等藥同用。

臨 牀

應 用

肉豆蔻氣香,辛溫而澀,長於溫中理脾、行氣止痛、澀腸止瀉。但生肉豆蔻含有大量油質,有滑腸之弊,並具有刺激性,一般多炮製後用。煨制後可除去部分油質,刺激性變小,增強了固腸止瀉的功能。

性 狀

鑑 別

本品外觀呈卵圓形或橢圓形,表面灰棕色或灰黃色,有時外被白粉(石灰粉末)。

肉豆蔻主要鑑別點

1、種臍位於寬端,呈淺色圓形突起;

2、全體有淺色縱行溝紋及不規則網狀溝紋;

3、檳榔紋:斷面顯棕黃色相雜的大理石花紋;

4、種脊呈縱溝狀,連接兩端;

5、合點呈暗凹陷。

使 用

注 意

陰虛內熱、口乾口渴、心煩失眠、小便短黃、大便粘滯不暢或燥結者忌食用。

附:

豆蔻爲姜科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的乾燥成熟果實。辛,溫。歸肺、脾、胃經,具有化溼行氣,溫中止嘔,開胃消食的功效。

草豆蔻爲姜科植物草豆蔻的乾燥近成熟種子。辛,溫。歸脾、胃經。適應於寒溼鬱結中焦之症。

作者簡介

姓名:馮時茵

科室:藥學部

職稱:主管中藥師

地址:廣州市機場路16號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臨牀藥學室

覺得不錯,請點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