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江小區

近日,哈爾濱市開始對老舊小區進行改造。此次改造規模非常大,全年計劃改造老舊小區1500萬平方米。消息一出,引發了很多市民的追憶,要知道當年這些老舊小區,都曾有過一段輝煌的歷史,飽含着一代哈爾濱人居住條件更新換代的美好記憶。

從“屯子”到“小區”

40歲以上的哈爾濱人都知道,過去的哈爾濱屯子多,如牛房屯、沙曼屯、拉林屯、新發屯、王兆屯、小北屯、懶漢屯、靠山屯、老五屯、張老道屯、顧鄉屯等,作家關向東曾回憶說,哈爾濱的屯子是由外省移民形成的,不論是解放前老一輩闖關東,還是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小一輩逃荒到東北,不少人都留在了哈爾濱,或以哈爾濱爲集散地,走向黑龍江各地,如在牛房屯、沙曼屯、新發屯等居住的幾乎都是山東人和河南人。

在關向東的記憶中,哈爾濱當年的城市格局是:城市中有屯子,屯子周圍是城市,甚至有的鄉政府就設在市裏,可謂真正的城鄉結合。此外,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哈爾濱又開始建設三大動力、十大軍工等幾十個國家重點企業,不少南方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也遷移到哈爾濱,由於住房緊張,他們的家屬都分散居住在就近的屯子裏。這些屯子也在不斷擴大,南腔北調的人都有,但屯子的面貌沒有多少改變,基本還是街道泥濘的棚戶區。上世紀80年代,道里、道外、南崗、太平、動力等許多居民區,都可見到一片片茅草房、棚戶區。

隨着改革開放政策的推進,哈爾濱的發展日新月異,星羅棋佈的屯子逐漸在消失。1989年,市政府繼續開發改造埃德蒙頓路、新發屯、新樂村、新地屯、牛房屯、小北屯等7個棚戶區。而哈爾濱第一個消失的屯子是山東園子,在此基礎上,建設了哈爾濱第一個居民小區——王兆新村。第二個是新發屯,被改造成哈爾濱最大的新發小區,接着是牛房屯變成牛房小區。

當年最時髦的“新村”

坐落於香坊區王兆街的王兆新村小區曾是哈爾濱的第一片高檔小區。1981年動工,2年內蓋起第一批37棟住宅樓,是哈爾濱市第一個實行全面規劃、綜合開發和統一建設的小區。這個小區當年的配置可算是高檔又新潮。

市民老於一直居住在王兆新村,他告訴本報記者,如今的哈爾濱,各類新型高檔住宅小區林立,但老哈爾濱人都說,1983年建成的王兆新村小區可是當年哈爾濱惟一的高檔小區。當年當大部分人還住在棚戶區的時候,王兆新村的座座高樓拔地而起,37棟樓被按照小區路網結構設計成了“品”字形,共三個片區,在三個片區之間又形成一箇中心地段。這裏佈置了18個班的小學和9個班的幼兒園各一所,以及一些集中綠地。

老於表示,每一棟住宅樓前後,還修築了各式各樣的花壇,裏面栽植了萬壽菊、波斯菊、翠菊、百日草、萬年紅、美人蕉、夜來香等二十多個品種的花卉,奼紫嫣紅的朵朵鮮花競相開放,散溢出泌人肺腑的芳香。綠樹、紅花交相輝映,把新村點綴得絢麗多姿,每個來到這裏參觀的人都覺得好像到了一個優美的風景區,讓人心曠神怡。“當年我搬進來的時候,這個小區裏的樓都有完善的供熱系統,室內溫暖如春。當年的王兆新村,說起來還是讓人眼紅的第一個‘電話村’。”

紅旗小區

老於還介紹說:“王兆新村的前身王兆屯僅有一百多戶人家,十來公頃菜田,住戶以經營蔬菜生產爲業。這裏的衛生狀況和居住條件都很差,大家形容王兆屯有‘三多’:垃圾多、污水多、蚊蠅多。房屋也多是些簡陋、低矮的茅草房。誰也不會想到,後來的變化這麼大。”王兆新村小區建成後,八百多戶居民喜遷新居。

據市民劉蕊介紹,王兆新村住宅小區是作爲哈爾濱市新型試點開發建設的小區,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地下封閉式垃圾站、排水管網、往復推動式組排鍋爐、供氣管網……總之,新建成的這個小區成了當時家居陋室的百姓的夢想:集中供熱、煤氣、上下水、賓館、商店、學校、幼兒園……該有的都齊了。人均居住面積達到了7.68平方米,這在當年超出了哈市人均居住水平的兩倍還要多。小區的配套設施和居住水平當年在全國也是屈指可數。

75歲的高文成大娘回憶起當年全家剛搬進王兆新村小區的情景,至今還歷歷在目。那時“王兆”最惹眼的是家家都擺着電話。高文成家是第一批“進村”的居民之一,她說,別看這個小區現在不起眼,當年可紅火了,國內外來參觀的人沒斷過流兒。一次,一位日本來的參觀者指着桌上的電話問,這是玩具,還是真能通話?翻譯的話音剛落,高文成急了,拿起電話就要通總機,面有慍色地說:“這個,是真的,不是玩具!”

