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姑娘迪拜奮鬥十年:我是30萬華人中的“一粒沙”


1、10年前,我獨自一人闖迪拜


“在迪拜,有30萬華人,而我,是這30萬華人中的一粒沙。開口的第一句話,就讓我覺得這是一個有故事的女人。

湖南姑娘迪拜奮鬥十年:我是30萬華人中的“一粒沙”


2008年,湖南姑娘周誠,獨自一人前往迪拜。

在飛機上,周誠手裏捧着一本介紹迪拜的旅遊指南,上面寫道:“1971年,7個酋長國聯合組建了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迪拜,便是這7個酋長國中最閃亮的明珠……”

儘管之前在電視上見到過許多關於迪拜的影像,但在讀到那一段話的時候,周誠忽然覺得,之前所有關於迪拜的傳聞,都是虛幻的,只有從那一刻開始,坐在前往迪拜的飛機上,周誠才意識到,迪拜是如此真實地在自己腳下,而接下來的漫長旅程,也將是完全嶄新的人生。

這段嶄新人生的開始,是一個不小的“下馬威”。

她在迪拜的第一個創業項目,不到半年就失敗了。本來以爲關係很好的老客戶,卻因爲一次失誤徹底失去。沒有了這個老客戶的訂單,給了本來就起步艱難的她致命一擊。

創業失敗了,是回國還是留下來?周誠糾結了許久,最終還是不甘心就這樣灰溜溜地回去了,她決定找一份工作,先養活自己,再尋找機會。

如果說創業失敗只是“下馬威”,找工作則是對周誠煉獄般的折磨。

國內名牌大學畢業的他,在迪拜的就業市場,卻和民工一樣,只能做一些簡單的服務業工作。

她一開始也曾試向一些當地公司投遞英文簡歷,結果兩個星期杳無音訊,24小時手機開機,卻沒有一個電話是喊她去面試的。她本以爲最壞的打算,是面試了許多家企業後被拒,沒想到,連推開大門的機會都不給她。

2008年的迪拜,正在經歷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

前些年靠着融資建立起來的高樓大廈,瞬間成爲了迪拜高高築起的債臺,當時正在興建的全球最高建築哈利法塔,因爲資金斷裂不得不停工。大量外資公司紛紛撤退,樓盤爛尾,工人失業,油價低迷,整座城市陷入“破產”的危機之中,誰還會去請一個連阿拉伯語都不會講的中國女人?

湖南姑娘迪拜奮鬥十年:我是30萬華人中的“一粒沙”


周誠也曾抱怨過命運的捉弄,如果早幾年或者晚幾年來到迪拜,沒有在金融危機最爲嚴重的時候和它硬碰硬,或許她的迪拜十年的開場,不會那麼狼狽和艱難。

儘管找不到體面的工作,但周誠依然沒有想要撤退的意思,別人是不撞南牆不回頭,而在湖南話中“巴蠻”的她,是撞到了南牆,選擇把牆撞破再前行。


2、迪拜十年:創業、落魄、堅守


路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走到哪座山頭就拜哪座廟。人總有低谷和走背運的時候,周誠只能咬着牙,面對自己的低谷。

收起了英文簡歷,周誠又開始羣發中文簡歷了。這次的目標,是在迪拜的華人公司。可還是和之前一樣,中文簡歷發出去兩個星期,依然沒有人給她一個面試機會,她這纔有點慌了,心想我好歹也是國內名牌大學出來的,怎麼連一個基層的工作都找不到呢?

她回想起之前在國內找工作的時候,不說是用人單位搶着要,基本上也是面一家中一家,然後自己再從幾個offer裏挑選。可如今倒好,在這地方,自己成了無人問津的“廢柴”。

彷彿從青雲墜落到泥潭,巨大的失落感讓周誠幾乎崩潰。大半年來的委屈、艱難,沒有讓她掉一滴眼淚,此刻,趁着公寓裏只剩下她一個人,她嚎啕大哭,淚如雨下。

哭完了,周誠也卸下了最後的“負擔”,什麼名牌大學,什麼面一家中一家,統統都去他的。她開始跑到“中國城”一家一家詢問,下定了決心,只要有一家願意收留自己,哪怕端茶倒水自己也幹。

終於,一家非常小的貿易公司願意聘用她,這家公司的老闆是浙江的一對夫妻,早先在意大利做生意,後來一些老鄉說迪拜的生意好做,就跟着來到了這裏。

結果,這對夫妻也只做了幾個月,就又關門不幹了,之前對周誠說:“迪拜的生意不過是自己業務的一部分,如果運行得順利,以後這邊就交給你了”。周誠沒有當真,她知道這是所有老闆給員工畫的餅,但她沒有想到的是,他們說撤就撤了,周誠再次失業。

但此時的周誠已經不是剛來迪拜的周誠了,她不再是舉目無親,孤身一人。在中國城工作的幾個月時間裏,她結識了許多華人朋友。她年輕漂亮,高學歷有氣質,開朗健談,在社交上很受歡迎。

