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重慶師範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實驗中心有了新的研究成果。他們通過對重慶出土的中華蘇門答臘兔等小型哺乳動物化石的研究,進一步推測出上萬年前三峽地區的氣候類型。

重慶師範大學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技術實驗室主任武仙竹介紹,考古團隊歷經5年時間對三峽豐都瓦啄嘴遺址出土的多種小哺乳動物化石進行了深入研究,“破譯”了當地氣候變遷的“密碼”,爲重慶曾處於熱帶季風氣候區提供了實物證據。

據介紹,重慶師範大學考古團隊於2013年5月開始對豐都瓦啄嘴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工作人員當時發現一處舊石器時代遺存,經整理和研究,共收穫11種小哺乳動物化石。而其中,最重要的發現莫過於4釐米長的中華蘇門答臘兔右下頜骨化石。

據瞭解,中華蘇門答臘兔屬於最稀少的世界瀕危動物之一,該類小哺乳動物長期生活在熱帶氣候,此次出土的中華蘇門答臘兔右下頜骨化石也是在亞洲範圍內第二次發現該物種化石。

武仙竹表示,中華蘇門答臘兔化石的發現,爲當地氣候變遷提供了實物參考,而結合之前重慶老鼓樓衙署遺址出土的熱帶小褐菊頭蝠骨骼,可推測出8萬年前重慶的氣候類型或屬於熱帶季風氣候,而自中國宋代後氣溫逐漸走低,重慶的氣候類型也開始演變爲亞熱帶季風性氣候。

“通過此次小哺乳動物的考古研究,逐步揭示了上萬年來三峽地區的氣候變化過程,同時也爲研究長江沿岸的生態變遷提供了重要的基礎資料。”武仙竹說。

文章來源:新華社

圖片來源:《重慶豐都瓦啄嘴遺址的小哺乳動物》

責任編輯:楊尚禹

審覈:郝麗君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