曾經的全國示範小區

如今,哈爾濱所有的“屯子”早就被現代化的居民區取代。在原拉林屯一帶,建成了紅旗小區、紅旗新區、紅平小區、天目小區、泰海小區、國際會展中心、信恆現代城等。張老道屯成爲遠大都市綠洲住宅區,“屯子”都已經變成了美麗的家園。

哈爾濱市南崗區作爲哈市主城區之一,有大量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建成的老舊住宅,其中宣西小區、宣慶小區、紅旗示範新區等都是當時比較高檔的住宅小區。尤其是紅旗小區,又稱作“哈爾濱市紅旗試點住宅小區”,由老區、新區兩部分組成,1996年建成,是哈爾濱歷史上第一個安居工程試點小區,曾在1997年榮獲中國建築業的最高獎“魯班獎”,還被評爲“國家安居工程優秀住宅小區”、“全國城市物業管理優秀示範小區”。

紅旗小區曾經輝煌無比。市民吳女士是最早入駐紅旗小區的業主,她對本報記者回憶說,當時這裏的地理位置算是哈爾濱比較偏僻的,小區外面就是菜地,但是小區內部的環境設計得十分精美,到處可見哈爾濱的歐陸風情特點。尤其是優雅古典的中式花園,老一點的哈爾濱人都把紅旗小區的空中花園作爲拍攝婚紗照的首選場地,不信你去看看2000年前後的婚紗照,我敢說百分之八十都有我們小區空中花園的影子。

提起紅旗小區的空中花園,市民劉先生更是充滿了回憶。他對本報記者說:“我們小區的空中花園分成三層,第一層是半地下室,是有四個出入口的地下停車場,共有300個車位;第二層是花園的主體,入口處的門廊是採用北京圓明園大水法建築造型的漢白玉拱門,典雅大方,四周還有林木花草綠化帶,花間點綴着神態多姿的大型雕塑,兩側還有兒童遊樂場;第三層是花園的頂端,有8個小噴水池,每個小噴水池還有漢白玉雕塑。當年,這裏絕對算是哈爾濱市一箇中心區了。”

從2000年開始,哈爾濱市居民小區建設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大量採用新材料、新技術,之後的樓房建設用混凝土澆注代替了預製板,門窗由原來的木窗、鋼窗變成了塑鋼窗,牆體也由原來的紅磚牆變成各種環保的保溫牆體。這些變化正是一座城市由表面向內在的變化。

宣慶小區

高檔小區“風光”不再

的確,當時的紅旗小區環境之優美,讓很多老住戶讚不絕口,也充滿了回憶。如今的紅旗小區由於管理不善,居民流動性較大,隨處可見綠地被佔、綠化設施被毀的情況。曾經時髦的小區也變得斑駁不堪,變成了老舊小區。

家住宣慶小區的市民董女士對本報記者說:“我家所在的宣慶小區也曾是上世紀90年代哈爾濱的示範小區。我記得1992年建成的宣慶小區,是哈爾濱最早的集公園、中小學、幼兒園等於一體的示範級居民小區。當年的宣慶公園也是哈市當時惟一一處社區公園,小區裏的凱旋門、埃菲爾鐵塔、自由女神像等世界微縮景觀也曾吸引了遠近市民前來參觀、留影,甚至也是婚紗照外拍的景點。”

不過,隨着時間的流逝和管理上的缺失,宣慶小區已失去了曾經的美麗。現在小區內噴泉水池變成了髒水溝,潺潺流水的水榭也已經有十多年不再工作了,就連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的童話雕像也年久失修,七個小矮人只剩下兩個了。隨着天氣日漸轉暖,年久失修的問題已不可避免地顯現,小區道路出現深坑,導致轎車無法通行,道路崎嶇不平,給居民出行帶來很大的不便。

一眨眼三十多年過去了,很多當年風光無限的“高檔”小區,如今已經成了面臨改造的老舊小區,而哈爾濱新的高檔小區也拔地而起,江邊、愛建、羣力、哈西等一座座新的高檔小區,昭示着人們的居住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過,念舊的老哈爾濱人再次來到這些充滿美好記憶的小區時,還是會不停地感慨,如果能有更多的人維護原本美麗的小區公共設施和綠色植物,讓這些小區多“年輕”幾年,該有多好。 本報記者 畢嘉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