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視域下的城市有着更爲鮮活的一面,在這個智識資本化、方寸皆創意的時代,在一次次的創意設計與市場博弈的交融過程裏,所有人都有機會將智識轉化成創意,將興趣轉化成產品,已舉辦至第五屆成都創意設計周便是這文創潮湧中的亮點所在,以國際化標準設立與推行讓其成爲成都匯聚文創動能、實現文創中心城市新突破的重要舉措。

連輯(資料圖,來源於網絡)

成都創意設計周已成成都產業與文化的又一“金質名片”,更爲成都建成獨具人文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增添助力。在2018金熊貓創意設計獎的評委會主席,原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非遺中心主任連輯看來,“世界文化名城的建設重點在於結構與要素,梳理城市文化結構、凸顯特色文化要素是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必然路徑。並且,文化名城的建設自有其智慧與規律,具有高度的主觀性、選擇性和或然性,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建成。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化現象的形成需要時間的沉澱,優質文化品牌的打造也是如此。成都的步伐慢不得,但也急不了。”

文創,世界文化名城建設源動力

品質消費時代,文化創意產業必將於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步入重點領域及開創新領域,前景可觀。願景鮮明的城市多在以“平臺化、生態化”思維和模式強力匯聚文創產業新動能以期實現發展。連輯表示,於環境、資源、主體、產業等維度持續加大探行力度的成都“在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過程中,在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在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過程中”,敏銳抓住了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主流脈搏和規律,近年來文創產業領域動作不斷、表現不俗,影響力漸增的成都創意設計周便是其中重要抓手,極大助益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戰略目標。

建設世界文化名城不僅要有文化基因更要有文化創新已是各界共識。連輯強調,“世界文化名城應有民族性、歷史感、國際化與時代特徵,世界文化名城建設的關鍵不在於規模大小,而在於結構與要素。”

一座城市往往聚集着大量文化要素,城市文化的形成便是各文化要素的梳理和整合。若把成都置於世界文化名城的背景和行業做比較性研究,意大利威尼斯與埃及開羅均有可借鑑之處,這兩座世界文化名城都在特定文化結構下得以發展形成,且要素豐富。威尼斯城小人少卻無妨其特色顯著,水城之名聞名遐邇,浪漫的建城史與強烈的文化色彩以及看似“保守”的發展理念讓其時代特徵尤爲鮮明,建築、美術、雕塑、舞劇等藝術門類俱成世人認知威尼斯的關鍵詞,威尼斯雙年展業界地位尊崇、威尼斯狂歡節盡顯碧水藍天間的喜慶喧囂,成爲非常有名的文化品牌項目。因地緣與水系的關係,作爲三洲樞紐埃及的首都,開羅至今保持着開放性的文化結構,古埃及文化、希臘文化、阿拉伯文化同時在這座城市有所遺存,衆多金字塔、神廟與宮殿神韻猶在,堪稱人類文明的博物館,阿拉伯世界的諸多學生則在世界排名靠前的開羅大學等學校匯聚。連輯指出,這兩座名城的共例在於:城市文化要素與結構“持之以恆,一千年、一百年不改變,長此以往。這也是文化名城逐漸累積的前置性條件,決不能朝令夕改。”

由此,梳理成都城市文化資源,找尋適宜發展的文化結構,突出特色文化要素,是爲成都推行世界文化名城建設的關鍵。連輯眼中的成都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成都有着2000多年的建城史,西漢時楊雄寫過《蜀都賦》,西晉時左思所作使得‘洛陽紙貴’的《三都賦》裏其中一篇也是《蜀賦》,彼時的成都,已是成熟的、高度發育的、人文自然相得益彰的城市。”而現在城市建設者所要做的,即是“保護、搶救、整理、發現、傳承成都古老的文化歷史”,並“定力和耐心增加其積累與厚度”。

用國際標準檢視得與失

成都想要躋身世界文化名城之列,即在結構梳理與要素彙集的過程中應有足夠閃亮的文化品牌,成都創意設計周雖才舉辦5屆,但已在延續性與國際化上有所突破。在連輯看來,威尼斯雙年展推行一百多年來,一以貫之地于于藝術領域深耕不輟,方成藝術界的嘉年華盛會,年輕而新銳的成都創意設計周目前已經有了很好的開始,接下來的堅守至關重要,“這是非常重要的積累,就像日本、德國有成千上萬家百年老店那樣,中國業界需要有能一直存續的企業與品牌,文創領域也是如此。”