通過和同胞們的接觸,她終於知道之前爲什麼連投中文簡歷都找不到工作的原因了,那是因爲這裏的華人老闆招人,首先是通過熟人介紹,實在沒人了纔會去看郵件,而且,對於非熟人介紹的求職者,信任度也會大打折扣。

當知道周誠正在找工作的時候,就有人給她介紹了一份翻譯工作,對方是一家迪拜當地的公司,這家公司因爲和中國方面有着大量業務往來,所以需要一個英文和中文都精通的人才,這正適合周誠,而且更爲重要的是,有了一家本地公司的工作,申請長期綠卡就輕鬆多了。

就這樣,周誠挺過了2008年的低谷,狀況開始逐漸好轉。和她一樣幾乎“涅槃重生”的還有迪拜。

就在迪拜處於破產邊緣的時候,七個酋長國中最爲富有的阿布扎比伸出了兄弟之手,援助了100億美元。靠着這筆錢解了燃眉之急,迪拜緩了過來,他們開始了經濟轉型,並且越來越重視與中國方面的經濟合作。

作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不管是在貿易還是消費數量上,都是迪拜經濟轉型上最佳的夥伴。

從2014年起,中國就成爲了迪拜最大的貿易伙伴,這樣的關係一直持續至今。而中國遊客來迪拜的數量,也在每年以百分之十幾的速度增長,2017年更是破紀錄地增長了41%。迪拜最豪華的七星級帆船酒店,平時有兩成的房間是中國人預訂的,到了國慶、春節期間,中國客人更是佔到了七成。


湖南姑娘迪拜奮鬥十年:我是30萬華人中的“一粒沙”



迪拜的房地產市場,也在中國買房者的熱情下,開始迅速復甦,許多華人也是抓住了這波投資熱潮,在迪拜房產投資中大獲收益。

這其中就有周誠。從2010年開始,周誠就開始投身到房地產行業,2013年,周誠有了自己的房產團隊,主打中國市場,開始了新的創業歷程,到如今,她已經是迪拜小有名氣的“女企業家”,在迪拜買了房子,接了國內的父母過來同住。

每當有人採訪她,讓她講講自己的成就,她總是說:“在迪拜,像她這樣的華人還有成千上萬,大家都非常低調,你在龍城看到一個很普通的人,可能他的身家都有幾千萬”。

湖南姑娘迪拜奮鬥十年:我是30萬華人中的“一粒沙”


3、我是30萬華人中的一粒沙


龍城,是迪拜唐人街的名字。因爲來迪拜做生意的中國人越來越多,人們就在城外的沙漠之中,建造了這座商貿城。從高處俯瞰,沙漠之中的龍城,還真像一條閃閃發光蜿蜒的巨龍。

周誠有許多朋友,都是在龍城裏開着商鋪和公司,生意最好做的2010年左右,這裏一個10平米不到的店面,每年的淨利潤就能達到100多萬迪拉姆,相當於180萬人民幣左右。

“國內幾毛錢成本的東西,到這裏賣幾塊錢,利潤在50%以上,有些商品甚至可以達到200%。”

儘管現在的龍城,早已過了那個“暴利”的時代,但堅守在此的華人商家依然衆多,不時還有新人加入進來,看着那些剛下飛機就迫不及待地拿着商品四處兜售的同胞,周誠就會想起十年前自己剛到迪拜的場景。

湖南姑娘迪拜奮鬥十年:我是30萬華人中的“一粒沙”


“在迪拜,你不要瞧不起任何一個人,哪怕這個人今天可能連工作都沒有,站在馬路邊上兜售幾塊錢的玩具”,周誠說:“我自己也是這樣過來的,說不定哪一天,那個人就身家幾千萬了。”

“你這是在騙我去迪拜撿垃圾嗎?”我笑着問她。

她哈哈大笑,說:“國內關於迪拜的傳聞真的太誇張了,這裏的人是很有錢,也很愛買豪車,但還沒有到遍地都是黃金的程度,還是要靠自己啊,我也見過許多在迪拜灰頭土臉回去的人”。

當問她以後的打算時,她說:“我都待了十年了,家人也都在這裏,雖然迪拜現在賺不了快錢了,但長期來看,這裏還是適合我的。”

周誠的採訪雖然結束了,但周誠的故事依然在繼續。像周誠一樣奮鬥在迪拜,在海外的華人的故事,也將越來越精彩。

如今的迪拜華人,已經有30萬了,迪拜的總人口也才300多萬,差不多每十個人裏面就有一個華人。我又想起周誠開場的第一句話:“我是30萬華人中的一粒沙”。

正是無數顆這樣平凡、頑強的沙礫,彙集在一起,即便在沙漠之城,也能建造出奇蹟之塔。

湖南姑娘迪拜奮鬥十年:我是30萬華人中的“一粒沙”

我是異史君,歡迎關注人物十分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