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想来当我们了解到每块砖、每根木的故事,所谓故宫的美,也将不仅是留于表面。王老师说,故宫的一砖一瓦都有故事,只有了解了这些,再看故宫时,你才会知道它因何伟大。

秋末那几天,你的朋友圈想必也有不少人表达对黄叶的爱慕之情吧。仿佛秋天一到,所有人的朋友圈都变成了秋叶的颜色。在这一众让人打开美颜相机,就舍不得关上的景色里,故宫秋景的迷人程度和雪后宛如北平的它,足可以相提并论。毕竟是故宫,一年四季的风光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人们在表达对故宫的盛赞时,向来直抒胸臆,且多数和“美”有关,多半离不开“真美”、“好美”、“特别美”。至于怎么美?大约除去抬眼可见的景色,也就再无其它。如此想来,我们合不拢嘴的夸赞背后,对故宫的了解是否太过狭隘?

01、

在这个“读图模式”流行的当下,肯耐下心来读几段历史知识的读者越来越少。近些年热度不减的《明朝那些事儿》,算是历史类书籍在销售领域的成功模板。

原因无外乎是作者能够将枯燥的历史事件,用通俗易懂、幽默有趣的写法,使得读者更容易有带入感。想来让一个现代人在《明朝那些事儿》和《史记》之间做选择,选前者的将远胜后者。也就意味着后者在当下的阅读环境里,想登上畅销榜?不容易。

然而熟读某地历史,对今人了解此地至关重要。尤其这地方又恰巧是由时间沉淀而成,那么它本身所承载的内容厚度,总归要高于人们的眼中所见。对于这类地点,倘若还用简单的景观型观赏模式,所能领会到的意蕴将大打折扣。

回到故宫本身,我更想将它比作一本包装精致的书。拿到这本书,你预备怎么对待?是简单翻翻之后束之高阁,作为永恒性珍藏?还是坐下来一字一句的仔细阅读,将它的深意铭记?如今手机就像密闭的阁,我们将有关它的美照留存好,而后在和亲友分享时,那几句对外在美的简单歌颂,便构成了每一次的话题。至于装点美的元素有什么含义,恐怕知者甚少。

我想起有一次听志愿者王老师,边走边讲故宫故事的经历。王老师说,故宫的一砖一瓦都有故事,只有了解了这些,再看故宫时,你才会知道它因何伟大。尽管那次时间不长,但是收获颇丰。很可能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你根本没注意到它,而与它相关的故事,却是那么出人意料。

假如你读不下去乏味的历史类,可以读祝勇笔下的故宫系列。听他娓娓道来一个充满诗情画意,同时夹带历史记忆和温度的故宫。正如他所说:“紫禁城是一块砖一块砖、一根木一根木搭建起来的,日久天长,它的轮廓才在地平线上显现出来,写作也是一样,日子久了,作品才眉目清晰、结构健全。不同的是,建故宫的材料是木,是石,写故宫的材料是文字,最多还要算上一些标点符号。我试图用文字筑起一座城......”

想来当我们了解到每块砖、每根木的故事,所谓故宫的美,也将不仅是留于表面。

《末代皇帝》02、

最近《上新了·故宫》第二季迎来开播,看过第一集以后的我,只想继续往下追。

这一集又是带着我们这些不懂故宫的人,涨知识去的。

先是以一张599年前的地图开始,不成想永乐年间,故宫门前是以礼仪用象来迎接远客,大象在那时的紫禁城里很常见。

紧接着我们的视线,将来到富丽堂皇的太和殿。节目中的取景地,是目前未开放区域。

御座后的门,殿内的参天巨木,以及永乐年间实际上的太和殿总面积是如今的1.9倍,这些新鲜的内容让太和殿显得不再神秘如初。

接下来的钟粹宫彩画,一波三折、一波两折和五彩祥云,历经599年,至今仍未褪色的原因是什么?

最后是揭开故宫地下的秘密,真的有传说中的宝藏吗?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节目里,不知道你听后会是什么感受,也许你会和我一样,觉得对故宫的所知甚少。

近年来,之所以一系列和故宫有关的文化节目接连播出,目的也是为了让作为文化符号的故宫,能在人们心里愈发丰富起来。它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作为认识中国的窗口,正如祝勇所说:“故宫的每扇门都指向历史,门后藏着通向历史的秘径。”

于未来而言,当下的每个时刻也将汇入历史,也就意味着此时的故宫,将成为后人眼里的历史。那么对它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而在讲传承之前,当务之急是自己先了解。

03、

有着故宫“看门人”之称的单霁翔曾经说:“70%的观众只走中轴线,不看那些展览。”

尽管如今有更多区域被开放,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者大有人在。人们大老远来到故宫,为的无外乎是转一圈,拍几张照片,发发朋友圈就算完成打卡了。

这种对待故宫的思维,似乎忘记了它其实是一座博物院。除了有各种展馆来提升文化水准之外,每座建筑自身独具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也是欣赏它的最佳方式。

提起故宫文物,一定绕不开张伯驹。为了从事收藏,他曾倾家荡产。之后又将收藏的精品悉数捐给国家,据说目前故宫博物院有将近一半顶级书画,为张伯驹所捐。他说:“黄金易得,国宝无二。”

这些藏品中,有部分是当年溥仪为了维持原本奢靡的生活变卖掉的,后被张伯驹买回。其中有一幅唐代韩干的《照夜白图》,不慎转售给英国,张伯驹对此痛心疾首。

另一幅西晋陆机的《平复帖》,张伯驹生怕再流失海外,最终在他的穷追不舍下,将此帖收入囊中。他也由此将自己的斋名,改为“平复堂”。

不仅如此,在收藏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过程中,他干脆将寓居多年的弓弦胡同豪宅和夫人潘素的陪嫁首饰,一并卖出,才得以成交。为保住这些字画,他们夫妇将画卷缝在棉被里,日夜提心吊胆,唯恐任何意外发生。

这些国宝在张伯驹看来,寄托着文化精神,应该被更多人看到。它们就像聚合起故宫文化元素的一个个隧道,每条隧道都通往故宫的一处角落。只要多了解些内容,其实故宫原本可以更完整。

隋代·展子虔·《游春图》

下次再去故宫前,或者进入故宫后,你可以尝试着放下手中相机,就像在逛一座大型博物馆,多去看看那些展馆,多读些相关介绍,它将会带给你不一样的体验。

“600年的宫殿、7000年的文明,一个人走进去,就像一粒沙被吹进沙漠,立刻不见踪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