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译文及注释】。

苏轼幼时,恰遇这一图书的革命性时期,也为他日后“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带来诸多的便利。他曾自述:“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唯恐不及。”

在苏轼之前,老一辈的读书人想要读《史记》、《汉书》这样的史籍都很不容易,煞费周章地借了回来,要赶紧抄录,然后日以继夜地诵读,生怕时间到了要把书还回去。但是,一生读书、到老不倦的苏轼,却没有像当时的许多文人名士那样,拥有充塞梁宇的藏书,可以坐读释道,卧读经史,甚至连一些常见的典籍他也没有。

苏轼曾在《海上与友人书》曰:“到此抄得《汉书》一部,若再抄得《唐书》,便是贫儿暴富。”自谓被贬谪到海南儋州以后,无书可读,只是在当地的士人家里抄录得了一本《汉书》,并想象要是再能抄到一本《唐书》,那种感觉就像是穷人于一夜之间暴富。其实,据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载,苏轼渡海至儋州的行李当中,就有好几箱的笔和墨。至于他宁可携带大量笔墨,而不是携书到孤岛上,可供随心所欲地阅读,一方面足见他的自信和旺盛的创作需求,另一方面也可见他并不竞尚风气,追随潮流而藏书。

在当时,许多文人名士都以藏书为时尚为乐事,私人藏书动辄上万卷。如晏殊之子晏几道,就以藏书多而闻名,以至于家道中落以后,每次搬家,他的妻子都要为搬书而烦恼。另外,江陵有个叫做田伟的小吏,在家里建有博古堂,藏书多达五万七千余卷。黄庭坚到他家里作客,看到他的藏书都惊呆了,叹曰:“吾尝校中秘书,及遍游江南,名士图书之富,未有及唐代皇室的后裔,他年轻时藏书读书的僧房,后被命名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在内的书帖千卷。武则天时,宠臣张易之兄弟从内府把这些书帖偷了出来,随后又散落在宰相王涯、张延赏的手里。“甘露之变”后,王涯为禁军所杀,他家里的金银珠宝都被洗劫一空,因禁军不识这些书帖的价值,故得以幸免。后来,苏轼在宋仁宗的驸马李玮都尉的家里,看到了这批谢尚、谢鲲、王衍等晋人的书帖,心里也非常喜欢。但是,一想到这些书帖的传承过程,简直就是招灾揽祸的根源,而且除了作为书架房舍里的装饰,用以炫耀人前,也并没有其它的用处。因而,苏轼对这种貌为集古、实为矜奇立异的行为,也失去了兴趣。

苏轼道出了时人藏书的几大弊病。一是浮慕时名,藏书只是为了获得名声,而非为了钻研学问。二是家中费尽心力收罗得来的藏书,从不阅读,全都束之高阁,只是为了在他人面前有吹嘘的资本。三是把藏书视为私产,不仅自己不读,书亦不外借他人,只是为了收藏而收藏。所以,苏轼极力夸赞李常捐赠藏书、以遗来者的义举,鼓励有志读书的人,要奋力进取,有所作为。

苏轼不追随潮流而藏书,也是他有定见、不盲从,尽量多做实事的人生态度的体现。

苏轼写西施的名句,首推“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西湖本美,而有了西施,西湖就更美了。不过这两句诗还没有提到西施的结局,苏轼别的诗句却有所透露。苏轼的《次韵代留别》“他年一舸鸱夷去,应记侬家旧住西”,在这里,苏轼认为西施最后的结局是追随鸱夷坐船而去。而此处的鸱夷正是号称“鸱夷子皮”的范蠡。在苏轼的另一首诗歌《范蠡》中,苏轼又云:“谁遣姑苏有麋鹿,更怜夫子得西施”。在其词《菩萨蛮》中又云:“莫便向姑苏,仍携西子。”《减字木兰花》:“一舸姑苏,便逐鸱夷去得无。”苏轼对于西施的这种结局,一而再再而三的进行赞颂。

那么,苏轼为什么总喜欢把西湖和西施牵连到一起,并且总是在宣扬范蠡功成身退,携美女西施归隐的事情呢?这就和苏轼的生平经历,心路历程有一定关联了。

苏轼少年成名,不到二十岁就名满天下,之后考中科举,年纪轻轻就走上仕途,但是在四十来岁时,遭遇了人生一次重大挫折,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一些新党人士别有用心的挑出苏轼诗文中的词句,曲解为诽谤皇帝,讽刺新法,苏轼被下狱,差一点死去,后来被贬黄州,一去就是五年。这五六年,苏轼沉默了很多,也成熟了很多。早年的理想主义者渐渐的消退了,苏轼一方面依然渴望报效朝廷,造福百姓,但是另一方面对权力的争斗有了深深的厌恶。当宋神宗去世,苏轼再次被起用,被任命为杭州知州。在杭州的几年,苏轼一方面大修水利,造福一方,但另一方也渴望像历史上的名臣范蠡一样,急流勇退,在功成名就之后,携手红颜知己,泛舟湖海,了此一生确实是人生一大乐事。

琴调相思引

【原文】

陆续鸣鸠呼晓晴。霏微残雾湿春城。

未成梅雨,先做麦寒轻。

长日愔愔花又落,短屏曲曲酒初醒。

小舟无绪,闲带牡丹行。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临皋亭下不远处就是长江,长江水有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洗涮都是从江里打水,何必要去人多的地方住呢?江山风月,本来是没有主人的,谁在用便可以说是主人。听说范子丰新买了园子,不知和我这里比怎么样?我和他差的,也就是我这儿不能缴税吧。

注释

①临皋亭:在黄州。此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②范子丰:苏轼的儿女亲家。

③第:按一定等级建造的大宅院,此处是建造宅院的意思。

④两税:夏秋两税。

⑤助役钱:根据当时的免役法,豪绅、官吏等为免于服役而支付的钱。

⑥胜:优美,美好

【作品鉴赏】

《临皋闲题》是诗人苏轼抒发郁闷心情,讽刺新法之作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本 名

苏轼

别 称

苏东坡、苏文忠、苏仙

字 号

字子瞻,又字和仲

号东坡,又号铁冠道人、海上道人

所处时代

北宋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四川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

出生时间

1037年1月8日

去世时间

1101年8月24日

主要作品

《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主要成就

“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主要代表,“宋四家”之一

追 赠

太师

谥 号

文忠

职 业

画家、书法家、诗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