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浴女》是塞尚花了幾十年來構思的一幅作品,這其間他完成了多幅同主題作品,塞尚的創作蘊含一種探索生命本源的願望,裸女形態各異,佈局疏密有致,在羣青色調下,透着一份寧靜。

【類別】布面油畫

【規格】208×249cm

【年代】約1906年

【作者】保羅·塞尚

【收藏】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

昨天欣賞塞尚的《從埃斯塔克看馬賽灣》,說到同樣的主題相關的作品不止這一幅。2015年2月的佳士得倫敦拍賣會上,就有一幅塞尚的同主題作品被拍賣,最終成交價高達1350萬英鎊,作品描繪的就是從埃斯塔克向着海的那邊遠眺,只是構圖上稍有不同,視角是透過樹林的縫隙看將出去。我們知道塞尚一生都在爲聖維克多山留影,絕大多數讓觀者能夠開門見山,更確切地說是開卷見山,聖維克多山的雄姿一目瞭然,也有如從埃斯塔克看系列中的,是從樹縫中看去的,如《聖維克多山的高架橋》就這樣的一幅,畫面的正中杵着一棵樹硬生生地遮着遠眺的視線,卻沒擋住觀者想看的聖維克多山和高架橋,一種特別的視覺感受。

說起留影不知怎地竟然想起有一年春晚,《時間都去哪兒了》的音樂響起,大屏幕上展放着見證一對父女成長的影集,一年一張合影,一幀幀地顯現着,是時間在流淌,是生命在傳承。對於畫家同主題的創作,或許有着類似的感觸,也飽含着他們未言的期許,並非只是表面上的一個影兒的紀念。若是他們可以訴說的話,會不會也足以使觀者淚奔。

今天繼續在塞尚這兒稍作停留,藉着他獨樹一幟的構圖創作上推介一幅幾乎大家都熟悉的《大浴女》(The Large Bathers)。早期塞尚就熱衷於對人體的刻畫,畫了許多洗澡的、游泳的,有男有女,直至生命的最後時刻,他仍然孜孜不倦,這幅《大浴女》就是他於生命末年繪製的一件作品。觀者看這幅作品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應該是一個由岸邊樹木傾斜相向,而形成的一個大大的金字塔形的三角空間,然後纔是將視點穩當地落在了前景處的一羣裸女身上。這種構圖方式是傳統的,但是用變形拉長的樹木等物象,直接描繪塑造出來,猶如一個鏡框直接被框注出來這是少有的,引着觀者的眼光在完成聚集於主題之前,讓觀者對於這怪誕的構圖可以有時間做一些思考,你果真有思考麼?

據說塞尚花了30年來構思這幅畫,當然這其間他完成了多幅作品,這是一幅歷經多年完成的最後一件《大浴女》。其實最初提到《大浴女》時,觀者往往想到的一定會是安格爾的作品,那是一幅經典的新古典主義作品,不過,經過今天對這幅作品近距離地觀瞻,或許今後再提《大浴女》你會同時想起這幅,一幅鮮明的後印象派的作品。

戶外裸體或者浴女的主題在歷史中被畫家廣泛創作採用,箇中蘊含一種探索生命本源的願望,塞尚也不例外,塞尚的裸女造型形態各異,佈局疏密有致,在羣青色調下,透着一份寧靜,粗略勾畫的身體無法符合優雅的標準,當然更是無法觸及經由安格爾優化定義的標準。但是,這種簡練勾勒出的人體,潛藏靈動的筆觸卻給人以超越感,感覺就像造物主剛剛捏的泥人還不曾完工,又像是被泥垢沾污的身體經過洗禮正在褪淨如新,呈現出一份面對生命激盪的靜心等候。

如果安格爾向觀者展現的是“是什麼”,那麼塞尚向觀者展現的則是“你說是什麼”。似乎觀者不再是看客,也與畫家一起成了創客,至少給了觀者機會來提供想法。因此,這幅作品作爲塞尚的一個創作高度被標註也是理所應當的,裏面融入了他對於繪畫的信念,以及他的定義,同時也包涵了觀者的信念和定義。

【作者簡介】

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法國畫家。塞尚出生在法國普羅旺斯地區的埃克斯,是一位銀行家的兒子,學過法律,後來因着堅持對繪畫的熱愛,並受童年好友埃米爾·左拉的鼓勵,最終獲得了父親的准許去巴黎學畫。初到巴黎的日子,由於個性難以融入他所接觸到的藝術家羣體,結交新的朋友,促成他常常去盧浮官臨摹過去畫家的作品。後來在畢沙羅的引薦下,他在巴黎加入了印象派團體。

19世紀80年代初,他回到家鄉。他在那裏畫的風景畫越來越體現出追求韻律和尊重結構的特點。他的許多畫都是以周圍的鄉村爲題材,例如聖維克多山或雷斯塔克停泊港等。塞尚是一位完全憑感覺行事的畫家,他感興趣的是大自然向他顯露的形和構架,而不是大自然在他心中所形成的印象。他崇尚的信條是:“應當把大自然當作一個圓柱體、一個球面、一個圓錐體,一切都可以入畫。”同大自然融爲一體的塞尚,傳達給我們的是從大自然所得出的萬古不變的印象。他成了後期印象派的主將,作爲現代藝術的先驅,西方現代畫家稱他爲“現代藝術之父”、“造型之父”或“現代繪畫之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