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國風”引申出去的中國傳統文化,囊括了歷史、地域文明、建築古蹟、詩詞歌賦、傳統服飾、民族樂器、生活器物等等豐富的內容,可謂一個取之不盡的巨大寶庫——創作者們在其中隨便拾起一枚,都能成爲靈感來源。早些年大家熟悉的古裝類型劇,在這股“國風”中升級爲了2.0版——比如,正在熱播中的電視劇《鬢邊不是海棠紅》,講述的還是國粹京劇這個“老題材”,但演員“夠味兒”的扮相和演技、接地氣的人設、精心打磨的場景道具,將一段梨園故事演繹爲熱搜話題。

本文轉載自《瞭望東方週刊》801期,原文首發於2020年4月16日,原標題爲《流行文化刮“國風”》。

這幾年,以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爲底色的影視節目時常霸屏,有網友稱:“現在隨便看個劇,一不小心就有‘國風’刮過!”

早些年大家熟悉的古裝類型劇,在這股“國風”中升級爲了2.0版——比如,正在熱播中的電視劇《鬢邊不是海棠紅》,講述的還是國粹京劇這個“老題材”,但演員“夠味兒”的扮相和演技、接地氣的人設、精心打磨的場景道具,將一段梨園故事演繹爲熱搜話題。

有句話說,“觀衆傾向於選擇那些與他們自己的文化最接近和更緊密的節目。”從影視劇集到綜藝節目,傳統文化是怎樣在大衆流行文化中持續升溫的?

“國風”越來越圈粉

根據百度視頻發佈的《2019年度影視大數據報告》,“國風”類電視劇佔據了“2019年度十大熱搜電視劇”的半壁江山。

上榜的這五部“國風”劇不再集中於以往的宮鬥套路,成長勵志的情節、宏大的家國主題、考究的服化道等讓故事更有厚度、人物更加有血有肉,也引發了更多觀衆的共情。

高居榜單首位的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集中代表了這一類型劇集當下的水平——“好看又有料”:建築佈景和道具的使用可謂“很上心”,北宋時期的市井生活在劇中街景裏悉數展現,網友稱讚其爲“3D版《清明上河圖》”;而北宋官宦家庭的女兒明蘭一路克服困難、闖關逆襲的故事,在現代觀衆看來也很容易感同身受。

《長安十二時辰》和《慶餘年》在豆瓣電影上的評分都超過了8分,其共同點是表演較爲精湛、劇情燒腦、擁有電影級畫面質感,許多網友表示看的時候“不捨得快進”。

愛奇藝副總裁、自制劇開發中心總經理戴瑩告訴《瞭望東方週刊》,製作精良的“國風”類作品正在吸引廣泛的受衆:不僅是年輕人,他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也在一集不落地追劇,甚至希望可以日更。

“國風”也滲入了綜藝類節目:音樂舞蹈類真人秀《國風美少年》讓一羣能歌善舞的少年身着綵衣華服,對接傳統審美與流行文化,不斷生髮網絡話題——比如,“壁畫美女”哈妮克孜“仙味”十足的舞蹈《一夢敦煌》引發了大家對敦煌的美好遐想。

新一代以“國風”爲賣點的影視劇、綜藝節目等,不斷創新玩法,用更考究的服道化雕琢“皮相”,也用文化內涵昇華“骨相”,加之與更讓人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相結合,“圈粉”功力見長。

普遍的文化認同

“國風”本爲《詩經》的一部分,指的是華夏的民間詩歌;在與流行文化碰撞的過程中,它成了中國幾千年璀璨文化的代名詞。

由“國風”引申出去的中國傳統文化,囊括了歷史、地域文明、建築古蹟、詩詞歌賦、傳統服飾、民族樂器、生活器物等等豐富的內容,可謂一個取之不盡的巨大寶庫——創作者們在其中隨便拾起一枚,都能成爲靈感來源。

