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於自立,大學生的經濟自立能力或許還未完備,但起碼應當培養自己的勞動意識和勞動能力,不能再像未成年人一樣,將對父母的索取當成理所當然。在包括我在內的在校生和過來人看來,大學生喫食堂本是理所應當的事,下館子改善才是“奢侈”,怎麼在這名女生看來,喫食堂反而成了最次、最讓人委屈的選項。

●特約評論員 鳳池(上海)

正值開學季,一名大一女生的吐槽帖走紅網絡。她希望母親每月給4500元的生活費,但遭拒。她很委屈,認爲每月2000元的生活費根本不夠花。據媒體調查,成都大部分大學生的生活費在1500-2000元之間,少數學生在1000-1500元之間,個別學生在3000元以上。

「長城評論」每月要4千元生活費的女生,知道父母生活費多少嗎?

大一女生的求助帖。

十年前,我在某一線城市上大學。因爲從小在農村長大,深知父母供自己上大學的不易,大學期間,我每月的生活費都控制在500到800元之間,有時還能壓得更低。倒也沒覺得有多苦,畢竟食宿有宿舍和食堂解決,按需去校內超市買日用品,偶爾和室友們逛逛街。這不僅是我,也是當時大學生們的普遍生活。在收入上,我通過學校勤工儉學中心的推薦去做家教,每月能把生活費掙回來。畢業時,我實現了“讀大學不找家裏要一分錢生活費”的目標。這於我而言,不僅是實現了經濟上的自立,也是一種難得的歷練。

說這段往事,不是提倡如今的大學生們以極度的節儉“自苦”。時代變了,物價漲了,年輕人的消費觀念也更新了,都是不爭的事實。如今的大學生多是00後,生活條件比我這樣農村80後好了很多,他們也更標新立異、追求個性。這些,都是社會的進步和年輕人的進化。加之,我後來審視自己的大學歲月時,也發現了很多遺憾。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先斟酌“要花多少錢”的思維,讓我失去了很多機會和經歷。但我從沒後悔過自己的節儉,而是遺憾於當時不能有更多途徑去“創收”,以勞動所得去爭取更多嘗試。

所以,大學生每個月生活費花多少合理,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但它並不是沒有內核性的考量標準,最起碼的有一個底線:量入爲出。具體就是兩點:父母的收入多少,大學生將錢花在哪兒。

父母的收入,不僅是一串數字,還應包括父母獲得收入的難易程度、家庭的總體開銷,甚至包括父母健康程度等諸多抵禦風險的能力。正如有網友所說,帖子中埋怨母親的女生,怎麼不想想,如果父母每個月收入6000元,給了自己4500元,剩下的1500元,又能過怎樣的生活?子女教育支出如今已成很多家庭一筆較大的開銷,但這筆支出一旦超越了“安全防線”,必將導致家庭負擔和風險的增大。這個簡單的道理,大學生不能不察。

「長城評論」每月要4千元生活費的女生,知道父母生活費多少嗎?

很多媒體就此作出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同學每月的生活費在2000元以內。

帖子中一句“每次我都是月底就空了要去喫食堂”,因暴露了一些大學生不合理的消費觀念,而引來很多吐槽。在包括我在內的在校生和過來人看來,大學生喫食堂本是理所應當的事,下館子改善才是“奢侈”,怎麼在這名女生看來,喫食堂反而成了最次、最讓人委屈的選項?學校本是學習的地方,在一些人眼裏,卻成了高額消費、追求享樂之所。這是不正常的。

這些年來,發生在校園裏的超前消費、過度消費新聞不少,一些學生在虛榮心、攀比心的作用下,長期過着“拆西牆補東牆”的生活,甚至爲了滿足買名牌手機、服飾等需求,背上了校園貸。儘管這類事件引發的悲劇時有發生,但還不足以阻止一些人前仆後繼的步伐。這不能不讓人擔憂。

大學生基本都是成年人。成年,意味着自立,意味着責任,也意味着應當具備現代人基本的生存能力。對於自立,大學生的經濟自立能力或許還未完備,但起碼應當培養自己的勞動意識和勞動能力,不能再像未成年人一樣,將對父母的索取當成理所當然。對於責任,不僅是要養成自己“有什麼條件過什麼生活”的心態,還包括對日漸老去的父母的感恩和回報,不將父母的付出視作天經地義。對於生存能力,應當學會自我管理,養成理性消費的習慣,合理規劃自己的生活開銷。時代會變,但勤儉節約、懂得感恩的品格和人生態度永不過時。

大學生相比於中小學生,不只在於年齡和學識的“大”,還應包括擔當、心態、人生格局之“大”。這不是什麼抽象的概念,而體現在生活費這樣點滴的小事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