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女兒似乎知道我們會有這樣的反應,耐心地告訴我們哈爾濱的一切,以及她想去那個大學的原因。只是看着女兒優異的成績和乖巧的性格,總覺得這一切和我們沒有什麼關係,全是她自個兒懂事,但是這樣懂事的孩子,突然間的讓我開始心疼。

原標題:一位40歲媽媽的自訴:十八年來與女兒第一次吵架,是我錯了

微信公衆號:課堂內外高中段(ID:ktnwzzs)

本文由課堂內外高中段獨家約稿,嚴禁非授權轉載。

平時與街坊鄰居或者親戚閒聊,我的女兒總是他們口中那個“別人家的孩子”。

自小到大,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寫作業,在學校經常受到表揚,週末也不會和朋友在外瘋玩。

雖然我和她爸爸從來沒有要求過她這些,但女兒的自覺和乖巧常常讓我們感到驕傲和欣慰。

這樣乖巧的孩子,十八歲之前從未頂撞過我們,即使有時候我們提出了不合理的要求,她也沒有因爲不滿而生氣頂撞我們。

但是今天,我們吵架了。

高考出分以後,女兒考到了一個優異的成績,學校並不難找,我們篩選出了離家近的大學拿給她看,女兒掃了一眼,鄭重地告訴我們:“爸媽,我要去哈爾濱。”

我們瞬間愣住,哈爾濱與我們相差了將近三個省,我和她爸爸果斷拒絕,那麼遠的地方,我們怎麼能放心。

女兒似乎知道我們會有這樣的反應,耐心地告訴我們哈爾濱的一切,以及她想去那個大學的原因。

她爸爸緊皺眉頭,我強烈反對,“你去了那麼遠的地方,我和你爸爸都不在,有危險了怎麼保護你?”

女兒遲疑了一會兒:“我在離家近的地方上學你們就能來看我了嗎?”

我正要理所當然的說是,女兒突然激動地說:“平時忙的連家都不回,怎麼我上大學了就有時間去看我了呢?

這句話,讓我們瞬間卡在原地。我剛想說什麼,女兒已經跑進自己的屋子鎖上了門。

我們並不是富裕的家庭,我和她爸爸都是996的工作模式,有時候加班就直接睡在公司,來自工作生活的壓力很多時候讓我們喘不過氣,這麼一個乖巧聰明的女兒是我們唯一的欣慰與動力。

擠出的閒暇時間,我會教女兒做飯,她也總是很開心。只是看着女兒優異的成績和乖巧的性格,總覺得這一切和我們沒有什麼關係,全是她自個兒懂事,但是這樣懂事的孩子,突然間的讓我開始心疼。

好像我們纔是她的孩子,被一直包容,忍讓。

女兒高二的時候,對一部描述家庭鄰里關係的韓國電視劇癡迷,每天回到家都能看到女兒在電視機前觀看。

起初我擔心她這樣沉迷會不會搞垮學習,後來她拉着我一起看,每每演到感動的橋段,女兒都會悄悄地紅了眼眶。

現在纔想明白,女兒是在羨慕那樣的家庭,羨慕那樣的溫情,而我們家裏,只有空蕩蕩的房子和她一個人,雖然自由但是也冰冷。

我們這個年紀的人,有家庭和事業,家庭的事總是牽扯到一個大家族,而工作的事也總是解決一個問題又來一個問題,整天被弄得身心俱疲。

也沒有人來教我們怎麼做,只能逼着自己在一個個坑裏努力上進,在每個困難裏面絞盡腦汁,滿身疲憊的我們回到家裏,享受着片刻的安寧,也就無暇顧及孩子,無暇顧及早晚餐了。

但是,孩子是這個世界的新生兒,沒有體會過社會的冷暖,也不明白大人的疲憊,他們一直在等待,在期待,等待父母回家,期待父母的陪伴。

即便這樣的等待經常會落空,這樣的期待經常無法兌現,也會在新的一天一邊收拾書包一邊笑着和父母說,“上班路上小心哦。”這麼一想,孩子真的承擔了太多感情上的寂寞。

作爲家長,無一例外我們都是愛孩子的,繁忙的工作是爲了給孩子創造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想要給他們提供更優異的物質條件,但是這份愛表達太過內斂。

明明是想要給他們一個好的成長環境,但是卻從來說不出口“孩子我愛你”這句話,幾乎做不到普通的陪伴。

很多家長認爲,讓孩子有更好的物質條件,對他們未來會很有幫助,這固然是重要的,但是來自原生家庭的關懷纔是最重要的。

不妨把問題放在自己身上,我們這一代人小時候,家裏從來不會空蕩蕩,有幾個兄弟姐妹,誰做錯了事,另一個就會跟父母告狀,誰得了老師的獎勵,也會受到所有人的誇讚。

我們曾經生活在一個有家庭氣息的環境,雖然小磨小擦,但是誰也不會記恨誰,在這樣情況下長大的我們,面對社會雖然剛開始膽怯,但是也是有底氣的。

我常看到親戚家的孩子,對朋友無話不說,但回到家對父母卻一句話也沒有。很多家長看到我女兒這麼聽話,想來我這裏取經,我卻也時常慚愧,自己什麼都沒做,全靠女兒自己懂事。

不過當你真的和孩子耐心相處時,你會發現他們都是小話癆,學校的,娛樂圈的,電視劇裏的,甚至是喜歡的人,好像他們知道的都巴不得告訴你一遍。

她爸爸也經常在喫飯的時候問她新聞裏發生的事以及女兒的看法觀點,這也算是簡單的交流。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我們充當撫養者,教育者,理應責任重大,多分一些心力在孩子身上,聽聽他們的心裏話,陪他們一起看看電視,讓他們願意信賴你。

父母與孩子,不僅僅是親子,也應該是朋友。

後來,我和女兒談了很多,她認爲我們對她缺乏陪伴,自己也確實想去哈爾濱。我不應該既給她散養的生活又想把她圈在我的認知生活範圍內,她以後一定是要自己去闖蕩這個世界。

我也知道我不可能一輩子把她守在“家附近”。我們協商好一週三四次視頻,一個月去看她一次,往後慢慢縮減看她的頻率,給她足夠的獨立空間。

作爲母親,我擔心自己的孩子,因爲她還不夠強大,我們沒有給夠她強大的能力,也對她缺乏了太多本該有的陪伴與照顧。

被驕陽滋養着成長的小樹總是最強壯的,被愛與陪伴滋養的孩子,總是最強大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