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跌、下跌、還是下跌,彩電市場下跌已經成爲行業常態。多家市場研究機構披露的彩電市場零售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彩電市場銷售額規額爲303億元創歷史新低谷,更是同比下降15.2%。在最能反映企業經營能力和產業鏈價值的銷售額上,出現兩位數的下跌,彩電市場亟需“止跌”藥方。

  去年第三季度,受面板價格影響彩電市場遭遇最差三季度,零售量同比下滑12.9%。不過讓行業沒有想到的是,今年三季度,情況卻更爲糟糕。奧維雲網數據顯示,在去年三季度銷售量低位的情況下,2018年銷售量基本持平,與此同時銷售額下滑超過15.2%。而且要知道,今年上游面板價格相對回落,如此成績更看出市場的慘烈。

  當然,彩電市場滯漲的原因很多,比如往年的“金九銀十”在今年呈現促銷疲軟狀態,同比下滑4%;線上紅利也逐漸減弱等等。不過,最讓行業灰心的是,整個彩電市場的盈利空間已經所剩無幾。零售量基本持平,銷售額大幅下滑,折射的正是激進的價格戰。

  在衆多家電廠商眼中,這一行業早已微盈利甚至負盈利。尤其是今年以來,不管是互聯網品牌小米還是傳統家電廠商,液晶電視零售價已經逼平原材料成本價。甚至彩電經銷商單臺利潤已經降至10塊、20塊的微薄空間。賣電視不是爲了賺錢,更多是爲了搶市場的思路成了很多從業者的心聲。

  第三季度的數據應當能給市場一些刺激,消費市場已經如此疲軟,價格戰只會雪上加霜,傷害整個產業生態鏈,因此重塑產業價值纔是當務之急。但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作爲主流液晶電視創新不足,同質化嚴重,很難刺激需求。而在OLED、QLED、激光等新技術上未能打開市場,而概念炒作的AI、人工智能也只是噱頭夠足而已。

  當消費升級,彩電行業的增長動力應該哪裏去找?是技術、外觀設計、渠道創新、內容與交互?是OLED、QLED,以及激光全面產品矩陣?還是在產業鏈和經營模式上挖掘?比如從硬件製造轉型成智能生態系統,找尋新的盈利模式等等。從產品創新和產業鏈挖掘新的價值都可能成爲有效路徑。

  不過,遺憾的是,就目前來看,更多的廠商還是把寶押在低價經營上。在傳統節點五一、十一等拉力減弱的時候,雙11被彩電業看做是市場的“救命稻草”。11.11日還沒到,彩電廠商的各種促銷活動早已蓄勢待發。京東活動持續近一個月,海信,創維,TCL等品牌均參與了巔峯24小時活動,想提前爆量。

  儘管有機構預計,雙11當週彩電全渠道零售量規模將達406萬臺。在此拉動下,第四季度彩電市場將有所回升,以此拉動2018整年市場。不過,預測數據也稱全年彩電市場零售額仍是下滑的態勢。如果不改變價格戰的策略,接下來彩電企業的日子會一直很難過。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