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粵港澳大灣區人口十年變遷: 廣深人口增量超400萬, 佛莞常住人口上漲超百萬)

近十年來,廣州、深圳成爲吸納人口的重要地區,常住人口增量均超過400萬,第二梯隊爲佛山和東莞,吸納人口均超過百萬。從不同行業的就業人口來分析,兩大中心城市廣州與深圳在宜居宜業方面的優勢各不相同。

21世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陳潔

近日,國務院決定於2020年開展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21世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認爲,近十年來,很多區域的人口數據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出區域發展的態勢。作爲人口重要吸納地的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其中,珠三角九市在人口總量上有何變化?大灣區兩大超級城市廣州與深圳,不同行業吸納人口的情況背後是怎樣的經濟發展方式?

近十年來,廣州、深圳成爲吸納人口的重要地區,常住人口增量均超過400萬。第二梯隊爲佛山和東莞,吸納人口均超過百萬。

21世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認爲,從粵港澳大灣區三次產業吸納人口數量來看,第二產業不如第三產業,但是加工和製造業是一個城市能否持續穩定發展的關鍵產業。同時,良好發展的教育、醫療產業,也是一個城市吸納人口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產業成吸納人口利器

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下的珠三角九市,均出現常住人口正增長,但是增幅有極大差別,從不足10%到接近50%。

從常住人口的增幅上,可以分爲四個檔次,廣州、深圳爲第一檔次,增幅均超過40%;佛山、中山爲第二檔次,增幅超過30%;珠海、東莞、惠州爲第三檔次,增幅超過20%;江門和肇慶的常住人口增幅在10%上下。

從常住人口的增量上看,也可以分成四個檔次:廣州、深圳的人口增量超過400萬;佛山、東莞人口增量超過100萬;惠州、中山人口增量爲50萬-100萬之間;珠海、江門和肇慶的人口增量不足50萬。

在珠三角九市中,廣州是近十年來人口增量最多的城市,人口從2008年的1018.2萬增長到2018年的1490.44萬。然而,廣州的人口流向三大產業非常不平衡,第一產業就業人口增量爲-19.28萬,出現了負增長;第二產業就業人口增量爲2.05萬,基本與十年前保持平衡;第三產業就業人口增量爲199.23萬,達到546.51萬,增速超過50%。

深圳人口實現了飛躍,近十年常住人口增幅達到48.56%。2008年,深圳人口尚不足千萬,但是2018年這一數字已達到1302.66萬,使深圳成爲名副其實的超級都市。

哪一產業成爲深圳吸納人口的“利器”?從不同產業從業人員就業數量來看,第三產業成爲深圳吸納人口最重要的領域。2008年,深圳的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爲307.25萬人,不如廣州,但2018年這一數據快速上升到603.87萬人,明顯超過廣州。

從人口增量上看,佛山和東莞是第二梯隊。其中,2008年到2018年,佛山的常住人口增量達到了195.28萬人,增速32.80%;東莞的常住人口增量爲144.24萬人,增速20.75%。這兩個城市總人口都已經逼近800萬。

但是,從就業人口來看,佛山和東莞卻出現了非常大的差別。東莞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人口增長均超過佛山,這意味着東莞的常住人口增長,更多是就業人口增長,其總增長量雖然不如佛山,但是人口增長質量值得肯定,對GDP也有更多的貢獻。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東莞的第二產業。東莞第二產業從業人員在2018年達到了456.41萬人,和2008年相比增加173.5萬人,增速61.32%。這一增量和增速,在珠三角九市中排名第一,表明東莞近十年來第二產業發展非常紅火。今年前三季度,東莞GDP增速爲7.2%,在珠三角九市中排名第一。

21世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認爲,在目前的發展階段,以加工、製造爲代表的第二產業,是一個地區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石。除了一些超大城市和旅遊資源非常豐富的城市,具備從其他地區吸納人口前來消費的能力,可以重點發展第三產業,其他城市還是要將發展第二產業作爲重點。

