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员在检测新冠肺炎样本。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记者 王际娣

在此次疫情防控中,东莞疾控人稳扎稳打,48个部门联防联控经住了这次疫情“大考”,取得阶段性胜利。与17年前相比,东莞市疾控体系建设、防控水平都实现了质的飞跃。

东莞,珠三角重要城市之一,广东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外贸口岸。东莞优质的地理环境位置,吸纳了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商人在这里开厂经商,被誉为“世界工厂”,造就了广东第四大城市,2019年东莞市GDP直逼万亿元,同时也导致其人员架构比较复杂,增加了疫情防控的难度。

自新冠病毒疫情发生以来,东莞市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在广东省的地级市中仅次于珠海,成为广东省抗疫主战场之一。在此次疫情防控中,东莞市镇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流调工作扎实推进,实现了密切接触者管理精准到位,共计700多名密切接触人员无一遗漏。同时,东莞市联合48个部门成立疫情防控指挥部,形成合力经受住了这次疫情“大考”,取得阶段性胜利。

东莞市疾控力量平铺式分布

我国的疾控体系始于1953年的卫生防疫体系。2003年的“非典”暴露出我国疾控体系的一些薄弱环节后,各级各地政府高度重视疾控工作,出台许多重大政策措施,财政投入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疾控工作能力有了较大提升,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应急队伍,而队伍最核心的力量就是卫生健康局和疾控中心。

针对地市一级疾控体系建设,《小康》记者走访了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及该市疾控中心。东莞市作为全国五个不设区的地级市之一,为“市辖镇”扁平行政架构。该市疾控体系于2003年1月开始正式运作,其架构为东莞市卫生健康局管理下设立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第六人民医院(承担结核病、职业病、皮肤性病防治工作的业务指导)和33个镇街(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其中,镇街(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4年10月挂牌成立,与镇街(园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员”管理。

近年来,东莞市疾控中心通过不断吸纳专业技术型人才,疾控队伍有所壮大。据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局长叶向阳介绍,目前东莞市在疾控中心共有14个内设机构,其核定编制186名,目前在编人员179人,外聘人员40人。在编人员中,获得高级职称专业技术资格20人,中级职称专业技术资格100人,初级职称专业技术资格33人;博士2人,硕士47人,本科118人。辖区内33个镇街(园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控中心),在岗人员共计6672人。其中,从事疾病预防工作的人员由2014年的300余人增长到今天的553人。

卫生健康局:链接一线与后方的桥头堡

自疫情发生以来,东莞市在广东省防疫工作指挥部的统筹下,快速成立了东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指挥部办公室下设10个工作组,对48个成员单位实行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加强对省和镇街指挥部的沟通联系,做好上传下达工作,成为链接一线与后方的桥头堡。此次,东莞市卫生健康局作为东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疫情防控组和医疗救治组的组长单位,承担了组织制定疫情防控的政策、方案、指引,协调各有关部门参与疫情防控的工作。

与此同时,该市卫生健康局防控指挥部相应成立,由叶向阳担任总指挥。其主要职责为指导市疾控中心负责具体落实疫情的预防控制工作,包括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核酸检测、密切接触者追踪,开展人员培训、技术指导等工作。

“我国在这次的疫情控制上是非常及时、有效的。多个部门联防联控,以这种空前的防疫规模,互相配合,做到地毯式防疫覆盖。”叶向阳说。

疫情发生后,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及时将疫情防控工作情况和需要省级层面协调的问题和困难向省指挥部汇报和反馈。广东省对该市疫情防控工作高度重视,广东省委书记李希、省长马兴瑞等领导多次到东莞市调研督导工作,并根据实际情况,由广东省卫健委选派了165名流行病学调人员支援东莞的疫情防控工作。

另外,镇街一级的疫情防控督导工作则通过OA系统、电子邮件、微信群等方式,及时将上级制定的政策、方案、指引下达基层贯彻落实。同时,抽调市级流行病学调查骨干36人下沉基层,分成9个工作小组,派驻至9个高风险镇街,开展一对一精准防控工作巡查指导。

稳扎稳打 迎接疫情“大考”

据了解,东莞市作为“世界加工厂”,人员结构复杂,在已确诊的100个病例中,在疫情发生地感染后来该市发病病例占72%;东莞市接触疫情发生地来莞人员发病病例占13%;其余为疫情发生地以外省份和境外输入案例。目前疫情防控已取得阶段性胜利,工作的核心转向境外输入病例的防控。

东莞市疾控中心作为东莞市传染病防控的技术支撑单位,为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贡献了不可忽视的力量。新冠肺炎属于新发传染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该病的防控方案、诊疗方案、各类技术指引数量多、更新快。对疾控人员及临床医生开展及时、有针对性的培训成为取得“战疫”胜利的关键。据东莞市疾控中心主任张巧利介绍,截止3月18日,该中心先后组织了8次针对全市医疗卫生人员的技术培训,共培训了2000多人次。另外,东莞市疾控中心在哨点医院的流感样病例、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等重点人群监测中加入了新冠肺炎项目的检测;该中心还开展了5次疫情风险评估,研判疫情发展趋势,共撰写疫情日分析50期,各类指南指引50多份,为东莞市制定新冠肺炎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疫点处置是疾控中心的核心工作。东莞市疾控中心应急小分队24小时待命,一旦接到疫情报告,2小时内集结完毕赶往现场,24小时内出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锁定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对应的隔离措施。同时,对病例进行解剖麻雀式的分析,及时发现防控工作漏洞,并报有关部门。该中心已撰写流行病学调查报告200多份、一案一例分析30多个。