從“國際一流”的長期目的出發,成都需要具備生態條件、生活品質、文化藝術等指標率向國際化標準看齊。成都創意設計週一路走來既以踏踏實實的態度做好“實”的文章,也堅持對標國際標準與國際水平,連輯認爲,以國際標準檢視得與失是成都創意設計周持續擴大影響力的關鍵,“舉辦伊始就以國際水準、專業角度看問題,體現了主辦方很高的眼光和格局,拿國際標準而非國內或地區標準衡量自己本身就需要足夠的勇氣和底氣;在這個過程中與國際上最有名的設計機構和組織進行對接、合作將獲益良多,成功的經驗不斷被複刻與推廣;參賽作品越來越國際化說明了交流與融合正在加速,有些領域如工業設計,國內確實有所差距,國外參賽作品的增多有一定的啓發與激勵作用,來自各國的高水平評委則能從更廣域的角度提出相關建議。”

精於心,簡於形;作品被認可、被享受、被應用是創意設計的樂趣,好的創意設計生動而富有建設性,它們將改變我們生活的全部抑或局部,或是改變城市的格局,或是放大那些美好的細節,或是喚起我們珍惜並尊重身邊的每一份資源。本屆金熊貓創意設計獎共有4386件作品參賽,400件入圍作品角逐鄉村民間藝術創意設計、工業創意設計、城市空間創意設計、旅遊文創設計、美麗鄉村創想獎五大類獎項。連輯認同“不要爲設計而設計,不要爲拿獎而設計”的觀點,他眼中的好作品首先要具備專業水準,不能因遷就和搖擺而淪爲“四不像”;然後需是原創,山寨是創意的天敵,思路可以借鑑,但一定要儘可能展現設計者的原創思維,競爭並不可怕,模仿者無法照搬設計者不斷嘗試和創新的未來;最後則是實用性,能讓更多人喜歡且能夠轉化爲經濟產品被廣而接受,有被大衆所認可的親和力,即要懂得設計理念與現實需求的差距,於其中找到一個平衡點,不能媚俗到底,也不能自視甚高。

創意,讓鄉村振興更美好

鄉村振興戰略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昇華版,實現鄉村振興既需要充分釋放“錢”、“地”、“人”三要素的活力,亦需要文化創新與創意營造的加持,此次成都創意設計周“金熊貓”創意設計獎特設美麗鄉村創想獎即有此意。連輯並不主張社會一定要取消二元結構,他多次提出,不能將城鄉二元結構簡單劃歸成先進和落後的區分,工業與農業並非先進與落後的對比關係;城市永遠替代不了農村,但可以讓農村具有城市一樣的功能與品質,“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美麗鄉村建設並不是要取消二元結構,而是致力於提高農村發展水平、完善農村功能,讓農民的身份變得非常有尊嚴、非常自信。農民要有自己的身份自信,不要說到農民就是落後的表現,這是目前美麗鄉村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點。”從這個語境而言,成都創意周所設立美麗鄉村創想獎實際上是力圖從整體上爲美麗鄉村建設提供整體的設計思路與設計方案。

連輯以德國包豪斯設計的發展爲範例進一步解析,“當年包豪斯校長格羅佩斯認爲,工業設計不應是冷冰冰的只講求實用,而應加入藝術的成分與人的體溫,以讓工業設計本身更有生命的律動感,越來越人性化。同理,美麗鄉村建設也是如此,我們一定要把對人、對農村的情感置入其中,將人與人相處、人與物相處、生產與生活相處、人類與自然相處的關係綜合到美麗鄉村建設裏,設計出一個有人類情感的、有生命溫度的、符合美的法則的新農村。這便與美麗鄉村創想獎高度相關,我們應該提倡,在美麗鄉村的生產生活設計和建設過程中,提供一個以美學標準衡量的設計思路與設計方案。”(鳳凰網四川 李無鋒)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