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inshang

引言

社區商業發展新模式:線下體驗,線上消費。

來源 |贏商網(ID:winshang)

圖片來源 | 視覺中國

雖說社區商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是實力地產企業紛紛瞄準的新藍海。但對於正從房地產開發轉型的企業而言,這依舊是一片“陌生”的領域——

社區商業應該自持or出售?怎樣規劃運營才能實現可觀“收入”?未來發展前景如何?業態與空間設計上還有哪些想象空間?

種種問題,困擾着社區商業操盤“新手們”。以至於我們發現,過去社區商業大多是“底商”的商業形態,業態單一,且是以“配套”的身份出現,難以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但隨着經濟社會發展,“家門口一公里”成爲不可忽視的消費力。面對這個萬億級的消費市場,如何把握住這股潛在消費力?近日,戴德梁行商業地產部聯手日本知名設計公司GARDE,便針對中國社區商業的未來發展進行全新模式研究和創新案例分享。

從中我們看到,一個吸引人的社區商業,必然是建築環境、空間設計、業態商品和服務體驗的有想象力的綜合體。而此次研究中,戴德梁行亦總結出未來社區商業發展的新模式:一個線下可逛的線上平臺

01

2萬個社區商業的前景想象

數據統計顯示,2017年房地產開發企業住宅施工面積達53.6億㎡,按照住宅商業配套最低比例10%計算,未來社區商業施工量至少達5.36億㎡,這個體量換算爲具體數目,預計到2030年,國內將形成至少2萬個新社區商業

事實上,許多行業人士已經意識到這塊“蛋糕”的前景巨大。戴德梁行商業地產部高級助理董事溫苑雯Monny就上述數據表示,“隨着各城市區域級購物中心開發趨於飽和,未來幾年國內社區商業體量龐大,人們的消費趨勢亦更傾向於就近購物,預示着社區商業即將迎來黃金髮展的十年。”

據她分析,從開發難易程度來看,社區商業由於體量較小,因此建築形態比購物中心更加靈活,但這並不等同於社區商業可以簡單以“底商”的建築形態呈現。顏值當道的當下,一座“高顏值”的社區商業顯然更容易留住消費者。

從消費人羣來看,相較於購物中心,社區商業更容易精準鎖定目標消費羣體,社區主要居住人羣不外乎四類:年輕人、家庭主婦、兒童和老年人

年輕人懶、宅、忙,但喜歡社交、獵奇、曬朋友圈,追求個性時尚;

家庭主婦的消費主要圍繞家庭與孩子的需求,通常喜歡網購,具有衝動消費的特徵,偶爾喜歡社交或可以“溜娃”的場地;

兒童對消費概念模糊,愛玩是孩子的天性;

而老年人對電商信任度低,主要消費場景是生活圈一公里,捨得花錢尤其保健品。

因此,結合社區中不同的人羣比例和對應的消費需求,便可以推導出社區商業的業態組合。例如:

整個社區若以三房戶型居多,可以判斷該小區主要以家庭客層爲主,那麼社區商業配置就可以多設置兒童業態、娛樂業態;

若是單身公寓,那麼社區商業的配置應當以年輕消費爲主,如設置新零售等便捷、時尚類業態。

從行業發展趨勢來看,過去時常聽到電商衝擊實體商業的說法,但在Monny看來,電商,既是危也是機。“如果沒有電商,大家對新零售的意識可能沒有那麼強,更難以創造出如今風靡的零售新物種。”

日本設計公司GARDE高級項目經理劉大地Johnny也同樣提到,電商的十年發展沉澱了大量消費者數據,這些數據是社區商業的一筆寶貴財富:用更科學的方式瞭解消費者畫像,省去許多調研時間,做出更精準的業態規劃。

“過去社區商業比較發達的國家如新加坡、日本等,他們做商業其實沒有大數據做背景調研,通常要把商業體建出來後,經營一段時間才知道效果好不好,但在中國就有這樣的好處:通過大數據可以提前知道消費者是誰,他們需要什麼。

02

社區商業黃金十年的掘金之道

儘管中國社區商業發展前景可期,但究竟是什麼限制了它前進的步伐?

Monny綜合當下國內社區商業發展情況分析,一方面, 許多社區商業僅被當做“配套”來規劃,並設計成建築底商的形態,導致招商有諸多限制,僅能引進便利店、餐飲、相關配套等業態,難以形成良好的商業氛圍,且同質化嚴重;

另一方面,部分開發商甚至爲了快速回籠資金,將商業部分進行散賣,導致社區商業缺乏統一運營管理,最終結果是社區商業經營混亂。

此外,Johnny也指出,“即便是開發商統一運營,大多數社區商業在建設前,缺乏有效市場調研,盲目規劃導致定位不明確。”這些問題均會加大社區商業的運營難度,人氣難以聚集。

那麼未來社區商業怎樣纔有更好地發展?戴德梁行與GARDE結合自身專業研究領域,分別總結了社區商業黃金十年的掘金之道。

Monny認爲,首先是經營理念要轉變。過去開發商視社區商業爲“燙手山芋”,第一反應是“圖快錢”賣掉。可以看到,賣掉的結果是導致社區底商個體戶經營混亂,毫無業態規劃可言。因此首要改變的是,將銷售型商業轉變爲自持型商業。

其次是建築形態要改變。從空間設計學上講,傳統底商的平面被割裂,難以形成社區商業空間感,缺乏品質感。因此在項目規劃之初應當考慮好社區的定位,以此規劃建築形態。同時,社區商業的建築形態更講究靈活性,例如設計時就要考慮好未來的品牌商戶調整時的空間切割等。

此外是業態升級,即在招商和空間打造上要加強體驗感。業態升級其中的三個表現,Monny舉例指出,

一是傳統超市升級爲新零售超市,例如盒馬鮮生、7FRESH等;

二是電商品牌開始進軍社區商業成爲新玩家,如服裝品牌茵曼;

三是引入家居新零售。

總言之,“未來社區商業發展的新模式應當是:一個線下可逛的線上平臺。”

專注於創新設計領域的GARDE,則是從建築空間設計的角度,總結出打造差異化社區商業的四個設計要素,“按照以下四個原則,商業空間可以變成一個「令顧客滿足度不斷延續」的特別的地方。”

結合市場發展趨勢,設定符合項目檔次的定位,由於市場趨勢不斷變化,因此這是一個不斷更新的過程;

精準的目標客羣設定,按年齡階層來區分;

依據項目定位的方向,形成品牌化;

結合業態與動線進行空間改造,植入體驗式消費功能。

一個讓顧客願意停留的社區商業,除了提供好的環境設計,還應當在光線、氣味、服務等方面照顧人的五感,給消費者新的體驗;未來的社區商業應該更加像是一個社區,提供社交、休閒、玩耍、聚會及充電的空間,爲社區居民營造一個“公共空間”。

這裏有幾個建築形態與業態規劃比較創新的案例可供參考:「漲姿勢!社區商業竟有一道“通關公式”」

PS:

由於微信訂閱號大改版,大家如果不想錯過商業地產的最新資訊,記得“星標”贏商網,這樣就可以第一時間看到我們的文章啦~

請伸出您的手指在現在的閱讀界面點4下就好:

①點擊右上角的“三個點” → ②第二行“查看公衆號” → ③再點擊右上角“三個點” → ④必須點“設爲星標

贏商網原創稿件,版權歸贏商網所有

轉載、投稿、爆料、洽談合作

聯繫小編:winshangxb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