創作者們也意識到,市場和觀衆迫切渴求這些經過歷史淘煉後留下的經典。戴瑩認爲:現在的年輕人,普遍具有很強的文化自信和認同,從國潮、國漫、漢服流行等現象可見一斑。

在影視作品中做傳統文化的表達與傳承,成爲這一代影視人的一種使命。

崑曲、緙絲技術、刺繡、打樹花等非遺出現在了《延禧攻略》中,刻下了傳統文化的烙印。該劇也作爲唯一一部入選的中國電視劇、獲選美國《綜藝》雜誌2018年度海外最佳劇集,是流行文化領域的一次輸出。

《鬢邊不是海棠紅》同樣聚焦非遺,戲曲造型從包頭勒頭、化妝貼片到梳頭戴頭面,力求精緻完整。劇中拍攝所使用的傢俱、物件多爲古董;兩處戲樓也分別1:1復刻了京廣會館和湖廣會館。

東方美學的服飾之美,在《陳情令》中被充分發揮:“五大家族”各有自己的代表性紋飾,牡丹、蓮花、捲雲等不同的傳統圖案寓意着人物的不同性格。神話劇《宸汐緣》中的人物造型,則借鑑了唐代畫家吳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與此同時,白澤、燭陰、應龍、檮杌等《山海經》中神獸的形象,展現了東方古典美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高雅與通俗能否“和諧共處”

當傳統與現實生活碰撞時,創作者們除了力圖還原歷史、傳承經典,也在思考如何讓觀衆從現代視角有更強的“代入感”。

演員張本煜在熱播劇集《清平樂》中扮演了“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他告訴《瞭望東方週刊》,宋朝的魅力在於湧現了一大批文人、藝術家、思潮和技術,比如沈括就像是“東方的達•芬奇”。在他看來,雖然所處時代不同,人性卻沒有本質上的差別,喜怒哀樂都可以相通;作爲演員,需要把人物放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去挖掘那個“共通點”。

《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等電視綜藝節目,嘗試對中國古代詩詞進行現代演繹。比如後者就將古典詩詞配以現代流行音樂,邀請專業歌手“和詩以歌”,讓古詩詞的韻味在現代人熟悉的唱腔中,變得更加朗朗上口、更易產生共鳴。

登上“2019互聯網影視精品排行榜”的劇集《黃金瞳》,雖然場景設置在現代,但青銅器、陶瓷、字畫、珠寶等古玩道具,考古、鑑寶等專業知識讓觀衆大呼過癮,與主人公一起尋寶的同時,順手“刷”了文物知識。

互聯網時代媒介的豐富,也給“國風”的傳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鬢邊不是海棠紅》中展現了包括《長生殿》《百花亭》《別姬》《趙飛燕》等在內的數十部京昆經典劇目片段及原創劇目,橫跨八九個旦角流派,青衣、花旦、花衫、刀馬四個行當。

如此多的專業知識點,觀影門檻太高怎麼辦?細心的觀衆會發現:每到一處戲曲知識點,畫面中就會彈出專門的“百科”框來說明曲目、人物和流派,不會影響欣賞劇情,還能隨時瞭解戲曲知識。有網友感慨:“真的是‘小白’友好型觀影體驗!”

在互聯網平臺上,觀衆與創作者的互動更快捷、更直接。《我在故宮修文物》在“B站”已獲得近700萬播放量,導演蕭寒會來到評論區和網友互動,徵集大家對於未來拍攝內容的建議。

當然,“國風”正起時,也會有問題被“吹出水面”。一些影視娛樂內容急於求成,只關注“皮相”,用傳統的服飾和道具包裝出一個“外殼”,卻缺乏了對於文化內核的探討,“有其形、無其神”。缺乏特色、作品同質化會導致觀衆的審美疲勞。

不過也有觀點認爲:流行文化的主要功能是娛樂,讓受衆在輕鬆愉快中獲得體驗,如果過於強求它背上傳承經典的責任,可能會是“不可承受之重”。

高雅與通俗能否“和諧共處”?在這一點上,金庸先生可以作爲範本。比如以他的小說爲基底的電視劇《笑傲江湖》,便以武俠這一傳統形式表達了“和而不同”的傳統文化觀,經典但不刻板。

監製:夏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