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对自己不事稼穑而能有三百石的俸禄,很是惭愧。37岁时,白居易得了个左拾遗的职位,工资一下子翻了几番。

他在诗中写道:“月惭谏纸二千张,岁愧俸钱三十万。” 50多岁时,白居易在杭州做刺史,此时的薪水让他的生活颇为安逸舒适,留下了这样的诗句:“云我五十余,未是苦老人。刺史二千石,亦不为贫贱。” 54岁时,他当上了苏州刺史,任职一年半后,便于次年九月罢官。在《题新馆》中他对任苏州刺史间薪俸这样记载:“十万户州尤觉贵,二千石禄敢言贫?”

待遇确实不错。此后,白居易工资年年看涨,为太子少傅时是“月俸百千官二品”。太和七年,白居易又被授为太子宾客分司,“俸钱七八万,给受无虚月”。

然而白居易晚景凄凉,特别是70岁停职时,薪水也停发了。只好“先卖南坊十亩园,次卖东郭五顷田”,“然后兼卖所居宅”,干脆连房子也卖了,即便如此,他还“但恐此钱用不尽,即先朝露归夜泉”,怕自己那点钱还没花完,这辈子就没了。这是他一生最困窘的时期。

皮日休非常崇拜白居易,可以说是白居易的第一粉丝。《襄阳人物志》记载:“咸通四年〈863〉年春,离襄出游,”他首先到洛阳石窟,看“堂开洛水,社结香山”的白居易遗址。皮日休“咸通六年(865),他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次年落第退归于寿州(今安徽寿县),编定了自己的诗文集《皮子文薮》,又次年(咸通八年),他再度应试,以榜末及第。”《襄阳人物志》记载:“次年(咸通九年)游苏州,为刺史崔璞军事判官,常与陆龟蒙唱和,并称皮陆,曾入朝为著作郎,太常博士,出为毗陵(今江苏常州)副使”。他在任职期间,非常怜悯百姓,例如交皇粮“如何一石馀,只作五斗量”,他为民请命,从此官民同斗、同秤。《中国古代文学史》记述皮日休:“大约在乾符五年(878)左右,他参加了黄巢农民起义军,”为黄巢幕僚。起义军经过南征北战,进入长安,《中国通史》记载:黄巢农民起义军“于公元881年元月16日(广明元年12月13日)建立大齐政权,年号金统,授皮日休为翰林学士,”“为起义军起草文告、赦书等。”由于黄巢内部分裂,“李克用率四万骑兵攻入长安,起义军十五万迎战,遭到大败,只好撤出长安,转移到淮河中游地区,攻打陈州(淮阳),打了三百天也没有攻下来,而且损失惨重,黄巢只得下令撤围。”黄巢起义军于公元884年6月17日,在山东狼虎谷被李克用军队包围,黄巢力竭自杀,因为崇拜白居易,皮日休便携家小悄然来到宿州符离隐居。《中国通史》评论:“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最后虽然失败了。但他们转战了十二个省区,建立了大齐政权。并且第一次提出‘冲天’、‘均平’思想,把我国农民革命斗争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冲天”、“均平”的政治主张,皮日休是主要的倡导者。他能在封建王朝的唐代,倡导如此政治主张,是了不起的。

皮日休少时家寒,青年不得志,对人民的疾苦有所了解。在文学创作方面,如《橡媪叹》一诗中云:“……吁嗟逢橡媪,不觉泪沾裳”,对贫穷百姓的悲惨命运充满了同情。皮日休是继白居易之后的现实主义作家、诗人。其著作有《皮子文薮》十卷、《胥台集》七卷、《别集》七卷、《鹿门家钞》九十卷、《松陵唱和集》十卷、《吊江都赋》一卷。他鲁迅先生称之为唐末“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皮日休的作品影响极为深远。对于他的生平事迹,历有考证和研究,如:孙光宪《北梦遗言》、钱易《南部新书》、尹洙《大理寺丞皮子良墓志铭》、陶岳《五代史补》、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计有功《唐诗纪事》、辛文房《唐才子传》、《宿州志》等。近人考证的有:缪钺《皮日休的事迹思想及其作品》、李菊田《皮日休生平事迹考》、萧涤非《论有关皮日休诸问题》、张志康《皮日休究竟是怎样死的》等。封建王朝时期,起义军失败了,就称为“寇”、“贼”等,宋代庆历年间,名士皮子良字公弼,是皮日休四世孙,为了避嫌,可能在江浙葬有皮日休衣冠塚。写了个《墓志铭》:“吴越时,中原隔绝,乃有妄人造谤,谓袭美堕节巢贼。宋景文喜取小说入正史,公弼欲辨之。”正史已记载,在那宋代的封建王朝,为官必须避嫌。根据《墓志铭》进行分析,江浙葬有皮日休衣冠塚。

题山石榴花

【原文】

一丛千朵压阑干,翦碎红绡却作团。

风袅舞腰香不尽,露销妆脸泪新干。

蔷薇带刺攀应懒,菡萏生泥玩亦难。

争及此花檐户下,任人采弄尽人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丛千朵压阑干,翦碎红绡却作团。

风袅舞腰香不尽,露销妆脸泪新干。

蔷薇带刺攀应懒,菡萏生泥玩亦难。

争及此花檐户下,任人采弄尽人看。

注释

①菡萏:荷花。

②争及:怎及

③尽:任凭

【作品赏析】

《题山石榴花》是诗人被贬江州时所作,通过杜鹃花与蔷薇、荷花等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人情世态的感叹。

这首诗表现了山石榴花的茂盛热烈,姿态婀娜,香气浓郁,鲜艳娇美,平易淡泊等特点。作者在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和反衬的手法来表现山石榴花的特点。比喻:“翦碎红绡却作团”“ 露销妆脸泪新干”两句分别把山石榴花比作“红绡”和娇媚的女子。拟人:颔联“风袅舞腰”“妆脸”“泪新干”等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山石榴花的婀娜娇美。反衬:颈联用“蔷薇”“菡萏”的不易接近来反衬山石榴花的平易近人。

作者介绍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本 名

白居易

别 称

诗王、诗魔

字 号

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

所处时代

唐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河南新郑

出生时间

772年2月28日

去世时间

846年9月8日

主要作品

《白氏长庆集》、《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

主要成就

新乐府运动主要倡导者、写下了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

墓 地

洛阳香山白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