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必看,BBC推出一優秀紀錄片,介紹了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原創

路上讀書

5小時前


4月6日,BBC推出了一部關於詩歌的紀錄片,它的主角不是莎士比亞,而是我們熟知的“詩聖”杜甫——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杜甫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詳細地介紹給西方世界。從鞏義、西安到成都、長沙,從出生到入仕,從開元盛世到戰亂流離,回溯了詩人顛沛流離的一生。

對於中國詩歌悠久的詩歌傳統,BBC 給予了極大的認可:

China has the oldest living tradition of poetry in the world, more than 3,000 years old, older than Homer's Iliad and Odyssey.


中國有着世界上最古老的、迄今仍在活躍的詩歌傳統,上下延續三千年,比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更古老。

BBC將杜甫與但丁、莎士比亞相比肩(There is Dante, there's Shakespeare, and there's Du Fu.),雖然他在中國家喻戶曉,但在西方世界,卻少有人知道這個名字。

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這位詩人的一生。


1.杜甫何許人也?

杜甫的祖父杜審言,是初唐時期著名的“文章四友”之一。中國歷史上,爺爺是著名詩人,孫子是更著名的詩人,這是唯一一例。杜甫後來寫給自己兒子有句詩,叫“詩是吾家事”,意思就是咱們家世世代代都寫詩,兒子你也要好好學詩。

杜審言,這位武則天時期的詩人,據說是湖北襄陽人,所以有人據此推測,杜甫的祖籍是襄陽。不過,以上這些也只都是推測,全都沒有被證實。再加上杜甫的父親杜閒歷史上的記載也很少,就更加難推測出杜甫到底出生於哪裏。


要說到家鄉,杜甫一向自稱“杜陵野老”或“少陵布衣”,杜陵、少陵都是長安管轄的地方,所以,杜甫喜歡以京兆人自居,意思是咱是長安人,相當於現在說自己是北京人。

說完了父系,再來看母系。

杜甫的母親出身於跟大唐皇族李氏有親戚關係的崔氏。不過奇怪的是,杜甫的文字中卻從未提到親生母親,倒是爲自己的姑姑寫了墓誌銘,從中我們可以得知,杜甫從小是姑姑照料的,有一次瘟疫流行,杜甫和姑姑的兒子同時染疾,請來治病的女巫說,只有把孩子放在臥室東南角才能續命,結果,姑姑把自己的孩子移出來,把幼小的杜甫放在那裏,最後杜甫活了下來,而姑姑的孩子卻死了。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許多信息:首先,杜甫的生母崔氏一定去世得很早,杜甫纔會被姑姑撫養。另外,杜甫一生的許多決定,尤其是自我犧牲的精神,很可能是受姑姑的影響。

2.快意八九年,兩遇李白

19歲那年,杜甫踏上了爲時4、5年的旅途,最遠走到了江南,也就是今天的江蘇南京、蘇州,浙江紹興等地。公元735年,杜甫24歲,遵照父親的意思,杜甫回到了長安參加科舉考試。但很遺憾,杜甫初次參加科考並沒有成功。

別看杜甫晚年四處奔波,但30歲之前,他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富家子弟,在父親優厚的資助下,他暢遊河山,吟詩作賦,還學會了馬術和箭術,他射飛鳥,追走獸,呼獵鷹,縱橫山林,真是瀟灑暢快!

可惜好景不長,公元740年左右,杜閒去世,杜家家道中落。按照唐朝規定,杜甫父親當過正六品的官,他可以補缺當個九品小官,但也許是受姑姑犧牲精神的影響,杜甫把這個機會讓給了同父異母的弟弟杜穎。


公元744年,已經是“快意”時光的尾聲,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相遇了。杜甫和李白首次相遇在陳留。當時,李白剛剛被唐明皇“賜金放還”,正是人生失意時,在場的還有另外一個仕途失意的著名詩人高適。得遇兩位文壇大詩人,杜甫倍感榮幸,當夜三人喝得酩酊大醉之後,一起登上吹臺古蹟,眺望風景,繼而陷入了對歷史的沉思,後來,三人還結伴出遊虞城,也就是今天的商丘,杜甫寫下了第一首《贈李白》:“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爲誰雄。“

杜甫和李白的第二次相見是在745年的秋天,山東兗州,這一次,杜甫和李白都爲對方寫了兩首詩。兩位詩人惺惺相惜,相互間充滿了尊重。在此後的人生中,二人又互有詩歌來往,但再也沒有相見過。

不過,這種與好友詩酒唱和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太久,失去了父親的資助,杜甫漸漸沒有生活來源,不得不考慮謀求官職,“快意八九年”的悠閒日子後,杜甫回到了長安。


3.安史之亂,顛沛流離

756年,發生了“安史之亂”。

此時此刻,杜甫在何處呢?原來,危難關頭,雖然官職卑微,杜甫也沒有忘記自己是大唐的臣子,他把家人安頓在在三川地區一個小村莊,聽說新皇帝在臨武登基了,就獨自一人上路去投奔新朝廷,想繼續爲國效勞。不幸的是,行至半路,被叛軍抓住,帶回了長安做苦力。

有一句話叫“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杜甫一生寫的詩,最有藝術價值、最被後世認可的,大多是安史之亂以後的作品。也就是說,杜甫活了59歲,直到40多歲以後才進入了創作的高峯。


在被俘虜於長安,國家前途未卜,家人生死未卜的時候,憂心如焚的他寫下了著名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那時一封家書的重要性,又何止金子可以相比?

