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除了其代表作《麥田》、《絲柏樹》、《薔薇》外,展覽還囊括了同時代對梵高產生重大影響的他人作品,包括海牙學派和印象派的畫作。除了其代表作《麥田》、《絲柏樹》、《薔薇》外,還囊括了同時代對梵高產生重大影響的他人作品,包括海牙學派和印象派的畫作。

正在日本東京上野之森美術館舉辦的“梵高展”呈現了梵高藝術道路的起點與成長過程。

聚焦於梵高本身,拋卻一切繁文縟詞,名稱走的是日式極簡風——“Vincent van Gogh梵高展”。除了其代表作《麥田》、《絲柏樹》、《薔薇》外,展覽還囊括了同時代對梵高產生重大影響的他人作品,包括海牙學派和印象派的畫作。

11月的東京,對藝術愛好者而言無異於一場饕餮盛宴,當中日遊客排成蜿蜒的長龍集體朝聖“正倉院”展之際,位於上野公園東南角的上野之森美術館,明黃色巨幅海報前也悄悄排起了長隊,沒有聲勢浩大的媒體宣傳,票價不菲的“梵高展”的人氣絲毫不亞於“正倉院”展。

上野之森美術館“梵高展”:梵高何以成爲梵高

美術館牆上的展覽海報

荷蘭後印象派畫家文森特·梵高,作品以豐富表現力和鮮明色彩著稱。早年的他做過職員和商行經紀人,還當過礦區的傳教士,最後投身於繪畫,一生窮困潦倒,飽受精神疾病折磨。被“向日葵”系列深深打動的人們不由得感嘆:梵高何以成爲梵高?是什麼造就了梵高的藝術?這個展覽將用一系列繪畫作品爲觀衆解開這一謎題。

展覽彙集了來自世界10個國家及地區的館藏資源共83件作品,其中一半以上是梵高作品。此次展覽得到了荷蘭王國大使館的支持,荷蘭克勒勒-米勒博物館拿出了鎮館之作,後者是世界上除了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館外,梵高作品收藏最多的博物館。文森特在短暫的一生中創作了864張油畫,1037張素描,150張水彩畫,在確立極具個人特色的畫風之前,他遇到了“海牙學派”和“印象派”畫家們。展覽按照年代爲序,他的各個時期均有涉及,透過這些作品的脈絡,我們可以嘗試去了解梵高繪畫的轉變歷程,以及影響梵高的繪畫大師們。

上野之森美術館“梵高展”:梵高何以成爲梵高

《喫馬鈴薯的人》,1885年,梵高

上野之森美術館“梵高展”:梵高何以成爲梵高

《筋疲力盡》,1882年,梵高

聚焦於梵高本身,拋卻一切繁文縟詞,名稱走的是日式極簡風——“Vincent van Gogh 梵高展”。除了其代表作《麥田》、《絲柏樹》、《薔薇》外,還囊括了同時代對梵高產生重大影響的他人作品,包括海牙學派和印象派的畫作。

該展分爲“海牙學派的引領”與“印象派的影響”兩個部分,分別位於一層和二層兩個展廳。第一部分“海牙學派的引領”又分爲“自學起步”、“海牙學派”、“農民畫家的夢”三個小節。

上野之森美術館“梵高展”:梵高何以成爲梵高

《靜物與三隻鳥巢》,1885年,梵高

上野之森美術館“梵高展”:梵高何以成爲梵高

《朱利安·坦古》,1887年,梵高

“自學起步”展示了1881年-1883年最早期的一批創作,這批梵高作品較爲罕見,主辦方藉助了一部分藝術基金會和私人藏家參與借展。“海牙學派”展示作品均來自哈格藝術博物館(Kunstmuseum Den Haag),爲觀衆普及了約瑟夫·伊斯拉爾斯(Jozef Israels)、安東·莫夫(Anton Mauve)等代表的荷蘭傳統繪畫,對照梵高早期臨摹的習作,沉悶昏暗的色彩一如他的“老師們”。在梵高藝術生涯的初期,“農民畫家的夢”就體現了他對鄉村題材的熱切向往,田間勞作的農夫和牆角端坐的農婦經常出現在他作品中。

