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有有形文化遺產和無形文化遺產兩種,而公認的四大中國有形文化遺產是四大文化遺產是指《明清檔案》、《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經卷》。其中,就屬《敦煌經卷》數量最多,保存最完整,但是因爲歷史緣故,這些書卷曾經流落世界各地。

甘肅敦煌經卷

一·敦煌經卷的簡介

敦煌經卷,世人常常稱他爲敦煌文書、敦煌遺書和敦煌卷子,主要是指在中國甘肅省敦煌縣莫高窟,出土的四世紀到十一世紀,多種文字的古寫本。自從前秦建元二年,樂僔和尚開鑿第一窟以後,進行寫經造像活動,而後代代相沿。北宋仁宗時,西夏進攻敦煌,寺廟僧衆爲避兵火,將大批文書藏於洞窟之復室中,然後砌一泥牆於外,並於其上繪畫,以此作爲僞裝。此後,這些文書便被封存於該復室中達九百多年,最後被發現,而後成爲名聞中外的敦煌遺書。

成爲名聞中外的敦煌遺書

二·敦煌經卷的主要經文

敦煌經卷應當是隋朝或唐朝初年撰寫完成,是佛經《羯摩經》的抄本。寫本紙質較細,有韌性,經過染黃,能看出有水漬的痕跡,按紙質色澤行字,幾乎都符合隋朝、唐代的經卷規制。根據考古學家考究,他一共以34張寬25.2~26.6釐米,長49.3~49.5釐米的染黃紙相互連綴而成,全長17米,共16790餘字。卷首略有殘缺。“羯摩”爲梵文譯音,意爲“作業”,是一部有關佛教戒律和衆生懺悔的經典。

佛經《羯摩經》的抄本

三·敦煌經卷的發現

清光緒26年,道士王圓祿無意中發現敦煌石窟第16窟畫有壁畫的牆上有裂縫,因察看裂縫,進而在發現了大量的經卷和佛像。王圓祿立即將此事稟告縣令,縣令及時上報給甘肅學臺葉昌熾。當時的葉昌熾精通古文字和考古,對此事非常感興趣,計劃將這些經書及佛像運往京師,然因耗資過巨而未果。但他後來在自己撰寫的《語石》中錄述了莫高窟的碑文,發表了個人對敦煌經卷的看法。自此以後,敦煌經卷被發現的消息不脛而走。

莫高窟的碑文

四·敦煌經卷的流失與重視

一,敦煌經卷最開始流失是因爲敦煌縣令不知保護,將文物作禮品送給當時的達官貴人和商人。而後英國人斯坦因來到敦煌,利用買通和欺騙的手段從王道士手中盜走大量敦煌經卷,這也是敦煌經卷後來頻頻被盜的主要原因之一。

敦煌經卷最開始流失是因爲敦煌縣令不知

二,後來法國人伯希和來敦煌盜走古書、佛教變文、民間文學等漢藏文卷。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小川一郎盜走文書約600卷。1914年,英國人斯坦因再次盜走寫本文書五箱。兩次共掠走文書一萬多件。過了一年,俄國人奧登堡也聞風而來,盜走文物2000件以上。最後一次外國人盜取敦煌經卷是在1924年,美國人華爾納來到敦煌,將遺留下來的經書和壁畫盜走。自此,大量經卷流失海外。

經書和壁畫盜走。自此,大量經卷流失海

三,敦煌經卷的大量外流,引起了清政府的注意,1910年清政府下令將敦煌所剩經卷約運往北京,藏於京師圖書館。1919年甘肅省政府教育廳又將莫高窟劫餘經卷查點封存。至此,敦煌文書被盜外流的現象纔開始基本制止。

京師圖書館

敦煌經卷中的《妙法蓮華經卷第三》、《願文》、《金光明經》、《漢將王陵變文》等,起筆側鋒切入,點作三角,垂豎作懸針,捺筆尖銳,轉折之處雄奇角出,點畫或大刀闊斧,或利鍔薄鋒,讓人油然而生慷慨之氣。這種極富生命力的陽剛之美,對軟浮虛靡的帖學無疑是一帖良藥。敦煌遺書以其自身的魅力,表現出極強的生命力和藝術價值。

請妙法蓮華經卷第三

中華傳統文化的絢麗瑰寶

小結

因此,敦煌經卷不僅是中國國家圖書館四大“鎮館之寶”之一,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絢麗瑰寶,因此,我相信,那些流落海外的經卷一定會慢慢回來,而中華文化,也會因此更加絢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