持續了三年多的安史之亂,已經使整個中原遭到巨大破壞。759年杜甫出差到洛陽,發現以前的老朋友很多都死了,他感慨地寫下:“訪舊半爲鬼”。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杜甫寫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別”,後世之人把杜甫稱作“詩史”,就是讚揚他寫的這些詩,深刻描述了安史之亂給普通百姓帶來的沉重災難。


759年,杜甫辭官離任。而後,杜甫帶領家人一直往西北走,想找一個地方隱居,先是來到秦州,也就是今天的甘肅天水,一個月後,又往南走,他走走停停,就是想找一個好地方,搭一座草廬,養家餬口,但天下不太平,哪裏有可以安居樂業的地方呢?

4.此生哪老蜀,難得安穩

760年,杜甫一家來到成都,暫時落下腳來。

雖然杜甫朋友衆多,但因爲沒有固定工作,日子過得還是很艱辛,這年秋天,狂風亂作,他屋頂上遮風避雨的茅草都被狂風掀走,屋漏偏逢連夜雨,夜間無法安睡,起而提筆寫下了那首著名的《茅屋爲秋風所破歌》。這首詩最讓人動容的是,杜甫在自己陷入極其悲慘境地時,還抱有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盼望着“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甚至“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杜甫的偉大之處正在於這種從不間斷的憂國憂民的情懷,無論身陷何種困境,他始終不忘士大夫匡世濟民的抱負,又天然心存一種悲天憫人的道德情懷。他前半生過慣了富貴日子,雖然家道中落、天下大亂、顛沛流離,但從不怨天尤人,即便在最艱苦的物質條件和持續的精神煎熬中,也從未停止寫詩,記錄時代的苦難,矢志不渝地呼喚一個太平盛世。

長達8年的安史之亂結束後,杜甫聽說這件事,寫下了著名的《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足見其心情之暢快。但事與願違,大唐的國運和杜甫的個人命運一樣,說到底就是個悲劇

總之,自從安史之亂以後,這十幾年來,杜甫就是這樣一直在外面流浪。整個天下都不太平,連首都長安都被別人攻陷過兩回,哪裏還有一個地方可以安身呢?

5.飄零荊湘,巨星隕落

杜甫人生的最後兩年,基本都在江河上漂流,坐船的日子比在平地走路還多。杜甫寫過一首短詩《旅夜書懷》:“飄零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意思是說自己就像一隻鳥,天天不停地飛來飛去,到處漂泊,連個立足之地都沒有。人到暮年,居無定所,其情之悲,可見一斑。

杜甫最後的人生軌跡,順着長江來到宜昌,再來到江陵,也就是荊州,再經過洞庭湖進入湖南地界,先是在岳陽,然後順着湘江來到長沙,來到衡陽。


在湖南,杜甫寫下了人生最著名的一首七言絕句:《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真真是把大唐那種曾經繁華無限,又無可奈何消亡的黯然神傷,寫得淋漓盡致。縱觀杜甫的一生,大唐王朝的命運轉折,都如同這首詩一樣,前半段歡樂無限,後半段盡是悲傷。

後世很多人說杜甫的七律《登高》是有史以來最後的律詩;《江南逢李龜年》則是有史以來最好的七言絕句。七言詩最好的兩首都給杜甫寫完了,杜甫被稱爲詩聖,這兩篇是他最爲著名的代表作。

在潭州,杜甫沒能停留太久,因爲很快湖南兵馬使臧玠發動了叛亂。杜甫只好又帶着一家老小,繼續飄零輾轉,他想要去往郴州,投奔在那裏管理州務的舅舅崔偉,但走到耒陽,大雨連江,小船無法行進。這時,杜甫的生命其實已經接近尾聲了。


但杜甫最終如何去世,現在也沒有定論。《舊唐書》中記載說,杜甫漂泊到今天衡陽的耒陽縣去世。而且,根據杜甫寫給縣令的一首詩,民間也廣泛流傳着一個傳說:杜甫曾經在耒陽被大水所困,十來天沒有東西喫,耒陽縣令找到杜甫,給了他一些牛肉和酒,杜甫在過度的飢餓之後又喫得太多,很快便去世了。

公元813年,杜甫的孫子杜嗣業請著名詩人元稹爲祖父寫了一篇墓誌銘。這篇墓誌銘大部分篇幅都在討論詩歌,元稹宣稱杜甫是詩人之中最偉大的一位。而文中關於杜甫生平的部分卻十分簡略,關於杜甫去世時的情形,也只說他的棺槨暫時埋葬在嶽州,之後由孫子杜嗣業遷回了洛陽偃師。宋代的史學家司馬光在筆記中說,杜甫去世於耒陽,最後下葬於鞏縣。於是,以上幾個地方,耒陽、鞏縣和偃師,如今都宣稱有杜甫墓。

詩人已逝,如今的人們爭奪詩人出生地和墓地的名頭,無非是想通過提升文化形象,繼而拉動旅遊和經濟效益。如此,則未免太辜負這位一生都心繫家國、奮筆疾書的大詩人了。如同杜甫寫給李白的兩句詩所言:“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杜甫自己又何嘗不是如此?甚至,杜甫生前比李白更加寂寞,但在身後一千多年的時光裏,他卻日益散發出耀眼的光芒,成爲民族詩歌史上的啓明星。

編輯|涼山

排版|涼山

路上讀書:全球名校博士30分鐘精讀一本好書。

本文爲一點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