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中央高层和财政部不断发出“更大规模减税降费”的政策信号,引起国内外社会的广泛关注。更大规模减税降费,规模能有多大,如何减,能否有效果,钱从哪里来等一系列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尝试对此问题谈谈个人的见解。

什么是“更大规模”?

据悉,2018年,我国减税降费规模预计将超过1.3万亿元。更大规模,意味着减税降费规模将比1.3万亿还要大。减税降费需要通过具体的税(费)种来实现。从全国财政收入结构来看,前六大税(费)分别是国内增值税、社会保障费、企业所得税、进口货物增值税和消费税、个人所得税、国内消费税。大规模减税,将会涉及更多的税种,而这些将是减税降费中首要考虑的。

根据2018年上半年数据推测,我国前五大税种2018年有望达到:国内增值税(67200亿元)、企业所得税(47856亿元)、进口货物增值税和消费税(17040亿元)、个人所得税(16254亿元)、国内消费税(13738亿元);根据年初预算数,2018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约为55380亿元。

如果按10%的减降幅度估算,增值税减税为6720亿元,企业所得税减税为4786亿元,进口货物增值税和消费税减税为1704亿元,个人所得税减税为1625亿元,国内消费税减税为1374亿元,社会保障缴纳减费为5538亿元,合计约为2.2万亿。

如果按1.3万亿规模计算,上述税费平均减幅应达到6%。因此,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意味着,在2018年财政收入的基础上,上述主要税费的减降幅度平均要达到6%以上。

“更大规模”还意味着,此次减税降费将可能是更多税种参与,整个过程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各项改革还将是一种长期的制度性减税降费。如此一来,整体来看,减税规模必将相当可观。

企业将是直接受益主体

值得注意的是,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策的目标将主要是广大企业。具有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增加企业可用资金,扶持实体经济,促进经济增长等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的财政收入中的税费,主要来源于广大企业。其中,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消费税、社会保障费又称为间接税(费),由企业缴纳;个人所得税又称为直接税,也主要由企业代扣代缴。

间接税的最大特点是其纳税人与负税人不一致,企业缴纳的税收可以通过调整价格转嫁出去,然而,当经济形势好时,企业可以将税负全部或大部分转嫁出去,但是当经济下滑、产能过剩、出口受阻的情况下,税负转嫁的难度增加,在税费制度没有任何变化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大大下降,税费负担占税前利润的比重不断上升,企业税费负担增加。

在上述税种中,增值税、社会保障费、消费税,不论企业盈亏,都要缴纳,使困难企业更是雪上加霜;企业所得税,以企业利润为基础,对困难企业的影响相对要小;个人所得税,也是企业工资成本的一部分,并影响企业的利润。

因此,在大规模减税中,增值税、社会保障费、消费税是首要需要降低的,其次,个人所得税的降低对于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同样非常重要;最后,企业所得税具有增加资本所有者收益的作用,必要时也可采取普遍降税措施。

有效才是硬道理

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是对2016年政治局会议提出的“降低宏观税负”,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简政减税降费,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2018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等一系列要求的落实与进一步深化。

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既可以通过普遍降低增值税、社会保障费、甚至企业所得税法定税率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对特殊企业(如小微企业等)、特殊行业(如出口行业、服务业、高科技行业等)、特殊行为(企业研发、固定资产投资等)、特殊生产要素(如普通劳动者)等,采取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优惠政策实现。前者,有很强的“普惠性”,有利于实现应对宏观经济下滑、缓解企业资金压力的作用;后者,则有很强的“针对性”,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激发企业活力,推进供给侧改革。

从前一阶段减税降费的效果来看,我国“普惠性减税”和“针对性减税”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财政部对前期减税降费效果评估显示:2017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扭转了2012年以来增速放缓态势。一些收入项目超出预算较多,其中,国内增值税超出2677.56亿元,企业所得税超出1875.61亿元,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和关税超出3086.25亿元。并分析了其主要原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升,税源相应增加;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回升超出预期,直接带动以现价计算的相关税收快速增长;国内外需求回暖,进口商品量价齐增,进口税收增加较多。由此可见,通过减税降费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加财政收入的“拉弗曲线”效应已经显现。

前一阶段良好的减税降费效果,也是我国决定进一步出台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措施的基础和信心来源,因此,可以预期,随着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措施的实施,其政策效果将进一步显现。

大规模减税降费,财政如何承受?

在经济增速放缓,外部冲击加大,企业运行困难的大背景下,国家各级财政部门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一方面,很多刚性支出需要保障,甚至需要增加财政支出促进经济稳定和增长,财政支出压力增大;另一方面,不少税费收入增长放缓甚至下降,财政收入压力增大;此外,中央与地方的债务负担同样压力较大。如此财政形势下,我国实行更大规模减税降费,财政能够承受得了吗?财政将采取哪些措施加以保障?

从目前来看,各级财政部门正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各项改革力度,为大规模减税降费创造条件、提供保障。其中,几个重要的措施如下。

一是提高征管能力。随着征管信息化手段的深化,以及税收征管体制的改革,国家对税源的监控能力不断提高,税收的征收率不断提高,具有增收的效果。我国税制“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特点更加突出。

二是增加直接税。大规模减税,只是我国税收制度结构性调整中“减”的一面,与此同时,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税制改革还需要“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降低间接税,并提高直接税。一方面,将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同时增加个人的税收负担,逐步完善自然人税收制度和税收征管;另一方面,在减税的同时,还将实现增税,从而减少财政收入压力。直接税改革中,最重要的是个人所得税和房地产税。其中,个人所得税,已经完成个人所得税的修法,初步建立了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房地产税,目前正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财政部以及其他有关方面起草和完善房地产税法律草案。改革后的个人所得税对于普遍工薪劳动者,将降低其个人所得税负担,但对于有多种收入渠道的高收入者,其税收负担具有增加的趋势。房地产税出台后,由于税基巨大,其收入规模也相当可观。

三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近年来,财政部门严格控制和压缩“三公”经费,不断强化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四是扩大财政融资渠道。例如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通过开展PPP项目合作,引入私人资本,缓解了财政资金紧张问题。再如将国有资本划转社保基金,充实了社保基金,也为降低社保费提供了大力支持。

因此,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必然伴随着我国财税改革的更进一步深化;也只有更大规模的财税改革,才能够为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提供有效的保障。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