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擊的多肉

它甚至不像教堂,而是一座固若金湯的堡壘。

​​我孤身一人,深入菲律賓北部,只爲尋訪這座夢幻教堂。

抱威教堂

2019 年元旦,糾結許久的菲律賓之行終於出發。獨自一人,遠離熱鬧的海島和喧囂的大都市,第一次造訪菲國,我選擇了冷門的北部。

菲律賓是整個東南亞難得把天主教定爲國教的國家之一(該地區另一天主教國家爲東帝汶),全民信奉天主教(除棉蘭老島多爲穆斯林信仰,至今仍有武裝部隊出沒,強烈建議不要輕易前往)。16 世紀中葉,西班牙入侵菲律賓,開始了長達 3 個多世紀的殖民統治。除了帶來槍炮,殖民者還把天主教的信仰傳播到這片土地,當地民衆逐漸接受教化,歸順成爲天主教徒,於是乎,天主教堂在菲律賓遍地開花。

抱威教堂位於菲律賓北部北伊羅戈省(Ilocos Nort)的沿海小鎮——抱威(Paoay)境內,附近的大城市是佬沃(Laoag,正式中名爲拉瓦格),此處有一民用機場,國內直飛佬沃的航班很少,可從馬尼拉乘菲律賓航空國內航班到達。

非常小的佬沃國際機場

抵達機場後,如果時間不算晚,可打一輛當地的 tutu 車(菲律賓三蹦子),歷經半個小時癲狂之旅後就能到達教堂,來回路程約 40 公里,費用大概是 400 比索(約 54 元人民幣),期間可讓司機原地候着。

菲律賓的tutu車

抱威縣城非常小,唯一的“網紅打卡聖地”,就是抱威教堂了。抱威教堂(Paoay Church),正式名稱爲聖奧古斯丁教堂(the Church of San Agustín ),奠基於 1694 年(一說 1704 年),由奧思定會(Augustinians)神父安東尼奧·埃斯塔維洛(Antonio Estavillo)發起建造,歷經 17 年(一說 7 年),在 1710 年竣工。

教堂門口的介紹銘牌,奠基時間爲1704年

早在 1993 年,抱威教堂和其他三座教堂,以“菲律賓巴洛克教堂”的名義申遺,登錄成爲世界文化遺產。可即便頂着這樣的光環,它也不算熱門旅遊目的地,除了天主教信徒前來朝聖,罕有國際遊客專程前來參觀。

抱威教堂位於小鎮中心廣場,地面上有渦卷的紋飾。前來參觀教堂的人,大部分爲本國遊人

如果你看慣了歐洲教堂的高聳森嚴,手機內存裏擠滿了華麗繁複的外飾,和明豔輕快的色彩照片,或許應該看看抱威教堂。

它甚至不像教堂,而是一座固若金湯的堡壘。它飽經風霜,稀稀落落的荒草和灌木,從磚縫、穹頂和扶壁的裂縫中掙扎而出。灰、黃、黑,是這隻裝甲巨獸的膚色。

這就是抱威教堂,因厚重、滄桑而與衆不同。

爲什麼好好的教堂,到菲律賓就變成“矮大個”呢?

四百多年前,修築教堂的工匠發現,在西班牙人設計指導下建造的教堂,要麼在大地震中坍塌,要麼被強颱風掀翻,早期的教堂幾乎全軍覆沒。

在菲律賓這種破壞性地震高發,颱風光顧如同家常便飯的島國,高聳的教堂徒有其表,很難與世長存。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教堂也不例外。逐漸,高聳的教堂變得低矮,側壁橫向加厚,兩側和後牆有巨大的扶壁陣列支撐,教堂和鐘樓分開建造,上部結構用較輕的材料構築……這就是舉世無雙的地震巴洛克教堂( Earthquake Baroque Church),它起源於環太平洋地震高發帶的菲律賓,生而抗震,用自己的方式與特色,詮釋風靡歐洲的巴洛克風格。

抱威教堂,正是這種地震巴洛克教堂的傑出典範之一。

沒法航拍教堂,就給大家找了一張教堂的全景線稿圖

欣賞抱威教堂,得從它結實的身材開始。歷經幾百年的風雨,教堂牆皮已斑駁脫落,本色盡顯無疑。可看出,教堂並非由稀缺昂貴的材料建造而成,當地盛產的珊瑚巖(Coral Stone)和燒結磚(Baked Brick),成爲構築教堂的主要石材,它們不僅穩固耐用,而且價格經濟。

工匠對兩種石材的運用和佈局,頗爲耐人尋味。教堂牆體和扶壁,基本採用較爲厚重的珊瑚巖。但,教堂的正背立面不僅同時使用兩種石材,且構築的位置截然不同:正立面下半部由燒結磚包砌而成,上部由珊瑚巖築成;相反地,背立面下半部由珊瑚巖堆砌,上部則由燒結磚砌成。

光有石材還不夠,得有加固的黏合劑——灰漿(mortar)纔行。工匠們發揮智慧,就地取材,以石灰和沙子爲主要材料,摻雜甘蔗汁、芒果葉、皮革和稻草等當地尋常之物,熬製成灰漿,物盡其用,富有菲國風情。

正立面(西牆)

背立面(東牆)

珊瑚巖的細節,能觀察出珊瑚骨骼紋理。

抱威教堂屹立 300 多年不倒,另一個重要原因,要歸功於支撐教堂的扶壁。在教堂的兩側和後部,有 24 堵巨大的扶壁。在菲律賓全境,再也找不出比抱威教堂更爲壯觀的扶壁陣列。