注重寫實手法的海牙學派爲梵高打下了作畫基礎,而與印象派的相遇則使得梵高的畫作轉向明亮、躍動,色彩充滿強烈的感官衝擊力。

第二部分“印象派的影響”分爲“邂逅巴黎”、“印象派”、“花開阿爾勒”、“探究在繼續”四個小節,梳理了從1886年梵高初到巴黎,直至1890年他去世前夕的作品。

1886年春,梵高結識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畫家,並接觸到日本浮世繪的作品,視野的擴展使其畫風鉅變,他的畫風變得簡潔明亮,來自愛爾蘭國家美術館的《巴黎的屋頂》是首次在日本公開亮相。

上野之森美術館“梵高展”:梵高何以成爲梵高

《田野》,1877年,卡米爾·畢沙羅

上野之森美術館“梵高展”:梵高何以成爲梵高

《塞納河的支流》,1878年,克勞德·莫奈

上野之森美術館“梵高展”:梵高何以成爲梵高

《索倫託的花園》,1881年,雷諾阿

“印象派”是本次展覽中的“彩蛋”,展示了不常見的印象派大師畫作,特別是莫奈的風景畫《開花的蘋果樹》(Apple Trees in Blossom ,1873)、雷諾阿的人物畫《整理頭髮的浴女》(Bather Arranging Her Hair,1890)等一批深藏於摩納哥王宮的印象派畫作,實屬難得。

上野之森美術館“梵高展”:梵高何以成爲梵高

《位於阿涅爾的Voyer d’Argenson公園大道》,1887年,梵高

上野之森美術館“梵高展”:梵高何以成爲梵高

《麥田》,1888年,梵高

上野之森美術館“梵高展”:梵高何以成爲梵高

《橄欖園和兩個採摘橄欖的人》,1889年,梵高

“花開阿爾勒”是此中色彩最濃烈的一章,1888年梵高來到南法小鎮阿爾勒,此時他已經擺脫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響,金黃色的麥田、普羅旺斯的薰衣草、橙黃色的小鎮屋頂,成爲了這個時期的典型意象。

“探究在繼續”收集了梵高最後時期的作品,1889年6月底,梵高在聖雷米療養院調養,並開始畫柏樹。他發現柏樹“在線條和比例上都很美,像埃及方尖碑”,既吸引了藝術家,又挑戰了藝術家:“這是陽光下風景中的黑暗地帶,但它是最有趣的黑暗音符之一,是我能想象到的最難準確擊中的地方。”梵高筆下,這種“巨大的垂直形式的樹木”,一棵在此前提到的克勒勒-米勒博物館,更有名的一棵則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森美術館借展的是紐約的這件。

上野之森美術館“梵高展”:梵高何以成爲梵高

《聖雷米療養院的花園》,梵高

上野之森美術館“梵高展”:梵高何以成爲梵高

《麥田》,梵高

“梵高展”的整個展線脈絡清晰,展品選擇體現了策展人對歐洲藝術史和梵高作品的熟稔,除了大多數觀衆熟知的“印象派”,對荷蘭“海牙學派”的鋪墊,起到了較好的藝術知識普及作用,這個展既適合深度愛好者,也能兼顧普通觀者的認知,教科書式的展品說明字數不多,簡潔明瞭,便於觀衆當場記錄筆記。展廳不允許拍攝,因此觀衆短暫停留後就會向下一目標行進,並未造成擁堵,《麥田》、《自畫像》、《柏樹》、《薔薇》等名品的布展空間較爲分散,有效地分散密集人流。缺點是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佈於兩個不同樓面,中間缺乏有效的內容銜接,讓觀者有種割裂感。

上野之森美術館“梵高展”:梵高何以成爲梵高

《絲柏樹》,1889年,梵高

上野之森美術館“梵高展”:梵高何以成爲梵高

《聖馬迪拉莫》,梵高

上野之森美術館是由日本美術協會運營的美術館,該協會是以日本皇室成員、明仁天皇的弟弟正仁親王爲總裁的公益財團。得益於皇室支持,無論從展品質量、借展規格上,該館歷年舉辦的藝術大展都堪稱世界級水準,中國觀衆們在關注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同時,不妨安排半日行程,體驗一下上野之森。

“梵高展”將展至2020年1月13日,隨後將至兵庫縣立美術館進行巡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