與東莞相比,今年前三季度中山的經濟增速較低,某種程度上與其第二產業發展“失速”有關。2018年,中山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19.95億元,下降0.9%;營業利潤205.73億元,下降2.8%。民營企業實現利潤總額94.99億元,增長11.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資產貢獻率9.49%,下降0.3個百分點。

從就業人口上看,近十年來,中山市第二產業就業人口出現負增長,從137.72萬人下降到134.90萬人。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山的經濟增速只有1.1%。

21世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認爲,儘管從珠三角九市來看,增量最大的是第三產業人口,但第二產業無疑是人口增長的關鍵因素,第三產業服務於第二產業人羣,只有第二產業穩定,第三產業的發展與就業才能保持穩定。

以珠海爲例,儘管一直以旅遊服務著稱,但近十年來,珠海第二產業就業人員增速爲27.99%,明顯超過第三產業就業人員7.21%的增速。今年前三季度,珠海的GDP增速爲6.4%,第二產業平穩較快增長,高新技術工業企業發展勢頭良好。前三季度,珠海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27.83億元,同比增長4.9%。

近十年來,江門第二產業就業人數增長-5.44%,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增長35.16%,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增幅遠超第二產業。今年前三季度,江門的GDP增速爲4.2%,在珠三角九市中排名第八。

宜居宜業廣深各有優勢

在珠三角九市中,有兩大超大城市——廣州與深圳。過去十年,這兩大城市成爲粵港澳大灣區最重要的人口吸納地,廣州常住人口增量達到472.24萬人,深圳常住人口增量達到425.83萬人。

其背後是大量人口的流入。2018年末,廣州市常住人口1490.44萬人,城鎮化率爲86.38%。全年戶籍出生人口17.10萬人,死亡人口5.23萬人,自然增長人口11.87萬人。戶籍遷入人口22.81萬人,遷出人口4.88萬人,機械增長人口17.93萬人。

分行業來看,兩個城市不同行業過去十年吸納人口的情況不同。深圳的製造業發展極快,就業人口從90.31萬人增加到220.55萬人,增幅144.21%。廣州的製造業就業人口減少,大約減少了9.7萬人。

不過,在一些新興行業上,廣州和深圳都在快速發展。過去10年,兩個城市的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就業人員的數量都在快速增長,廣州達到21.52萬人,增幅392.45%,深圳爲25.83萬人,增幅517.94%。

由於深圳有證券交易所,同時是基金和券商的聚集地,過去十年其金融業從業者從7.73萬人上升到16.24萬人,上升110.09%。與之相比,廣州的金融業從業人員增幅爲32.02%。

不過,廣州的優勢也非常明顯,尤其是公共服務。2018年,在廣州從事教育工作的從業者爲26.15萬人,和10年前相比增長62.02%,說明廣州仍然是華南地區的教育中心。與之相比,儘管深圳的教育發展也很快,從業者從6.44萬人上升到12.10萬人,但總量仍不足廣州的一半。

從衛生和社會工作上看,2018年,廣州的從業者數量爲13.05萬人,深圳的從業者數量爲7.08萬人,廣州明顯超過深圳。

在交通運輸行業方面,深圳不斷追趕廣州,不過二者的從業者人數仍然有明顯差距。廣州的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2018年就業人員達到31.95萬人,深圳爲25.24萬人。

此外,廣州與深圳批發零售業仍發展很快。其中,廣州的批發零售業就業人員從2008年的10.67萬人,上升到2018年的28.04萬人,增幅達到162.79%,不愧爲商貿之都。而深圳批發零售業就業人員爲28.79萬人,增幅也達到126.69%。

2018年,廣州的常住人口爲1490.44萬人,其中,就業人員896.54萬人,佔比60.15%;深圳的常住人口爲1302.66萬人,其中就業人員1050.25萬人,佔比超過80%。

21世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認爲,從不同行業的就業人口來分析,廣州與深圳在宜居宜業方面的優勢各不相同。廣州的教育、醫療、衛生、交通吸納更多人口,基礎公共服務優勢非常明顯,這更有利於當地留住長期生活的人員。深圳則是一個創新創業的好地方,製造業,尤其是信息產業蓬勃發展,加上收入偏高的金融業,爲深圳打造了一個較大的高淨值羣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