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深度美文:竹書九渡

和小編做朋友,電話/QQ/微信同號:166-0878-5558

作者:恐龍山鎮小學 王曄

來源: 探祕恐龍山

九渡,它把自己掩藏得很深,地名就令人費解。

相傳,遠古時候的星宿江河水很大,河上不能架橋,每拐一個大彎進一個村莊就有一個渡口,從第一個村莊至第九個村莊共有九個彎,也就有九個渡口,九渡也就由此而得名。

現在的我們已經很難在九渡的河岸找到一處渡口、一條渡船。渡口是渡船的家,渡船是渡口的翅膀。是渡口忘記了渡船,還是河流忘記了渡船?沒有渡口的河流就失去停船靠岸夜晚的一輪明月、一泓秋水,渡口是一條河雨夜的驛站,河流是一條渡船溫暖的記憶。

據我所知,對“九”的理解是出自老子的《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變幻,週而復始,由起點到終點、由終點再到新的起點.,佛語有“九九歸一、終成正果”,自渡、渡人,來往穿梭江岸,渡到彼岸。九渡,它是一種昇華,一種再造,一種涅槃,一個新的起點。

九渡畢氏,彝族人,其來源可能是在唐、宋、元、明、清歷代帝國推行的羈糜政策、改土歸流中,彝族改爲漢姓,世代相傳至今。姓氏是一個民族的祖先賜予後輩的羣體記憶,姓氏的血液裏應該流淌着祖先的血脈情親、殷殷哀告。一個“畢”字,很容易讓人聯想起既掌管神權,又把握文化;既司通神鬼,又指導人事的畢摩。畢摩,是洪荒之力。

我曾經訪問過九渡一位年逾古稀的畢氏長者。當老人得知我們一行人專愛打聽九渡彝族民間軼事時,他很是意外,也很是高興,一面熱情地邀請我們到他家裏去,一面吩咐兒女們殺雞待客。

老人精神矍鑠,身板硬朗,不難看出,他年輕的時候是一個標準的彝家漢子,有着與衆不同的氣場。

他的手是“火把節”上阿表妹們跳腳時夢中想拉住的手,他彈的弦子又脆又響,他吹的笛子悅耳多情,最能打動阿表妹們的心,他的彝族小披肩是昨晚竹林深處那個阿表妹親手遞送的定情信物,他倆的悄悄話說了一個夜晚,拉着他衣裳跳腳的那個阿表妹是他生生世世愛着的姑娘,他們的婚禮獲得好多人的祝福,婚禮的夜晚很喧響,醇香的米酒喝了一罈又一罈……

我問老人:“村中專司神職的人怎麼稱呼?”

老人答:“朶西!1952年以前聽父輩們講過,我是沒有見過,現在絕跡了。”這令我百思不得其解。

問:“您們的家廟在哪兒?”

答:“沒有。”我有些茫然。

問:“有石碑或是彝文書籍嗎?”

答:“乜。”我開始有些失望了。

但有幸的是老人給我們講述了一個《丁郎刻母》的民間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家彝族母子倆相依爲命,戰爭來了,彝族漢子成了一名戍邊保家的兵丁,家中留下了阿嬤一個人。兒子一走就是數年,阿嬤思兒心切,爬上九渡的最高山峯,天天翹首東望,等待兒子歸家的身影。日日思念兒回家,朝朝不見兒歸來。阿嬤夜夜啼哭,最後哭瞎了雙眼,死在高山上。二十年後,戰事停歇,彝族漢子終於回來了。家鄉的山依舊,江水依舊,門前那株兒時栽種下去的榕樹苗長成參天大樹,家園破敗不堪,但是不見阿嬤的身影。鄉鄰告訴他,他的阿嬤因爲思念他已經死在野外,他沿着鄉鄰所指的地方漫山遍野尋找阿嬤的遺骸,山野,蒼蒼茫茫,除了掃把竹還是掃把竹。

他對着山野喊:“阿嬤,您在哪兒?”山谷迴響:“阿嬤,您在哪兒?……”

江濤,發出高一聲、低一聲的嗚咽。忽然,他發現有一棵掃把竹使勁地搖晃起來,他想:那一定就是阿嬤的魂靈吧!阿嬤,兒子回來了,咱們一起回家,回家……哀慟欲絕他把那棵掃把竹連根刨了出來帶回家中。他用掃把竹的根雕刻成阿嬤的頭像。他把頭像當作自己餘生的敬獻、供養,頭像成了他的圖騰。

我問:“老人家!您爲我們講了這麼多本民族的密事,該不會遭到彝族神靈們的懲罰吧?”

