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遇到的最大的困難是很多人還不知道那裏有個獻血點,我和同事仔細分析了獻血屋和流動採血車的優勢和不足,覺得獻血屋能夠提供更好的環境,不足在於場所比較固定,不能像流動採血車那樣到獻血者家門口去,所以郊縣獻血屋剛開始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把這件事情宣傳出去,我們把地址、開放時間都印進宣傳資料,工作人員有空的就到人員密集的場所去發放。看暫時沒有獻血者,車上的老同志跟我們說:這個時間沒有人獻血,乾脆我們就自己來獻吧,我們幾個人體檢完了就都獻了血。

專題》》》“都話獻血20年”人物訪談專題

“都話獻血20年”人物訪談一覽:

》》王小勇》》沈 駿》》黃 英》》王 萍》》蔣 傑

》》李 冀》》劉逸倩》》田 浩》》馮 瑾》》顧小波

【編者按】今年是《獻血法》實施20週年。回顧過去這20年,全國無償獻血人次從1998年的32.8萬上升到2017年的1459萬,四川湧現出一大批奉獻熱血的愛心人士和勤勤懇懇的血液工作者。我們特製作“都話獻血20年”專題訪談,聚焦這些來自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不同民族的人對無償獻血的認知、理解、參與和感觸,讓我們透過他們去感受獻血者的深情溫暖,感受這座城市的無限愛心。

從獻血體檢醫生到負責郊縣獻血和招募工作,顧小波終日爲做好獻血服務而忙,爲了“現身說法”他自己也是一位固定獻血者,累計獻血5000多毫升。2017年,他負責的郊縣獻血屋組爲3468人次提供獻血服務,郊縣血液採集量翻番。讓我們一起來分享顧小波的故事。

http://video.scol.com.cn/zb/2018/顧小波.mp4

scolplayer視頻播放器

奮戰在血液工作前線的獻血者顧小波

(此文是訪談的文字整理版)

十多萬獻血者和背後很多的可能

上大學的時候,對街頭的流動無償獻血大巴印象深刻,後來又慢慢了解了無償獻血的意義,這是一份公益事業,很有意義。和我的專業比較對口,所以我畢業之後就到了血液中心上班。

一張桌子,一臺電腦,我坐在採血車下,日復一日爲健康的獻血者提供獻血知識,給他們做獻血前的體檢工作,我要把無償獻血知識宣傳給每一個路過的市民和更多的人,讓他們瞭解無償獻血,瞭解無償獻血的意義。這麼多年下來,我接觸了十多萬獻血者,通過我宣傳瞭解到獻血知識的市民就更多,可能就會有人有一天加入這個隊伍並帶動和影響更多的人。

5人一組一臺車 風雨無阻的約定

我所在的公民獻血科主要是負責血液採集工作,2017年已達到70多噸的年採集量。我們科室分成了很多個團隊,有負責招募的團隊,有負責現場採集的團隊。我們每週都要做一個採血計劃,包括每一臺車哪天到哪裏去採血,那天哪個獻血屋開放等等,做好全市40多個獻血點的統籌安排。

採血組一共有八個,每個組配備一個醫生,一個檢驗人員,兩個護士,一個司機。每天早上不管大家住在城市的哪一個角落,要奔到哪一個獻血點去,都會先趕到血液中心集合,把當天需要的物料都準備好,然後司機開着獻血車把大家帶到每天的目的地。

到了獻血點,醫生在採血車下面負責諮詢、宣傳、招募、健康徵詢、體檢等環節,通過之後就可以上車來到檢驗崗,檢驗崗的同事要對指尖血進行幾項檢測,通過檢測的市民在車上的獻血區獻血。外採組最大的特點就是給獻血者提供便利的獻血服務,全市約40個獻血點,有的郊縣比較遠,會遇到颳風下雨,堵車等情況,爲了每天準時到達指定的地點,我們都會充分預留時間,爲了早一點出發,家離單位比較遠的同事則會更早的出門。因爲早出晚歸,特別忙的時候大家會開玩笑的說,好像一個星期沒見過孩子了,因爲有時我們走的時候孩子們還沒有醒,我們回來的時候他們已經睡着了。

我們多跑路 讓獻血者少走路

每年血液中心都要對大家進行培訓,前不久我們剛完成了服務禮儀培訓,不斷提高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

