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兒童手錶本身的因爲購買決策父母做的原因,天然和真實使用之間存在一定的信息割裂(家長無法真實感受到孩子的使用情況),我想是這幾個模塊“感覺沒有準確打到用戶”的原因之一。用戶不需要在手錶上完成一個特別完整的學習體驗,也許能夠簡單做一些單詞跟讀或者 答題 PK 就夠了。

基於用戶嘗試也能夠接受的邏輯進行產品設計,更方便讓用戶感知產品的硬件功能設計滿足了他的訴求。文章以兒童手錶爲例,對此進行了闡述。

在硬件領域,產品的用戶預期和實際的解決功能,經常存在一定割裂的情況。有人將其稱之爲”Jobs To Be Done”(即用戶真正希望完成的事情) 和實際的功能有割裂。

如何讓人覺得硬件的功能是精準對應用戶訴求的?一般來說,使用“基於用戶常識也能夠接受的邏輯”來進行產品設計,就是一個更有說服力的方法。

以最近試用的「小米兒童手錶 3C」爲例,通過一個三段式的歸納,也會發現存在這個問題。

一、4G雙向高清通話模塊

用戶預期:手錶功放的通話質量好

滿足邏輯:4G Volte

功能描述:需要用戶專門爲SIM卡開通4G Volte 服務

還可以怎麼做:“麥克風降噪算法”或許是一個更容易讓用戶理解的邏輯——知道孩子那邊傳來的噪音更少就好了,也更有說服力。

順便說一句,我也是第一次知道 4G Volte 的功能,估計很多家長也會錯過這個在產品介紹中註釋才能看到的概念。

二、7天超長待機

用戶預期:省事兒少充電 滿足邏輯:

  • 銷售時區分“續航”和“待機”時間兩個概念
  • 4天續航:出廠設置,少量使用測試結果
  • 7天待機:最大化省電模式測試結果
  • 描述:週一充滿電,週四還能用

功能描述:

  • AI 智能省電算法
  • 780毫安時

“週一充滿電,週四還能用”是個不錯的洞察:從第一天上學開始,一直用到家長也稍微放鬆的週四晚上(相比與其他周內晚上,週四確實是成年人也相對輕鬆的時間,從互聯網流量總在週四晚達到高峯就可見一斑)。

給了“超長待機”一個非常明確可歸依的飲用場景,相比一個勁兒比待機時間長,利益點非常明確。這是一個值得加分的產品定義:給了用戶更加明確的場景來做消費決策,說服力強,算是優化了用戶預期。

三、口語教學

用戶預期:英語相關的教育內容 滿足邏輯

  • 內嵌“吉米貓”英語 App
  • 口語練習
  • AI 讀音打分

功能描述:

  • 同步教材的單詞庫
  • 圖片提示單詞
  • 口語讀音打分
  • 比賽PK

實際使用的感受是, 在這麼小的屏幕上設計一個層級和入口這麼多的英語學習App,有點用力過猛:

  1. 用戶不需要在手錶上完成一個特別完整的學習體驗,也許能夠簡單做一些單詞跟讀或者 答題 PK 就夠了
  2. 學習英語的場景本身在這麼小的屏幕上,有點不太合適
  3. 兒童手錶適合碎片化、遊戲化的內容更多一些

對比手錶小屏幕上的單詞卡片和手機學單詞應用(截圖來自“斑馬AI課”),就能顯然看出來手錶在展現信息和“創造沉浸式學習氛圍”上的侷限性了。

手錶英語應用

手機英語應用

這樣的產品設計“在用戶端缺乏說服力”有兩個點:

  1. 家長會天然認爲“孩子長時間聚焦盯着一個小屏幕”不利於視力
  2. 沒有利用“手錶隨身佩戴,可以隨時隨地碎片交互”的特點

順便說一個小推測:再往後的兩代的手錶產品,可能會出現“AI 圖像識別物體並且推送英語 單詞/句子 練習”的特性。因爲“AI 學習感”會更強,有助於銷售轉化。

兒童手錶本身的因爲購買決策父母做的原因,天然和真實使用之間存在一定的信息割裂(家長無法真實感受到孩子的使用情況),我想是這幾個模塊“感覺沒有準確打到用戶”的原因之一。

硬件產品因爲有“助推用戶花錢消費決策”的天然屬性,需要不斷圍繞用戶的核心關注點來進行產品迭代,但有時候作爲產品設計人員也會疑惑“xx產品使用的技術和邏輯都很簡陋,但爲什麼還受到認可?”

在這裏提供兩個思考維度,相信有助於理解這個問題:

  1. 用戶的”Jobs To Be Done”(即用戶真正希望完成的事情)”是什麼?誰希望在什麼場景下完成什麼事情?
  2. 解決用戶預期的方式是否有說服力?銷售人員如何一句話向小白用戶說清楚這個賣點?

本文由 @胡熙坤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