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價值不能止於精神層面的肯定,更需要得到來自制度、規則、社會等層面實質性的尊重與激勵

11月1日一大早,河北省滄州市一名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在上學路上撿到6元錢,她在父親的陪伴下把錢交給了執勤交警。考慮到孩子可能因此上學遲到,當事交警給孩子寫了一份證明說明情況。面對孩子的這份純真,家長、交警、老師都選擇了高度讚揚和小心呵護(11月5日《北京青年報》)。

無疑,這是“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生動的現實版本,很多人都爲之感動,感動孩子的這份純真,甚至引起了很多人關於童年最美好的回憶。網友稱讚孩子有顆難能可貴公益心的同時,也對孩子父親、交警、老師的作爲大力點贊:父親的耐心呵護孩子健康成長,交警字美心更美,班主任的肯定與激勵起了很好的價值導向作用。

同時,在不吝讚美之詞的背後,又不難解讀出某種稀缺。“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兒歌所傳遞的不只是孩子的純真,更多還是教育孩子“不以善小而不爲”,確立做人誠實、良善清晰的價值導向,“一分錢”拾金不昧,於小中見大。

然而,大善難爲,爲小善同樣不容易。比如,同樣是家長和孩子撿到6元錢,會不會都像這對父女一樣作出交給警察的選擇?相信在許多人眼裏,這6元錢顯得微不足道,甚至不如兒歌時代裏的一分錢,還這6元錢要花費很多成本,比如交通費、時間成本,還耽擱事,比如孩子會因此遲到誤了早讀,擔心被老師批評,因此纔有了遲到證明,其付出的代價比6元錢的有形價值要大得多。或因如此,孩子父親起初也只是打算在業主羣裏問問是誰丟的錢,但孩子執意要交給警察叔叔,說是兒歌裏都是這麼做的。

不得不說是孩子的純真與較真,讓“爲小善”顯得如此純粹。顯然,這又帶給人們一個冷的思考,當孩子不再天真,道德的堅守會不會被功利的理性算計所羈絆乃至動搖?事實上,不得不說這正是當下所面臨蒼白的現實,從公交讓座的糾葛到扶不扶的糾結,小善不爲、大善難爲的場景時常可見。

何以會如此?其實關鍵的是長期以來對於道德良善的價值,都止步於溢詞的褒獎,而忽視了真金白銀式的呵護與涵養,正所謂“口惠而實不至”,流於了單純的道德說教。比如,拾金不昧,我們一邊在抱怨人心不古,卻又一邊爲有償歸還失物耿耿於懷,殊不知中國古代就有“子路受人以勸德,子貢謙讓而止善”之說。

道德的價值不能止於精神層面的肯定,更需要得到來自制度、規則、社會等層面實質性的尊重與激勵。讓更多“還6元錢”的行爲不只是一場道德示範,還得讓家長、警察和老師等相關人員,都從心裏認同孩子行爲的價值,願意包容、呵護,願意爲不對稱的成本買單,少一些所謂功利成本的計算,只有如此纔可能讓孩子感受到道德的價值,強化道德堅守的信念。推而論爲,只有讓行善不至於成爲一種道德負擔,給道德精神鬆綁,社會良善正義纔會輕裝前行。

有利於樹立規矩意識

從孩子的成長角度而言,孩子的規矩意識和法律意識的形成,均是家庭、學校、社會共同作用的結果,不僅需要知識灌輸,更需要在社會中實踐。如此,才能讓孩子們真切體會到,規矩、法紀與道德不是空穴來風,而是要事必躬親。

總而言之,在此事件中,父親、警察、班主任均充分履行好了自己的職責。尤其是,當事交警出具的遲到證明更值得點贊。網帖之所以走紅網絡,不僅僅在於小女孩的拾金不昧,更是對這位交警認真負責、助人爲善的點贊。一言以蔽之,此次事件是教育孩子從善的可貴範本。

河北 楊玉龍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