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西南隅有這樣一個民族,北依秦嶺,南枕巴山,一直保留着傳統樸實的寧靜純美。這裏的居民飲食取之自然,食之自然,崇尚自然,認爲萬物有靈,過着與世隔絕般的世外桃源生活。

“羌”,原是古人對居住在中國西部遊牧部落的泛稱。古羌人一直生活在西北廣袤的草原上,後隨時代變遷,逐漸向南遷移定居。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羌人率師來援,此後這部分的羌人便割據自立秦巴一帶(寧強、勉縣、略陽等地)。大多數羌族至今仍隱居於高山或半山地帶,也被人們稱爲“雲朵上的民族”。

時光流逝,陝西省略陽、寧強等地成爲羌族聚居地,寧強(古稱寧羌)甚至以“羌”字命名,後改爲強。2008年,文化部正式確立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範圍,其中包括寧強縣、略陽縣。羌族歷史悠久,至今保留着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鮮明的地方特色,是華夏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

(古羌遊牧圖)

古羌人在創造遊牧文明的過程中認爲萬物有靈,崇尚自然,千年以來固守着自己的民俗文化,其特有的語言、服飾、飲食、風俗習慣等,與源遠流長的巴蜀文化交織千年,在漢中一帶積澱爲神祕而特殊的風土人情。

羌族飲食豐富,以玉米、洋芋、小麥、青稞爲主食,輔以蕎麥、油麥和各種豆類,蔬菜品種多樣。隨着歲月流逝,古羌族的傳統美食,也從歷史中、從人們的情感深處走進了大街小巷、高級餐廳,成爲極具地域代表性的特色美食。

罐罐茶是古羌族人流傳至今的生活習俗,也是古羌茶文明的重要起源,2006年被列入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古羌族以遊牧爲生,罐罐攜帶方便,裏面的喫食由麪糊和蔬菜混合而成,食材豐富營養全面,且耐飢易消化,遊牧時隨時隨地便可熬茶解渴充飢。直到現在年輕人流傳着這樣一句話:冬天喝了罐罐茶一天到晚渾身暖和、有力量。

傳統的罐罐茶要用三個土陶罐罐來熬製,三個罐罐各有用途:其一爲茶罐,用來熬製最基礎的茶湯“苔子茶”;其二爲面罐,用來熬製各類佐料:霍香、茴香、生薑、麪糊等;其三則用來盛放煮好的罐罐茶。

幾經演變,現在農家女主人通常會在家裏備上罐罐茶的配料:炒雞蛋、核桃仁、麻花,炸黃豆、豆腐丁、洋芋丁、鍋巴等。想喝罐罐茶時,用白麪加上藿香、茴香、茶葉、生薑等在面罐中熬成濃湯,倒入準備好的配料中,豐富的配料透着濃濃的茶香,健脾開胃又提神。

菜豆腐節節,羌族傳統美食,是羌族人民就地取材,適應山區自然生存條件和環境創造而得,凝聚着羌族智慧結晶和飲食文化。古羌人喜食酸菜,酸菜的汁水被稱爲漿水,在羌族美食中利用廣泛,菜豆腐節節裏的豆腐就是用漿水點制而成。

正宗傳統的菜豆腐節節儀式感十足,由“菜碟子”、豆腐和節節組成。豆漿煮開後用酸漿水點出豆腐,附上金黃色的節節(玉米麪和小麥面擀成的6寸長的麪條),並配上十幾種“菜碟子”食用,酸酸的漿水豆腐節節,搭配上豐富的時令小菜,簡直就是舌尖上的享受。

“菜碟子”十分講究,味道要好,花樣品種要多,通常能幹的巧婦自己在家做一頓像樣子的菜豆腐節節,也得花費一個多小時。除了一年四季都可喫到的涼拌豆芽、泡菜、漿水菜、土豆絲。“菜碟子”隨着四季更迭變化食材:萵苣絲、豇豆、黃瓜、西葫蘆、芹菜、白菜絲、蘿蔔絲、茄子絲等等,做法更是五花八門:僅辣子一種,就有紅的油辣子,青的炒辣子,綠的軋辣子等。這些小菜青的青,綠的綠,紫的紫,紅的紅,擺在一起五顏六色,更象徵着五彩斑斕的生活。

秦巴山大林深,漫山遍野生長着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蕨苗。每年農曆七八月份,都是羌族“打根”的好時節(刨制蕨根澱粉的過程叫“打根”)。因爲這個季節蕨根澱粉沉積的最多,農活又不太忙。“打根”首先要到山上去挖蕨根莖,蕨類植物一般都長在高山上,且根扎得深,盤根錯節,挖起來十分不易。挖出來的根莖須象柴禾一樣地碼整齊,捆紮實,背到山下有河溝的地方,泡在水裏,洗去泥沙,然後放在一塊大石頭上,用木榔頭使勁地砸,讓其變成絲狀。

蕨根澱粉又叫根面,羌族人用它做成了根面丸子、根麪疙瘩、根粉皮、根粉絲等。根麪餃就是羌族傳統素筵中的一道菜:將野生蕨根粉作皮,以時令鮮蔬作餡,急火蒸熟成淺褐色、半透明狀,再蘸上酸辣汁食之,皮糯餡香,鮮而不膩。根麪餃初爲清香型純素食,流行既久,後爲了迎合不同食客的需求才轉爲濃香型,從而素與葷兩種並列。

黃米涼糕是具有代表性的西北主食,一般用黃米和江米(糯米)製成,香甜軟糯,十分美味。

和菜豆腐節節類似,黃米涼糕中的黃米和江米在使用之前要先用酸漿水泡過,米發酵的好,酸度適宜,涼糕的味道自然纔會好。

傳統的黃米涼糕簡單易做,除了黃米、江米之外,還可根據個人喜好加入紅棗、葡萄乾、椰漿等食材,口感豐富,潤肺補腎、滋陰潤燥。

現在黃米涼糕不僅是傳統美食,更是小館、高級餐廳的網紅美食,代代傳承,受到無數食客的喜愛。

羌族崇尚自然,感恩自然

飲食文化自然也綠色環保、樸實自然

直到現在

羌族的後裔們仍然烹之自然、食之自然

用天然的香料和食材

加之特別的儀式感

做出一桌豐富的自然盛宴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