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儀式上,市立醫院總院長宣世英與韓浩、高坤範夫婦合影。

【青島新聞網原創】

(圖文|孫志文 視頻|徐斌 肖赫)

4月15日上午,青島市市立醫院東院西側停車場上人頭攢動,人們懷裏抱着鮮花,手中揮舞着國旗,站在耀眼的紅地毯上翹首顧盼。不遠處,一塊巨幅噴繪上印着碩大的“回家”字樣,代表着市立醫院48名援鄂醫護人員即將返回闊別已久的家鄉。

此時,站在紅毯上的韓浩感慨良多,他告訴青島新聞網記者,如果不是抱着自己的小兒子,此情此景像極了7年前他結婚迎親時的場面。而這次,他也準備了鮮花和蛋糕,希望像當年迎接新娘一樣,迎接自己的妻子。

韓浩的妻子高坤範是青島市市立醫院本部重症醫學科的主管護師,也是青島市第五批援鄂醫療隊的隊員。她2月9日上午踏上馳援武漢的征程,在抵達江城後,與醫療隊的同仁們並肩作戰,整建制接管了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的兩個重症病區。經過51天的日夜奮戰,青島醫療隊圓滿完成各項醫療救治任務,並於3月31日返回青島接受隔離休整。

如今,闊別66天的一家人,終於又團聚了!

“老婆,你辛苦啦!”

當天上午11點30分,兩輛掛着“白衣戰士,抗疫英雄”橫幅的大巴車緩緩停在市立醫院東院西側停車場,48名援鄂醫護人員一個接一個地走出車廂。在此等候多時的韓浩懷裏抱着兩歲的兒子,掃視着每一個醫護人員的面孔,終於發現了妻子的身影。

“老婆,我在這,你回來啦!你辛苦啦!”

身高接近一米九的韓浩以最快的速度衝上前去,一把將妻子高坤範摟在懷裏,一家三口緊緊擁抱在一起,場面十分溫馨。

在同樣的地點,66天前,高坤範一家三口依依惜別的畫面曾被攝影師捕捉下來,溫暖了這座城市。那時的高坤範放棄了期待已久的春節假期,在丈夫的默默支持下,瞞着父母主動請纓支援湖北。她把6歲的大兒子託付給遠在濰坊老家的公公婆婆,把2歲的小兒子交給丈夫照顧,自己背上行囊,勇敢逆行,奔赴疫區,救死扶傷。

分別倆月,兒子“不認識”媽媽了

五十多天的援鄂征程中,高坤範用行動詮釋了一名醫護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

她在自己的援鄂日記中這樣寫道:“來到武漢,我深刻體會到疾病帶給這座城市的創傷。對於患者和家屬,死亡就是籠罩在他們頭頂的烏雲,不知道這片雨會在何時兜頭淋下。我們能做的,唯有全力以赴,幫助患者同病魔抗爭,奮力前行,撥開雲霧見月明。”

高坤範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在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奮戰的日子裏,爲了防止感染,她剪斷長髮,和青島醫療隊的同仁們沒日沒夜地堅守在隔離病區,創造了累計救治104人,病區患者零死亡,醫護人員零感染的驕人戰績。

前線戰疫,免不了對遠方家人的牽掛,尤其對於高坤範來說,作爲兩個孩子的媽媽,她的牽掛是雙份的。還好,後方有丈夫的鼎力支持。據瞭解,高坤範援鄂期間,她的丈夫韓浩當起了“代理媽媽”,一個人在青島照顧起了小兒子的喫喝拉撒。

團聚當天,在經歷了兩個多月的分別後,小兒子再次見到媽媽時竟顯得有些陌生,這也讓高坤範深感內疚:“孩子太小了,分開這麼久,他都有點不認識我了。現在終於回來了,希望以後慢慢彌補對他的關心。”

“回家先把正月十五的元宵補上”

歡迎儀式結束後,夫妻倆驅車回到位於李滄區的家中,半個多小時的車程,對於歸心似箭的高坤範來說似彈指一揮。路上,高坤範告訴記者:“在武漢,最想念的就是孩子,累了一天就想回駐地跟孩子通個視頻電話。”援鄂任務完成後,她每天都數着手指頭盼着回家的那一天。

如今終於能回家了,高坤範反而有些忐忑:“他們爺倆在家,會不會把家造得亂七八糟?”

讓她沒想到的是,一進門她就看到家中地板鋥亮,桌面整潔,處處都收拾得井井有條,一切就像她出發時的樣子。這讓高坤範的心裏既高興又感動:“我知道他也很辛苦,一個人帶孩子,睡不了囫圇覺,有時候連出門拿個快遞的時間都沒有,但他從來不抱怨,每次視頻通話都是笑呵呵的。”

妻子的理解,讓丈夫韓浩倍感欣慰:“做家屬的,也幫不上別的忙,只能在她疲憊的時候給她安慰,在她不在家的時候把家照顧好。”

回到家,放置好行李已是下午2點,韓浩從冰箱裏拿出特意準備的元宵,打算煮碗元宵給妻子接風洗塵。韓浩說,妻子正月十五接到援鄂通知後,就馬不停蹄地開始爲出發準備,連元宵都沒喫上一口,“回家先把正月十五的元宵補上,這是個吉利的象徵,希望未來一家人都平平安安,團團圓圓。”

一碗元宵,或許就是最樸實卻最隆重的歡迎儀式。

▲回到家以後,小傢伙才和久別的媽媽熟絡起來。

▲電腦裏保存着高坤範和兩個兒子的合影。援鄂期間,她把6歲的大兒子託付給遠在濰坊老家的公公婆婆照顧。

▲回到家,丈夫韓浩立馬給濰坊老家的父母打去視頻電話,給父母報平安。

▲視頻電話那頭,大兒子急着要和媽媽說說話。

▲闊別66天的一家人,終於又團聚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