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名叫做"仙医小胖"的实验教学助手机器人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吸粉无数。为将蓬勃兴起的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实验教学,改革教学形态而提升教学质量,交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本学期引入了一台人工智能机器人作为教学助手,这也是国内高校人工智能机器人进课堂首例。

作为机能实验学思政课堂的新成员,"小胖"通过视频、语音交流,问题解答等方式,在课程思政环节实现了教师与人工智能结合授课的新模式,同学们还可以通过线下交流互动、线上关注"仙医小胖"公众号的方式,获取知识解答服务,从而巩固所学知识。

那么"小胖"是怎么诞生的呢?交大机能实验教学团队的王涛、李帆老师带领8名本科生组成了"人工智能教学助手"团队,这8名成员是从参加校内开放实验的同学中筛选组成的。整个团队从暑假开始研发设计,结合机能实验教学的具体情况,对"小胖"进行了一系列功能定制开发和改进提升,目前已经实现了自行充电移动、实验中心导航、学习内容答疑、反馈意见收集等多项功能。"小胖课堂思政"则是这一系列工作的最新进展。

提及设计"小胖"的灵感来源,王涛老师说:"今年年初我们参加了中国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会议提及使用语音人工智能智能处理问题的方法,我们由这一方法延伸,便想到将机器人引入课堂,实现语音人工智能服务由虚拟到实体的转换。"

团队建立的初衷就是要将"小胖"打造成为能够实实在在促进同学们学习的教学助手。团队成员李雨辰介绍说:"我们每天会在展板上更新小胖的新功能,并且为它开通了公众号,许多常见问题和答案都可以通过查找关键词在里面找到。临近期中考试,我们还自行总结了章节的思维导图,将其放在知识点的解析中,同学们可以通过线下向小胖提问或在公众号里下载两种方式获取这些资料。像机能实验的基本操作视频等校内已有资源,我们也上传到了公众号中,通过小胖向同学们宣传,在辅助大家复习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然而,"小胖"的改造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团队成员王嘉禧说:"最初决定将'小胖'引入课堂时,希望它能作为一个可以回答大量专业问题,甚至代替老师进行课后答疑的机器人。"然而在实际使用中却存在以下两个问题:首先"小胖"对语音命令的识别比较局限,只能识别4-8个字;其次医学生的专业问题答案普遍较长,长时间通过语音答疑不利于问题的理解。于是团队决定把主干的内容放在显示屏上,把详细的解答放在公众号上供同学们查询。这样不仅解决了问题,也提高了"小胖"答疑的效率和效果。

除了学习功能,"小胖"还会跳舞。团队成员们已经为"小胖"编辑了几个简单的舞蹈,让大家可以在课堂之余通过观看"小胖"表演缓解压力。

未来,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教学助手"团队计划采用知识与舞蹈结合的方式,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录制的教学视频制作成舞蹈编写在小胖的程序中,寓教于乐,更好地发挥智能机器人"仙医小胖"宣传医学的作用。延伸阅读:西安交大人工智能发展

1958年西安交通大学在国内首批创建"自动控制"专业,1981年首批获得"控制科学与工程"硕士和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1982年设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二级学科(2001年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

1986年在国内最早成立了人工智能专职研究机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人机所),依托"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二级学科,开展人工智能方面的教学、科研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已成为西安交通大学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

2017年由我国人工智能权威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教授领衔,在西安交通大学创办了"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培养试验班"探索培养人工智能方向本科生,并于2018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2018年12月在人机所的基础上成立"人工智能学院",2019年3月获教育部首批"人工智能"本科新专业建设资格。

素材来源:西安交大报官微、西安交通大学二级学院官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