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裏是“第一心理”課堂,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人,他們每天早出晚歸,工作勤勤懇懇,卻始終處於社會的底層,每天過着捉襟見肘的生活,並且毫無進展,爲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是命運使然還是有其他因素呢?

在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做“管窺心態”,指的是隻關注當下所做的事情,而忽略了其他更長遠的因素。簡單來說就是缺乏全局觀,看待問題只停留在表面或者局部。

舉個例子,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西部挖金潮的時候,很多人趕往西部挖金礦,希望通過這個機會大賺一把。可是去的人多了,挖金子競爭也就增大了,很多人因此空手而歸。其中有一個人,他並沒有跟風挖金子,從是從另一個角度思考了這個問題,“既然大家都來西部挖金子,這裏地廣人稀,購買商品很不方便”。於是,他購入了一大批礦泉水,出售給這些前來淘金的人。結果,他的礦泉水生意異常火爆。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只顧眼前利益,埋頭苦幹的人,往往得不到什麼好處,反而是那些善於觀察,能夠從更長遠的角度考慮問題的人,能夠真正的贏得機會。這就是爲什麼,很多人每天勤勤懇懇的幹活,最後卻只能在社會底層打轉,因爲他們缺乏更長遠的規劃。

社會心理學家認爲,富人之所以富裕,是因爲他們善於整合資源。同樣的一件事,窮人會想“我乾的越多越好,只要我肯花更多的時間,就能得到更多的報酬”。而富人則會從另一個角度思考“我手頭有哪些可以利用的資源,我要如何將這些資源利用起來,使得效益最大化”。

因此富人會僱傭其他人來幫自己幹這些基礎的活,從中賺取差價,並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那些更有技術含量的工作中。久而久之,富人善於運用資本去產生資本,而窮人只會使用苦力的生產資本,他們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大。

這也是爲什麼當今社會人們越來越重視教育的原因,因爲教育能夠使我們獲得更多的技能,幫助我們站在更高的工作起點。當然,那些在學校喫喝玩樂、混日子的就另當別論了。

生活中還不乏這樣的例子,有的人每天勤勤懇懇工作,任何細節都會仔細考量,但是這種過於較真、不懂變通的心態也會影響到任務完成的效率。畢竟社會的大趨勢是高科技、高產量,如果你一味的死摳某些細節,而忽略了整個任務的進度,只會讓你的工作效率大大下降。

畢竟人的心理資源是有限的,當你把精力都浪費在一些細枝末節的小事時,你就沒有更多的心思去研究那些更重要的事情。

作者

第一心理主筆團 | 神奇小小

參考資料:

《 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