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廠甸是正月裏最熱鬧的地方。原爲明、清琉璃窯前一片空地,稱廠甸。廠甸開市,叫作“光廠”。以前在北京生活過的人,大概很少有正月裏沒有逛過廠甸、後來不懷念廠甸的人吧?

那一眼望不到頭的畫棚,那數不清的大大小小的書攤,那一個接一個的古玩攤,那火神廟中的光怪陸離的、眩人眼目的珠寶玉器攤,那海王村裏裏外外的數不清的玩藝攤,那喊破喉嚨的各式各樣的喫食攤,那擠來擠去的歡笑的、嘈嚷的像潮水般的遊人,那錯雜的插着小彩旗的大糖葫蘆,那幾十個聯在一起的彩紙的嘩嘩亂響的大風車……這些哪一樣不值得懷念呢?

單論一樣,就夠你思念一年半載的了,何況它是組織在一起,糅合在一起,融化在一起,色彩、光芒、音響、氣味、情趣……這渾然一體的絢麗的廠甸啊,它就永遠會成爲相思的代名詞了。年年逛廠甸,年年逛不厭;時時想廠甸,時時想不厭;千百篇寫廠甸的詩文,人人讀不厭;逛廠甸,真是迷人的事啊!

廠甸,簡言之,就是明清琉璃廠中心的範圍,以十字街爲中心,東西南北各不過裏許路,包括火神廟、土地廟、呂祖祠、海王村在內。乾、嘉以前,此地尚未形成街市。據汪啓淑《水曹清暇錄》記載,還是“造內用琉璃瓦”的琉璃廠所在地。廠門樓名“瞻雲樓”,廠內有官署,廠外多空地樹木,有石橋、土阜,直到清末,空地還很多。

這個地方好像並沒有被歷史吞沒,在清乾隆年間就非常繁華,是廟會的所在。舊俗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元宵節爲集市,叫開廠甸,熱鬧非凡。廟會期間,海王村內的熱鬧自不必說,其東側的呂祖祠也香火極盛,善男信女道士雲集。火神廟則是珠寶商販集中地,文昌閣、土地祠又是書籍集中地,道路兩邊也都是買賣。

一間畫棚走完又是一間,等着一間一間地看出來,接着看到的是一個大風箏攤子,路旁高大的牆上掛滿了五彩繽紛的大風箏。風箏攤過去,是賣愛窩窩、驢打滾等喫食攤子。隨着簇擁的人羣再往南,到了海王村西面,馬路邊上就是接連的賣玩藝的了,那是人頭濟濟,廠甸最擁擠的地方,賣大糖葫蘆、大風車、步步蹬的都集中在這裏。

再到東琉璃廠火神廟看鑽石攤、珠寶攤、玉器攤、書攤,這一部分要花不少時間。 然後出來往南徐行,看那數不清的古玩攤,約走裏許再折回沿路西看那數不完的書攤,還有最精彩的“哈爸風箏”。再往北邊走邊看,就已經踏上歸途了。這只是走馬觀花,已盡一日之辰,如要細看,那就非幾日不可了。

逛廠甸,走來走去也不過一二里的範圍。即所謂海王村公園,也不過有兩個大四合院般大,但是說也奇怪,在廠甸期間,會變得博大精深,不知道有多麼大,好像永遠走不到頭,也許有點道家所說的“袖裏乾坤、壺中日月”的道理吧。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