這些扶壁由珊瑚巖構築而成,兩側寬達 2.5 米,相當結實。扶壁在外牆由上至下,由窄至寬向外延伸,如同老榕樹的板狀根,在地震劇烈搖晃的過程中,也能穩定地支撐教堂主體。

壯觀的扶壁陣列

教堂兩側還各有一堵帶有階梯的扶壁,不僅起支撐功能,還能方便工匠們拾級而上,定期檢修屋頂。

兩側各有一堵階梯狀扶壁

搞定抗震這一首要難題後,如何讓這隻龐然大物的軀殼變得美觀,也是工匠們面臨的一個大挑戰。

巴洛克教堂立面經典的三角形結構裝飾,被顯著放大,讓抱威教堂仿若埃及的金字塔一般,威嚴壯觀。垂直的壁柱和水平的飛檐在教堂正立面上相互交織,勾勒出立體的脈絡,富有層次感。玫瑰花、棕櫚葉、毛茛葉紋、太陽和人物等代表宗教符號的浮雕,點綴在立面的門框和檐線處,賦予整個立面生動而神祕的氣息。正立面上層,還聳立着高高低低的尖塔,這不僅讓外廓動感十足,還流淌出類似爪哇神廟的異域風情。

高高低低的尖塔,給人一種爪哇神廟的感覺。

扶壁的樣式也別具一格。螺殼造型的外廓,線條流暢而優美;頂部立着的尖塔,與正立面風格相協調;扶壁底部的兩側表面上,還有着珊瑚巖裝飾成的渦卷浮雕。這些細節,無一不體現出工匠們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當年,這支從未親眼見過歐洲教堂,由菲律賓本地人和華人組成的工匠隊伍,用獨特視角,大膽打破常規,糅雜不同文化元素,解構並重塑當時流行於西班牙的巴洛克建築風格,賦予了這座教堂無與倫比的美。

扶壁底部兩側有渦卷造型的浮雕

扶壁外廓線條流暢,如螺殼般地柔和延展。

在抱威教堂左側,矗立着一座鐘樓。鐘樓始建於 1793 年,由珊瑚巖包砌而成。鐘樓分爲三層,從腳到頭樓層逐漸縮小,頂部還有一半圓形穹頂,厚重而沉穩。這種裝飾和形制,其實不像傳統的教堂鐘樓,更像一座中式寶塔,這可能是華人工匠對中式建築的吸收和重演繹。

有趣的是,教堂的鐘樓並非和尋常教堂一樣,是教堂主體的附屬物,而是獨立建築,和教堂主體分離。這是考慮到地震多發,高聳的鐘樓容易被震毀坍塌,殃及主體。鐘樓和教堂主體互相獨立也是菲律賓地震巴洛克教堂的一大特色。

教堂鐘樓

這座鐘樓的故事頗爲傳奇,在 19 世紀末反西班牙殖民統治期間,它被菲律賓革命社團——卡蒂普南【西班牙語:Katipunan,1892年,由菲律賓革命之父博尼法西奧(Andres Bonifacio )成立的反西班牙殖民的革命社團】的社員徵用作爲哨所。在二戰期間,被作爲菲律賓游擊隊抗日的瞭望塔。

在鐘樓的後側,有一方紀念聖奧古斯丁的小花園(Jardin de San Agustin)。這裏繁花盛放,草色青蔥,漫步其中,讓人倍覺平靜。

花園的對面,還有一處廢墟,這原本是抱威教堂的修道院(convent),荒廢至今也沒有重建,但也屬世界遺產核心區。

有着結實身材的抱威教堂,想必也有壯闊非凡的內心吧?——並非如此。

和它的外表相比,教堂內部顯得簡單樸素得多,一點也不巴洛克。走進教堂,既沒有見着華麗的祭壇,也沒有精美的塑像——抬頭一看,甚至連個正經的屋頂都沒有,只是用鐵皮遮着,簡單到就像是臨時搭建的棚戶屋。

難道是工匠們偷懶,忘記蓋屋頂了?

當然不是。據說教堂最初是有磚結構的屋頂,天花板上還繪着華麗的壁畫,只因地震多發,相對薄弱的屋頂被震塌,後世維護時,索性拋棄磚石結構屋頂,搭了樑架,用茅草鋪蓋,後來才改用了鍍鋅鐵棚,經濟實惠,安全可靠,直到今日都沒換過。

慘兮兮的屋頂,也是人家的一大特色

我很驚訝,隨即被工匠和後人的智慧所折服。他們從未到過歐洲,見過教堂,依着對環境的順應,吸收不同的文化,創造獨特的美學,打造出這個令人驚歎的傳世佳作。

歷經幾個世紀的風風雨雨,教堂華麗外衣早已脫落,但它依舊用粗糙的外殼,和簡樸的內飾,庇護着虔誠的信徒們。

2019 年元月,我逃避上海的陰冷,來到了這片陽光普照之地,廣場上三角梅花開正酣,親見夢幻教堂,不虛此行。

特別感謝郫縣聶魯達、拓拓、天津森對本文的幫助。


菲律賓巴洛克教堂:抱威教堂 | Baroque Churches of the Philippines:Paoay Church

世界文化遺產(菲律賓),1993年登錄

地址:Marcos Ave, Paoay, Ilocos Norte, 菲律賓

交通:從佬沃(Laoag) 打 tutu 車到達

門票:沒有門票

開放時間:24 小時(內部參觀時間不詳)遊玩時間:2 小時

遊玩季節:四季皆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