“瞧你說的,不會!你們信這個?”老人朝我一攤雙手。他的腔調、手勢惹得在場的人都哈哈大笑起來。

我們也該回去了,辭別了老人一家,我們躡手躡腳往回趕,這樣也好。沉重的腳步聲,我怕會驚醒沉睡千年的彝族先輩們。

這裏真的好安靜!

有的植物曾經改變了世界、改變了人類的行走方向,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甚至是思考方法。據說,菸草讓世界上癮,茶葉掀起了戰爭,甘蔗導之人類大遷徙,土豆養活了世界,黑井的鹽賦予黑井“千年鹽都”的美譽,湘妃竹鑄就了湖南人的血性,毛主席曾賦詩稱讚:斑竹一支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

九渡的竹,挺拔灑脫,清秀俊逸;九渡的竹,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九渡的竹,召之即來揮之不去。星宿江畔的九渡所處的地理位置的特殊,毛竹資源豐富,材料易得,民間有竹編涼蓆、扇、籮、筐、籃、箕畚、搖籃等生活日用品,竹編實用,在民間廣爲流傳。善良、聰慧的九渡人還以毛竹爲原料,經過泡料、踩料、洗料、曬白、打料、抄紙、榨乾、焙紙等十多道程序變成紙,這種紙稱土紙。據說,這種土紙造紙方法是四川省會理縣的造紙師傅張傑和他的三個徒弟來雲南時,向當地羣衆傳授的。星宿江河畔的九渡有千畝竹海,土紙製造技術紮了根,傳承至今。

九渡土紙製作技藝是數百年傳承下來的傳統技藝。“農業時代”的九渡人將自己剩餘勞動力轉移到商品生產中,以製造土紙爲主要副業,土紙成爲當時九渡對外貿易的主要商品,在滇中茶馬古道上書寫舊時代農民的“發家之路”。

陽春三月,剛變硬的嫩竹是最好的製造土紙原料。砍回來的竹子根據“料槽”的寬度被劈成一截一截的,刨去表面青皮,破開成片,和着石灰浸泡四個月,等到嫩竹片已浸醃透即可用來生產土紙。造紙的許多環節都是技術活,比如往紙漿中加入用植物葉子煮成的“滑藥”,加少了成不了紙,加多了紙又太粘,抄不起來,成了一堆竹泥。這就需要經過多年的經驗積累。

阿纔講,現在九渡熟練掌握製造土紙技術的人,除了他還有三人。2006年以後就再也沒有人從事這個行業了,關鍵是利潤太低,並且非常辛苦。曾經有復旦大學的師生連續三年來考察、調研過九渡土紙製作的工藝流程,但是沒有下文。我說,有一種桑皮紙,製作的工藝流程跟這個差不多,但是價格與土紙有着天壤之別,還進入故宮博物院裝裱字畫,據說,這種桑皮紙可以千年不朽。也許是“千年不朽”觸動了他,阿才唏噓不已。

阿才領我到他曾經的造紙作坊觀看。我們在廢棄的造紙作坊外駐足,逡巡。笨重的石碾子、陳舊的石槽在頹廢的竹棚架疏影裏奄奄一息,時間成了被凍結的清單,記錄石碾子的衰老、石槽的累累傷痕,任憑風吹雨淋,一點點風化、一點點被淋溼,一點點被風雨侵蝕,漸漸地消逝。石碾子寂靜地橫臥在石槽上,石槽沾滿歷史的塵埃、歲月碾壓的傷疤。

時代變了,九渡土紙的市場越來越小,變得日趨沒落,土紙製作技藝也面臨瀕危。造紙作坊裏昔日昏暗的燈光、泛黃的紙水、冒着濃煙的柴火,讓人聯想到的除了懷舊、惋惜,還有感傷、淒涼。究竟是時間?還是環境?一點點地吞噬九渡土紙僅有的一點矜持,以及它和人們之間的信任。什麼能夠地老天荒?誰也沒法回答,與許多事情相比,九渡土紙的延續、傳承也許是不堪一擊。

