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

每 I 晚 I 八 I 點 I 與 I 您

相 I 約 I 家 I 在 I 黃 I 島 

2017年底,我村響應政府號召動遷,一週時間全村夷爲平地,美麗的村莊成爲一片廢墟。

雖然村莊不見了,鄉親們四散安家,但濃濃的鄉情依舊,深深的鄉愁永恆,前輩創業的歷史不能忘懷,村莊曾經的輝煌永載史冊。

據村志記載:明朝中期,沈劉二姓先後由雲南遷來立村,因村址坐落於河阡以北,北爲上,故名阡上村。沈姓不知何時消失,據劉氏家譜記載推算,大村鎮龍古山劉氏四世祖1580年左右遷來,距今約440年。

我村位於大珠山腳下靈山灣西岸,北距膠南縣城四公里,東距海邊兩公里,一片平原窪地。優越的地理位置,有利的地形地貌,爲村莊的發展致富創造了得天獨厚的便利條件。

建國後,我村響應黨的號召,迅速組織起來,由互助組、合作社到人民公社,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全村200多戶人家(拆遷時近500戶),組成八個生產隊,爲建設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懈奮鬥。

  0    0

1

1

1

高產穩產的農業

我村地處平窪,道路七斜八叉,水溝順勢自然而成,大灣小塘因勢而形,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1965年開始,利用冬閒季節,全村統一規劃統一行動,進行了第一次以修路劃片爲主的農田基本建設,每圲地長200米寬40米,修整拓寬了縱橫筆直的生產路,路兩邊栽植楊樹榆樹槐樹等綠化樹木,填灣墊塘,改溝造橋,使農田方方正正,如同網格,既增加了耕地面積,又改善了排水系統,既方便了農業運輸,又美化了周邊環境。

水利是農業的穩產高產的保障,1970年開始,我村利用冬閒季節進行了以興修水利爲主的第二次農田基本建設。共打機井12眼,在每條生產路邊培土修渠,重點主渠道砌石而成,與機井聯通,形成了縱橫交錯的灌溉網絡,告別了靠天喫飯的歷史,確保農業旱澇保收。

科學種田是農業高產的必由之路。1968年我村組建了農業技術隊,積極與上級農科部門溝通,引進試種新品種,推廣耕作新技術,對指導全村農業科學種植,奪取農業豐收功不可沒。

大力引進農業機械,提高農業生產效益。1970年首先引進了小麥脫粒機,告別了烈日當頭人工撲打脫粒和驢拉碌砫漫場轉的歷史,1974年村裏購進50馬力拖拉機,農忙時幫各生產隊運輸十分給力,秋耕春耕更是又深又快,與黃牛拉彎犁不可同日而語。1975年各生產隊裝備了12馬力拖拉機,緩解了小推車的運輸壓力,雙滑犁耕地又快又深,耕牛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農科與農機爲農業生產插上了翅膀,糧食產量連年提高,村莊獲得了“糧食囤子”的美譽,“想喫麪到裏阡”成爲周圍村莊的口頭禪。

發展高效特色農業,發家致富。1983年分田到戶後,村幹部積極帶領村民多種經營,近百戶承包了果園,村裏加強技術指導,積極開闢外銷渠道,幫助果農豐產豐收。

村裏與上級有關部門聯繫,推廣紅富士蘋果育苗,第一個萬元戶就是育苗掘得第一桶金,全村蜂擁而上。冬季春季白色育苗棚鋪天蓋地,夏季全員上陣,互助嫁接,大部分學會了嫁接技術。秋季精心管理,確保一年出圃。村裏組織統一外銷,甚至遠銷到雲南,成了遠近聞名的紅富士蘋果苗木基地,不少農戶因此致富。

1985年村裏與青島農科所合作,組織村民從事白菜雜交育種,冬季一片白,初春一片綠,初夏一片黃,盛夏一片(種)角。麥收剛結束,白菜種子緊接着收割、脫粒、晾曬,全部由農科所回收,也是一個高效的創收項目。