东莞市防疫任务艰巨,时间就是生命!东莞市疾控中心将微生物检验所技术人员编成3班实行24小时不间断检测,确保及时检测、及时出具报告,为患者的及时诊断发挥了一锤定音的作用、为现场的及时调查处置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东莞兰卫医学检验实验室作为东莞市新冠病毒核酸第三方检测机构,一天的核酸检测量可达9000份,在全市发热病人大筛查等防控工作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东莞疾控中心通过“东莞疾控”微信公众号,发布相关推文460余篇,阅读量达650多万人次。并设计、制作或转发了13类856种宣传资料给各医疗卫生单位使用……

在此次防疫过程中,各单位部门强烈的合作意识,确保了疫情防控物资供应。“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极度匮乏,求购无路的时候,工信局主动联系了市里面生产口罩、防护服的工厂。大年初一召集了工厂负责人、镇政府工作人员到市里开会,初三就传来消息已经复产。”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卫生应急科负责人丁嘉顺说。

为合力打赢防控狙击战,东莞市防疫指挥部各部门单位有呼必应。据统计,该市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卫生技术人员有6624人。其中,抽调了1227人支援交通枢纽、酒店隔离点排查;并选派57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另外,在市防疫指挥部的组织动员下,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各镇街、村(社区)共10万余人投入防疫工作,形成单位、社区、企业、出租屋、学校等联防联控局面,凝心聚力共同经受住了这次疫情“大考”。截止3月23日,东莞市连续23天确诊病例0新增。

东莞市疾控中心现场流行病学调人员为疑似新冠肺炎病人采集咽拭子样本。

防控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东莞市疾控中心主任张巧利曾参与2003年非典肺炎防控,这一次又站在了抗击新冠肺炎的最前线。她表示相比2003年的非典,这一次疫情防控各级党委政府响应更加迅速、力度更大,整个防控工作始终有力、有序、成效显著。张巧利回忆,非典与新冠肺炎发生的时间相似,都在年末,但是在短短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全国的新冠疫情就得到了好好的控制,这得益于这次防控的政治站位极高,举全国之力去防、去治,不惜代价保护全国百姓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其次,在新技术应用、个人防护等方面这次也有了质的飞跃。简单地拿流行病学调查来说,以前仅靠简单的问询获得患者的接触史、发病情况、就诊情况等,这种调查方式受时间、确诊病人的配合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对密切接触人员的搜索造成了极大阻碍。在科技发展的今天,除了同感交流,还可通过微信、支付宝的使用记录协助病人回忆既往活动轨迹,另外通过GPS手机定位系统可清晰回顾病人旅行史、接触史等有助于快速找出潜在密切接触人员,这对疾病的控制与预防提供了极大便利。在防护上,相比非典时期,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用品更专业、种类更齐全。

此外,这次疫情应对中对病例相关信息的通报更及时、透明,让群众及时掌握疫情并给出健康提示,为疫情防控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从非典肺炎疫情早期应对的相对无序,到今天的新冠疫情部署、配合、处置等一系列工作的有序、有力开展,彰显了大国担当和综合实力,也是我国卫生应急综合能力提升的表现。

期待又一次羽化

“可以说这次的疫情防控是非常迅速的,一点时间都没有耽误,但我们付出的代价也很大。”叶向阳说。尽管举全国之力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取得阶段性胜利,但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在2月14日国新办举行的疫情防控最新进展及关爱医务人员举措发布会上介绍,截至2月11日24时,全国医务人员确诊病例1716例,其中有6人不幸死亡。湖北医务人员确诊新冠肺炎1502例,其中武汉1102例……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中国亟待完善的预感防控体系和应急物资储存管理体系。

叶向阳表示,在这次疫情防控中问题最为突出的是疾控预防控制机构的地位不高、队伍不够强。例如,在基层发现传染病疫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需要先向当地镇街(园区)卫生健康局汇报,等待镇街(园区)卫生健康局决策后方能采取措施,严重影响了疫情处置效率;另一方面,在人员配备上也不够科学,东莞市疾控力量平均下来一个镇街(园区)只有13人。如果能将各镇街(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剥离出来,设置独立的镇街(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行垂直管理,配齐配强人员队伍,提升队伍能力和水平,做到平战结合,那将会是疾控体系建设中的又一个飞越。

其次,在部门联动机制方面也亟待完善。接下来,应认真总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经验教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修订应急预案,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机制,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修订各类工作指引,全面实行常态化应急演练,提高实战能力。

病例追踪研判和治疗手段也有待加强。新冠肺炎是一种全新的传染性疾病,由于目前对该疾病的发病规律尚缺乏全面而系统的掌握,导致对个别病例病情的进展存在研判不足,治疗手段上需要不断总结和创新。接下来,应进一步充实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加强队伍培训,提高流调技能和实战水平,深入分析病例轨迹,寻找密切接触者和潜在密切接触者。及时学习最新版的诊疗方案,借助国家级、省级专家的力量,尽最大努力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0年4月中旬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