2005424日,費孝通先生辭世。有一個夢想是富民,有一塊土地是眷戀,有一種使命是擔當。費老走了,帶着他一生富民的夢想;大師離去,滿懷鄉土中國的赤子之情;先哲遠去,飽含多少“行行重行行”的家國情懷。他在詩中敘述自己“腳踏實地,胸懷全局,志在富民,皓首不移”的富民情懷。富民,讓農民富裕起來,是費孝通先生畢生的夢想。

江濤咽,

望鄉臺上傷心月。

傷心月,

故國山水,

龍鄉土地。

星宿江畔竹海碧,

祿汁江頭紅土地。

紅土地,

煉五色石,

遂富民志。

望鄉臺上望故園,家國千里兩茫茫。正值“強敵壓境,家鄉淪陷”的抗戰初期,費孝通先生在雲南省的內地農村(易門、祿豐、玉溪)進行社會調查,使他進一步看到在一個人口衆多、土地有限的國家裏,要進一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重點應當放在發展“鄉村工業”上,將農民從土地的束縛下解放出來。費老李珍莊的田野調查是《祿村農田》中永恆的一頁。

九渡並不是一塊寂靜的土地。九渡處亞熱帶河谷地帶,冬季霜期短,氣候溫差與其他地方相比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加之土壤滲水性好、植物光合作用條件優越。村民除了用大棚種植辣椒、番茄、茄子等反季節蔬菜外,有的人家還種植甘蔗、西瓜、洋芋、早黃豆、甜脆玉米、西葫蘆、珍珠瓜等特色農產品。有的人家還自己搞起蔬菜長途販運,既提高土地的收益,又增長了見識、開闊了眼界,還長了不少的本事。風險與利益共舞,忙碌與賺頭齊飛。龍城、鹿城、春城等地的餐桌上或多或少有了九渡的特色農產品的一些味道,缺少的僅僅是九渡的特色農產品的商標這味調料罷了。有的人家辦起規模不大的釀酒作坊,有的人家養殖黑山羊,有的人家種植園林苗木,有的人家辦起養鴨場……有正確的路子,這些人家的事業幹得是風生水起,煞是熱鬧,日子煞是風光。其實,每一個光鮮靚麗的外表背後都有一個不屈不撓的靈魂。他們是這塊土地的終結者,他們是這塊土地的開拓者,他們是這塊土地的守望者。他們:登高一呼,江鳴水應;舉目四望,天高地厚。

我在九渡竹林的幽徑裏踽踽獨行,心情平適。日近中午,這裏依舊靜謐,靜一點也好,這裏歷來平靜,很少有人打擾。喧囂的都市太嘈雜,清晰的思路很容易被來來往往、忙忙碌碌的車輛碾碎,浮躁塞滿開朗的胸襟。只有這裏,浮華纔會從心靈的禪院退場,心性倏而變得清朗,具有張力,生機盎然,增添三分自信,一分豪氣。都市熙熙攘攘的十字路口使我聽命紅、綠和黃三色的勸導,我不會迷失在九渡竹林的清幽裏。沿途的風景,我只能忘記。每一個終點都會成爲重新出發的起點,每一次出發都會有新的目標出現在路的一頭。

我行走在九渡的山水自然、歷史人文之間,輕輕地撫摸它柔軟的顏色,細細地品嚐它迴盪的聲音。我在九渡的民間故事裏漫遊、追溯。九渡,常常被人們遺忘,遺忘了,九渡就會變得猙獰、乾澀。我試圖探尋九渡人艱難跋涉的心路歷程,將結論交由時間來審閱,還九渡真實,還九渡一個心甘情願、癡癡相伴的過程。願你是那隻刺蝟,我予你溫柔的擁抱,你予我鮮血淋漓的愛。好在九渡學會默默承受,變得無堅不摧。咫尺天涯的遙遠是一種絕望,天涯咫尺的企及是一種夢想。九渡的山雖然固執,江水卻快活、圓潤。九渡人是熱情的,熱情的人追求夢想潛力巨大。九渡的未來是自信的,自信讓它超越。九渡的土地質樸,質樸的土地容易生根。

九渡春天的十字路口人羣來來往往,江風輕輕悄悄地吹過竹林,竹林含笑抖落了億萬個問候——渡口願意是一條渡船,渡船願意是一個渡口。

【按住指紋三秒,識別二維碼,點擊關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