  0    0

1

2

1

首屈一指的林業

農業的豐收,解決了溫飽問題,積極謀劃創收才能使農村真正富裕。我村認真貫徹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的方針,在青島林業科學研究所指導下,1971年成立了林業隊。

林業隊成立之初,規模不大,在村東劃出174畝沙質非耕地,建起了以國光、金帥等傳統品種爲主的蘋果園。

1981年由青島林科所牽頭,引進了中國第一支紅富士接穗,在青島地區率先培育短枝型紅富士蘋果新品種,一年成活,兩年成型,三年掛果,果大體圓,汁多糖高,色澤粉紅,口感好,耐儲存,多次被評爲省、部級優質產品。2元一斤(相當於2個工日的價值),不需上市,直接被訂購一空。

第二期在果園南面擴建60畝,第三期在村東到林業隊之間近200畝全部建成了果園,增加了新紅星、喬納金等新品種,成爲青島市首屈一指的以紅富士爲主品種多樣的蘋果生產基地。春季滿園花香,五彩繽紛,春華盡顯;秋季果實累累,紅彤彤,甜滋滋,一片豐收景象,滿園歡聲笑語。收穫季節,林間肩挑車拉,貨場筐箱成片,來往車水馬龍。

值得一提的是,期間僅是出售接穗一項,每年可收入百萬元,還要組織技術人員外出嫁接,進行育苗技術指導,在增加收入的同時也培養出一大批果樹管理技術人才。

1983年農村改革後,正值豐產樹齡的全部果園仍作爲集體財產承包到戶,使不少果農致富。

  0    0

1

3

1

獨領風騷的漁業

靠山喫山靠海喫海。我村東臨靈山灣海域,距離海邊兩公里,是典型的海邊村,祖輩就有以漁爲生的漁民。在青草河與風河兩處入海口之間,是南北長千餘米的一大片沙質海灘,退大潮時,海水可退到三百米以外,地勢平坦,沙細如面,直至深海無任何礁石之類的障礙物,是難得的天然灘網捕魚場所。每年清明至霜降,水溫適宜,魚羣活躍靠近淺海,是灘網捕魚的最佳季節。

合作社後的1958年村裏以老漁民爲骨幹組建了漁業隊,爲改善社員生活,增加集體收入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幾個村的漁業隊中獨領風騷。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漁船稀少,海水沒有污染,淺海魚類豐富,鮁魚、刀魚,黃花魚以及各種雜魚、蝦蟹應有盡有,遇上成羣的柳葉魚、青眼魚或赤眼魚,一網幾萬斤也不稀奇。一網套進這麼多魚,接近岸邊時拉網隊根本拖不動了,就招呼所有趕海的人來幫助,提不起網,就索性用撈魚的大笊籬把魚撈進魚筐裏,來不及送到涼棚,直接倒在海灘上。趕海的也趁機進入網圈,用籃子撈魚,也不會遭到驅趕。每當這時,漁業隊就會通知各生產隊派人往回推運,迅速分到各家各戶,整個村莊瀰漫着煎魚的鮮味,令人垂涎欲滴。

後來因捕撈過度海水污染等因素,淺海魚量逐漸減少,最終無魚可捕,1982年漁業隊隨着生產隊的解散而解散了。

阡裏獨特的水域環境盛產一種小蝦,渾身透明,晶瑩剔透,皮薄肉鮮,黑眼紅須,名曰“阡裏蝦”,是海中珍品,作爲地方特產,被載入《膠南縣誌》。

  0    0

1

4

1

多種經營的副業

副業是相對以農業爲主而言的創收業務。我村最初的副業是條編業,每個生產隊抽調兩三名有條編技術的勞力,收割溝邊河崖的棉槐條子,編成各種筐簍,賣給工廠企業,增加集體收入。後來有白鐵加工組,羊毛清洗組等小作坊式的副業項目。1981年籌建了香料廠,爲膠南香料廠加工香料半成品,收到了可觀的經濟效益。1982年組建了地毯編織廠,六十多個大姑娘小媳婦足不出村就能掙到和城裏工人同等的工資。

