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好比富蘭克林在借書之前,還提前給那個議員寫了一封十分恭敬的信,還書的時候,也表達了深深的感謝,所以我們在麻煩別人時,也應該有充分的誠意,這樣對方纔會更容易幫助我們。所以沒有人願意一直被人麻煩,當我們建立起初步的感情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擅用互惠原理,你幫我一次,我再幫你一次,才能建立起最強韌的人際關係。

在富蘭克林的自傳中,曾提到這樣一個故事:
1736年,有一天富蘭克林在賓夕法尼亞的議院發表演講。另一位議員完全反對他的觀點,於是也發表了一篇演講,十分激烈地批評了富蘭克林。富蘭克林有點措手不及,但是又想爭取這位議員的同意。
後來,他無意中打聽到這位議員的家裏正好有一套非常稀有的圖書。於是他十分恭敬地寫了一封信,厚着臉皮向這個議員借書。沒想到這個議員竟然同意了,富蘭克林看完書,還書時鄭重地表達了謝意。
幾天後當他們再次在議會廳見面時,富蘭克林是這樣描寫的:“他竟然主動跟我打招呼(以前從來沒有過),後來我們談話,他還表示,任何時候都願意爲我效勞。”
從此他們兩人化敵爲友,終生保持着友誼。
經過這個事情後,富蘭克林便得出了一個原則:相比那些被你幫助過的人,那些曾經幫助過你的人會更願意再幫你一次。
後代的心理學家也依此得出了一個結論:讓別人喜歡你的最好方法不是去幫助他們,而是讓他們來幫助你。這就是著名的“富蘭克林”效應的由來,那麼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從心理學角度解釋,爲什麼麻煩別人,對方反而會更願意幫我們?
之所以幫助過我們的人,更願意幫助我們,其實是因爲【認知失調理論】。
什麼是認知失調理論?
認知失調理論是社會心理學家費斯廷格(Leon Festinger)提出的,又叫失調減少(dissonance reduction)理論,顧名思義,說的就是當兩種想法或信念(“認知”)或者思想和行爲在心理上不一致時,我們會感到一種緊張的狀態(“失調”),爲了減少這種不愉快的感受,我們會自發地調整自己的想法。
費斯丁格以吸菸爲例進行了說明,就好比一個老煙槍知道吸菸有害身體健康,但是戒菸很困難,他的「思想」和「行爲」之間就會產生落差,這就是認知失調。
一旦產生了認知失調,爲了減少認知失調產生時帶來的緊張、焦慮和不愉快的感覺,我們會自發的合理化自己的行爲,改變自己的認知。
比如老煙槍會爲了抽菸對自己解釋說:哦,大家都在抽菸,不也沒出問題嘛或者說抽菸能讓我有精神,這樣我才能更好的完成工作等等。
同樣的,在我們麻煩別人時,即便對方剛開始是討厭我們,甚至是反對我們的,一旦選擇了對我們伸出援手,因爲思想上【討厭我們】,但行爲上卻【選擇幫助我們】,思想和行爲不一致,就也出現了認知失調現象。
爲了緩衝認知失調帶來的不舒服的感覺,我們就開始了自我說服,開始合理化自己的行爲,比如告訴自己:我應該也沒有那麼討厭他,不然爲什麼會去幫助他。他這個人還不錯其實,不然我不會去幫一個我討厭的人。
所以,很多時候,當你去麻煩別人,請求別人幫助的時候,其實往往更有利於你和對方關係的緩和,而且與那些你幫助過的人相比,幫助你的人幫助你的可能性也會更大。
如何通過麻煩別人建立好人緣
雖然麻煩別人可以更好的建立友好關係,但是也要講究方式方法。
1、麻煩別人,要有界限感和分寸感
你可以麻煩別人幫你帶一份午飯,但不能每天中午都讓別人帶。
你可以麻煩親人幫你洗衣服,但不能要求同事幫你做那些過分的事。
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博士曾將人際交往距離劃分爲公共距離、社交距離、個人距離、親密距離,各種距離都與對方的關係相對稱。
其實我們在麻煩別人時也需要做一個劃分,先要大致清楚自己在對方的圈子裏身處哪一環,對待不同距離的人,學會拿捏分寸,這樣纔不會在麻煩別人的時候出現尷尬唐突的畫面,兩個人的關係才能長久。
2、麻煩別人,請誠意一點,並儘可能有所付出
既然是麻煩別人,請別人幫忙,那麼至少要把自己的誠意表現出來。
就好比富蘭克林在借書之前,還提前給那個議員寫了一封十分恭敬的信,還書的時候,也表達了深深的感謝,所以我們在麻煩別人時,也應該有充分的誠意,這樣對方纔會更容易幫助我們。
另外,在對方幫助了我們之後,還要儘可能有所付出,不管是物質付出還是精神付出,都會使對方會更容易對我們產生好感。
我曾經有多次在大路上被麻煩幫忙填寫調查問卷,但唯獨有一次印象深刻,而且很高興幫了忙,那是因爲我在填了問卷的第二天,做調研的機構就給我打來了電話,感謝我的參與,並告訴我,我填寫的數據對他們很重要。
3、利用互惠原理,建立長久關係
互惠原理指出,人們總是習慣於使用相同的方式報答他人爲我們所做的一切。互惠原理是一種深深紮根於人們心中的隱藏機制。一旦場景合適,就會被立即啓動。
麻煩別人雖然可以建立起一條鏈接彼此的紐帶,但是長久的友誼經營則需要以互惠作爲基礎。
相互沒有任何互惠互利行爲,其實也意味着友誼在慢慢終止。這裏的互惠,包括精神、物質、情感上的三類互惠。
胡雪巖曾經也說過:“你肯爲別人打傘,別人才願意爲你打傘。誰都有雨天沒傘的時候,能幫人遮點雨就遮點吧。這也是我下雨時即使不帶傘,也不會被淋溼的妙法啊。”
所以沒有人願意一直被人麻煩,當我們建立起初步的感情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擅用互惠原理,你幫我一次,我再幫你一次,才能建立起最強韌的人際關係。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很多人怕麻煩別人,但是不麻煩彼此,關係也就無從建立。有這種麻煩哲學的人,難以發出對關係的渴望,所以勢必會退回到孤獨中。”
胡適十幾歲的時候被送往上海讀書,送他到車站的時候母親不放心說:“你要去到更大的世界了,我再也幫不了你,自己去闖蕩吧,但是要送你四個字——學會求助。”
所以,很多時候適當地麻煩別人,非但不是一種“麻煩”,反而是一條快速成長的通道,更是一條鏈接彼此的紐帶。你學會了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