近幾年我們也一直在大力改進獻血環境,有些車子實在太過陳舊了,我們購置了幾臺新的採血車。採血車的環境也越來越好了。我們開着獻血車進社區、進鄉鎮,我們多跑路,讓獻血者少走路。

在政府支持下,每個郊縣設置了愛心獻血服務站,裏面寬敞舒適,獻血者的體驗就會更好,特別是天府廣場獻血屋,它是市區最大的一個獻血屋,這個獻血屋今年還被評爲了“全國最美獻血站”。

爲了方便市區的獻血者,我們還開通了兩輛無償獻血愛心巴士,獻血者可以憑獻血證免費乘坐。我們從所有細節上下功夫,讓獻血者體驗更好。

2000公里路程 宣傳服務一個不能落下

郊縣組剛成立的時候,我們要在各個郊縣獻血屋來回奔走,有時候一個月的行程有2000公里。我們遇到的最大的困難是很多人還不知道那裏有個獻血點,我和同事仔細分析了獻血屋和流動採血車的優勢和不足,覺得獻血屋能夠提供更好的環境,不足在於場所比較固定,不能像流動採血車那樣到獻血者家門口去,所以郊縣獻血屋剛開始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把這件事情宣傳出去,我們把地址、開放時間都印進宣傳資料,工作人員有空的就到人員密集的場所去發放。印象比較深的是在雙流,有幾位大姐,她們剛開始也是獻血者,因爲超齡了不能獻血,但是每到獻血屋開放時間,她們就來幫我們做志願服務,幫着發資料,積極宣傳無償獻血知識。

我們一直都把獻血者當我們的親人看待,因爲只有我們提供好的環境和好的服務,站在他們的角度考慮問題,他們纔會有好的獻血體驗,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和大家一起爲臨牀診治患者保障足夠用血。經常有獻血者說:你們這裏環境好,服務又好,我下次還要到這裏來獻血。

奮戰在血液工作前線的獻血者顧小波

他問我“以前輸過血,現在能不能獻血”

獻血者真的都是很可愛的人,在血液中心工作十年來,很多獻血者讓我感動。

一年前的一個下午,我當時在溫江區愛心獻血服務站,來了一位獻血者向我諮詢說:“老師,我以前輸過血,現在能不能獻?”我問他輸血有多久了,他說兩年多了。我說兩年多時間間隔夠了,可以獻。在他填寫《無償獻血健康徵詢表》的時候,我發現他的右手是截了肢的。他告訴我,兩年多前他發生了意外交通事故,因爲及時輸了血才保住了生命,現在身體恢復了,所以要來獻血,要回報大家。獻血前,採血護士看他的血管不好可能會採血時間比較長,他當時說了一句感動我們的話:“沒關係,雖然我的血管不好,只要能把血獻出來,隨便你扎,扎幾針都沒問題!” 他說從現在開始,不管以後走到哪個城市都要堅持無償獻血,不但自己要堅持,還要動員身邊的人,給他們多宣傳,讓他們都來獻!

獻血者是血液戰線人的另一個“身份”

我第一次獻血是在一個夏天,那天天氣特別炎熱,獻血的人少,血液也相較於平時緊張些。看暫時沒有獻血者,車上的老同志跟我們說:這個時間沒有人獻血,乾脆我們就自己來獻吧,我們幾個人體檢完了就都獻了血。

那時我體重55公斤,剛好夠獻400毫升的標準,採血護士問我獻多少,我說都到了這個體重就獻400毫升。後來,看時間間隔到了,有空我就自己獻。其實我們單位獻血的人不止我一個,很多同事都是,只要時間到了,有空閒時間出來都會獻血,所以我們單位很多同事的獻血次數也達到了獲得國家無償獻血表彰金獎銀獎的標準。

不乏愛心的四川人 定期獻血更重要

我工作期間經歷過5·12、4·20地震,我們的市民都很有愛心,在大災大難面前都是通宵排隊來獻血。我想說的是,其實在平時,醫院裏面也有很多孩子、孕婦、老人或者癌症患者都在等着我們的血液去挽救他們的生命。據統計,血庫的血大約有7%用給孕婦和兒童的,25%是用於戰勝癌症的,每一個燒傷病人大約需要20位獻血者獻的血量,每一次重大交通事故後大約需要50個獻血者獻的血量來幫助他們,所以,定期獻血的理念更重要,希望大家都參與到我們這個獻血隊伍中來,成爲固定獻血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