除此之外,各生產隊派出務工人員打工,每人每天定額向生產隊交錢換取工分,稍有剩餘歸個人所有。

1

5

1

齊全的公益配套

村莊大力配套公益設施,不斷改善社員生活條件。1965年購買了柴油機磨面機,籌建了磨坊,使用幾百年的石磨石碾退出了歷史舞臺。

借用民房做教室,1953年籌建了初級小學,1966年擴建爲完全小學,1972年籌建了獨門獨院的校舍3排27間,1975年擴建爲村級初級中學(五年制小學5個班,二年制初中2個班,1978年初中合併於瓦屋聯中),實現了初中不出村的願望。1999年學校撤併於大珠山小學,2003年村莊劃歸工業園後轉入大哨頭小學,2011年轉入村東側的市直海之韻小學。2010年投入近千萬元籌建了省級配套標準的幼兒園,使我村孩子在家門口享受與城裏一樣的優質教育。

1971年成立了村級衛生室,實行合作醫療,享受了小病不出村,喫藥不花錢的福利。

1975年通電,結束了煤油燈照明的歷史,淘汰了笨重的柴油機,街道路燈明亮了,各種家用電器爲羣衆生活提供了極大便利。

1980年籌建了村級敬老院,七八位孤寡老人入住,村裏劃撥專項經費,選派專人照料,使無依無靠的孤寡老人老有所養,免費安享晚年。

1993年程控電話進村,不到十年時間普及到各家各戶,打開了對外聯絡的通道。

2000年有線電視進村,五六年時間普及到各家各戶,人們通過電視節目瞭解國家大事,觀察世紀風雲,捕捉致富信息,豐富文化生活。

2003年互聯網進村,十幾年時間,家家戶戶聯網,足不出戶就可以搜遍世界信息,真正實現了“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網絡爲農民致富提供了信息支撐,爲農民生活提供了便捷,網購網銷網辦應運而生,搜索諮詢查看信手拈來,聊天遊戲閱讀隨心所欲。

2011年在原小學操場的基礎上建起了夜光愛民廣場,設置了夜光籃球場、單槓、雙槓、鞦韆等兒童娛樂設施和成人健身器材,成爲兒童聚集的樂園和青年們健身的場所。

  0    0

1

6

1

整潔的村容村貌

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村莊的房屋凌亂無序,道路蜿蜒狹窄,1968年開始,村莊進行了大規模的規劃改造。首先通開了南北中心街道,由各生產隊利用農閒季節,按照同一規劃分批翻蓋農房,十年時間村莊形成了一橫三縱格局,絕大部分房屋成排成片。

農村改革後,農民逐步走向富裕。從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20年時間,九成以上的民房自行翻蓋一新,告別了土牆黑屋,住上了寬敞明亮、生活配套齊全的磚混結構新房。

2001年膠南市啓動了以我村爲中心的海濱工業園開發工程,村莊的土地迅速減少,非農化轉型勢在必然。次年村莊順勢啓動了第二期美化綠化工程。所有街道兩邊石砌排水渠道,栽植綠化樹木,徹底清理“三大堆”(土糞堆、亂石堆、草堆)以及違規外廁、外廈,使村莊整潔衛生,衚衕通透,街道暢亮,綠樹成蔭,大大改善了居民居住環境。

2006年村莊啓動了第三期改造工程。鋪設了地下排污管道,連接各戶廁所,使糞便污水全部地下排放。同時鋪設自來水地下管道,各戶喫上了自來水,淘汰了各戶的手壓水井,最後將全村街道、衚衕全部硬化。每家每戶配發垃圾桶,成立環衛小組,每天清掃街道,收集生活垃圾,定期檢查各戶門前衛生,達標戶發放衛生獎勵。分散安裝了二十多個飲用水磁化淨水器,村民們免費喝上了純淨水。從此村民們過上了和城裏一樣排污不動手,走路不沾土的日子。每到春天,滿街的玉蘭花來不及放葉爭相綻放,臨風颯颯,花香瀰漫。一簇簇的櫻花染紅了街道,映紅了人們的笑臉,一個環境優美的新農村展現在世人面前。

