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小朋友們查看鵬舉說歷史的早晨分享,今後我們一定會給大家分享不同的觀點,讓你走進歷史的海洋
諸位看官應該知道南昌是江西的省會,更多的人可能想到了滕王閣。王勃的《滕王閣序》中有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後來由於避唐代宗李豫之諱,寫成“南昌故郡”。至今“洪都”仍是南昌別稱。
“南昌”之名始於漢高祖時期,但一直作爲縣名。王勃作《滕王閣序》時,此地爲洪州,州治在南昌縣城。“南昌”成爲州府級別的地名,始於南唐在此短暫的建都計劃。
公元943年,南唐烈祖李昪去世,李璟即位。兩年後,李璟出兵滅閩,之後又攻擊李仁達等閩地殘餘勢力,大敗而回。關於南唐和閩國的歷史,請點擊:騎馬來,騎馬去的閩國:開閩王氏之興衰夾縫中的小政權:割據漳泉二州的清源軍
951年,李璟趁楚國內亂,一舉攻滅,翌年,劉言將南唐軍逐出楚國故地,被後周任命爲武平節度使,李璟損兵折將,虛耗軍力。
比起乃父李昪,李璟更渴望作爲,故而一改其父的保守政策,轉而四處擴張。連年征戰使南唐得到了更廣闊疆土,卻也損耗了從楊吳時期開始數十年積累的國力。左右開弓,更使得南唐疲於應付,爲之後的慘敗埋下隱患。
此時,在南唐北面,統治中原的是後周政權。954年周世宗柴榮即位,後周開始其鼎盛時期。與後來的宋朝相似,柴榮也採用先南後北的策略,先收拾南方勢力最盛的南唐,再北上收復燕雲十六州。
偏偏李璟志大才疏,小勝即驕又好聽讒言。在朝中大臣的吹捧下,他儼然以天下之主自居,暗中聯絡北漢與遼國,意圖夾攻後周。雞蛋碰石頭,可嘆李璟自視甚高,直接給了後周出兵的充分理由。
955年末,柴榮調兵南下,次年御駕親征。後周畢竟是中原正統所在,令吳越和荊南派兵協助。南唐軍望風披靡。周世宗三次發動伐南唐之役,以重兵攻打重要城池,圍點打援,又採取水陸並進的戰略,繞道長江中游派水師順江而下,耗盡南唐實力。
958年,支撐不住的李璟終於求和,將長江以北十四州六十縣盡數割讓,都城金陵暴露在後退的邊境線上。
公元961年,出於對北面宋朝(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於柴榮死後半年奪取皇位)的忌憚,李璟在整修各地城池之後,於匆忙之中遷都洪州,改爲南昌府,南昌歷史上唯一的建都史就此開始。
南唐在割讓江北後,國土大致分爲三個區域:一是金陵附近的長江三角洲,除長江以外無險可守。二是福建西部,屬於閩國故地,但重山峻嶺,交通不便,耕地缺少。第三就是鄱陽湖流域,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江西,以南昌爲中心城市。
雖然南昌從未建都,但深居南唐腹地,北面宋軍水師若從長江來攻,首先要經過鄱陽湖再進贛江才能抵達,相對安全。而且,南唐在鄱陽湖有強大的水師,護衛南昌極容易,援救金陵只怕半道就被截了。
但遷都洪州遭到衆臣反對。他們不願放棄在金陵經營已久的產業,搬到洪州去從頭搞建設。另外,遷都往往關係到政治格局的變化,涉及到南唐朝廷的內部鬥爭。
出於安全考量,李璟執意要遷。到達洪州後,李璟才發現洪州城比金陵小得多,根本無法容納龐大的宮室。不消廷臣反對,李璟自己也受不了,他想打道回府,但上天留給他的時間已所剩無幾。
遷都當年夏天,李璟死於南昌的長春殿,李煜即位,立刻與文武官員回到金陵,南昌結束了僅四個月的建都史,此後成爲南都直至975年宋滅南唐。
其實,南昌城土地平闊,是可以建都的,只是南唐作爲割據小國,又甫經戰火,實力不濟而已。南唐君臣又耽於享樂,絲毫不肯將就,遷都計劃遂告結束。
南唐君臣回到金陵繼續舒適優渥的生活,直到宋師大舉南下。
宋軍從採石磯渡江,很快包圍金陵,南唐在鄱陽湖的水師由朱令贇率領,本欲沿江而下增援金陵,結果在皖口之戰半道被截。李煜在金陵孤立無援,城破而降。
今後我們一定會給大家分享不同的觀點,讓你走進歷史的海洋,非常感謝你們的觀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