  0    0

1

7

1

繁榮的第三產業

2001膠南啓動了以我村爲中心的海濱工業園開發工程,大量人流蜂擁而來,給我村發展第三產業送來了機遇,家家戶戶都有創收項目:出租房,小商鋪、小旅館、小飯店、照相館、饅頭坊、豆腐坊、洗澡堂、乾洗店、水果攤點等應運而生;路邊的包子、烙餅、炸串、涼粉、涼拌菜等流動小喫鋪(車)紛紛亮相;網吧、檯球、路邊卡拉OK等應有盡有。每到飯時人頭攢動,買賣興隆,一派繁華景象。人們抓住機遇各顯神通,增收致富,外人羨慕不已。

農民失地後,村裏積極幫助剩餘勞力安排就業。有在附近工廠打工的,有加入到環衛隊伍的,有從事園林綠化的,有當上小區或企業保安的。這些從業人員中,有60多歲的婦女,也有70多歲的老人,因人而異,各盡所能。

1

8

1

壯大的集體經濟

村裏借工業園開發的東風,奠定穩固的集體經濟基礎。

村裏得到的集體土地賠償款,全部用來徵用村莊周邊的土地,籌建廠房,出租創收。從2001年到2013年十多年時間,在村民大力支持下,先後籌建了廠房七處,三層商業用房兩處,這些廠房成了我村能下蛋的雞,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源,每年房租收入近千萬元,是膠南聞名的富裕村,令人羨慕不已。

雄厚的集體經濟,提高了村民福利待遇。村裏集體爲村民繳納失地保險、財產保險、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個人自付超過2000元部分,村裏進行二次報銷,極大地降低了因病致貧因素,逢年過節爲老年人增發過節費,每年組織60歲以上老人免費進京遊覽觀光,對考入大學的考生實行獎勵助學,年終剩餘資金還能按照股份分紅。

1

9

1

小康路上的站點(只限住村農民)

第一輛自行車:柴先生,1970年

第一塊手錶:劉先生,1978年

第一臺電視機:劉先生,1981年

第一處現代民房:石先生,1985年

第一臺傳呼機:劉先生,1994年

第一臺太陽能熱水器:劉先生,1996年

第一部個人手機:劉先生,1996年

第一臺家用電腦:石先生,2002年

第一輛家用轎車:劉先生,2002年

第一處農民樓房:蘇先生,2005年

1

10

1

那些被遺忘的地名

海軍屋、拉哈里、殷家墳子、深翻地。

煙古頂、牛圈河、沙窩頭塋、大沙灣。

李家窪、西小窪、東北大窪、大榆窪。

趕集路、榆樹路、小河東路、瓦屋路。

  0    0

幾百年來,村裏的老百姓過着平淡的農耕生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輩又一輩,爲溫飽日出而作,日暮而歸,面朝黃土背朝天,祈盼風調雨順無饑荒,艱難的繁衍生息。新中國成立後,社會主義制度點燃了人們的希望之光,依靠集體的力量,爲建設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懈努力,大大改善了生活環境,提高了生活質量。

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我村以驚人的速度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那些延續了幾百年落後的生產生活方式眨眼間被淘汰,多少老一輩“隔山說話,燈頭朝下”之類的神話變成了眼前的現實,那些想象不到的生活方式突然降臨並迅速更新,晃得老人們眼花繚亂,始料不及,直嘆“跟不上”。神奇的信息技術更是給人們裝上了順風耳千里眼,人人成了不需出門便知天下事的“秀才”。待到人們遷進高樓,過上都市生活的時候,真不知道今後還有沒有提升的空間了。

祝願全村居民團結和諧,幸福安康。

文/劉潤清

簡介:家在黃島作家聯誼會成員。

每 I 晚 I 八 I 點 I 與 I 您

相 I 約 I 家 I 在 I 黃 I 島 

本期參與編輯

主編:靜   秋

排版:靜   秋

校稿:裴   珊

複審:劉培蕊

發佈:靜   秋

“家在黃島”主編

更多有趣的

請戳一戳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查看“投稿須知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