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8日,約翰·納什在北京國家博物館出席北京論壇

劉明

五年前,即2015年的5月23日,美國數學家、博弈論大師約翰·納什遭遇車禍去世,終年86歲。

納什生於1928年,長期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從事教學和研究。因爲對博弈論的巨大貢獻,他於1994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根據他的經歷改編而成的電影《美麗心靈》則橫掃2002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等多項大獎。到86歲高齡之際,他又從挪威國王手中接過被譽爲數學界諾貝爾獎的阿貝爾獎,成爲史上唯一一位諾貝爾獎和阿貝爾獎雙料得主。

天才留下的理論

對於博弈論來說,這位天才最廣爲人知的貢獻是,在他年僅22歲時,就提出了後來被稱爲“納什均衡”的博弈理論。納什均衡是一種策略組合,在這一組合中,每個參與人的策略是對其他參與人策略的最優反應。由此,從自身利益出發,沒有任何單獨的一方願意改變其策略。

不少學者認爲,“納什均衡”使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陷入尷尬。在“看不見的手”理論中,利己主義的理性行爲被認爲最終可以使全社會達到利他的效果。但在“納什均衡”中,從利己目的出發,結果收穫了既不利己、也不利他的後果。

不過,我們也無法由此得出絕對相反的結論。例如,美國得克薩斯州的艾比林(Abilene)小城就出產了一個“艾比林悖論”(Abilene Paradox)。該悖論講述了一個得克薩斯家庭的故事。四名家庭成員均從利他主義的動機出發,爲了自己所認爲的對方福利而放棄自己的福利,最後落得沒有一個人最終獲利的結果。

構建全新的視角

這樣的悖論其實還可以延伸出很多。

一個似乎爲人普遍接受的看法是,西方文化更傾向於強調個人價值。但如果你是一位交響樂愛好者,你也許會發現,交響樂那和諧、動聽的旋律似乎在告訴你,自己其實也許應該算是更具“集體主義”性質的音樂。那麼,更傾向於個人價值的文化背景,與更傾向於集體價值的文化藝術,經由什麼樣的機緣,實現瞭如此完美的結合呢?

推而廣之,爲什麼是在缺少“大一統”觀念,更傾向於認同地域性價值、民族種族性價值、社團性價值的文化背景中,反而日益形成着全國性、區域性甚至全球性的統一大市場?爲什麼是在形同散沙、虛擬存在、價值各異甚至價值衝突的個體中,而不是在結構嚴密的系統中,反而形成了一個超越國界的互聯網世界?

所以,納什均衡的突破,其意義更多的並不在於這樣或是那樣的悖論,而是它超越了從前的思維模式和思維定勢,建構了一種全新的觀察角度、思維模式、解讀架構、語言體系,爲我們研究經濟、社會、政治現象等等,打開了一個更爲廣闊的世界。

一段廣爲引用的評價來自克瑞普斯(Kreps,1990)《博弈論和經濟建模》一書的引言:“在過去的一二十年內,經濟學在方法論以及語言、概念等方面,經歷了一場溫和的革命,非合作博弈理論已經成爲範式的中心……在經濟學或者與經濟學原理相關的金融、會計、營銷和政治科學等學科中,現在人們已經很難找到不懂納什均衡能夠‘消費’近期文獻的領域。”

爲國際關係研究注入更豐富的內涵

然而,納什均衡並不意味着博弈各方總收益或總體效用的最大化。在博弈進程和博弈研究中,納什均衡是一種狀態,也是另一個起點。從這裏開始,路還很長,世界還很廣闊。這樣的例子,在有關國際關係的研究和討論中很多。

例如,我們可以討論博弈本身就蘊涵或者可能導向合作的問題,“博弈”和“博弈論”並不簡單地等同於“衝突”和“衝突論”。這種簡單的等同,恰恰倒可能是對“博弈”和“博弈論”的最大誤解。納什曾經來華演講,其題目即爲“通過代理來研究博弈中合作”。事實上,正視和研究國家間的利益博弈固然沒有問題,但是,博弈論不僅可以讓我們更好地透視國家間的衝突,也同樣爲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國家間合作,提供了一把“智慧之鑰”。

又如,博弈論內在地要求大量地討論遊戲規則問題,強調更加規範的國際環境更易於達成合作。世界各國希望建立國際制度的最大動力,正是爲了減少國際關係中的不確定因素,從而爲國際合作提供更大的可能,爲全球治理注入更廣泛而深刻的內涵。

再如,國家間博弈中的任何決策,其最終立足的當然是國家的實力。不過,基辛格認爲除了維持力量均衡外,還要推廣所謂美國的觀念和價值。“軟實力”的概念由此逐步被引入。而今,軟實力研究早已經成爲全球性的“顯學”。

所以,如果說現代國際關係不斷拓展、深入着“戰略新邊疆”的話,那麼博弈論研究的領域則無疑涉及全球範圍內國際合作的新邊疆、國際規則制定與全球治理的新邊疆、國際軟實力競爭的新邊疆等等遠爲豐富的話題。

作爲世界頂級數學家和博弈論大師,納什應該是這個世界“最會算計”的人;然而,以他爲主人公原型的奧斯卡獲獎影片卻叫做《美麗心靈》。博弈論研究以“效用”(utility)計算始,以默契達成終;以“策略”(strategy)權衡始,以規則制定終——或許這也算是對納什思維方式的一種“特色解讀”吧。這樣的“特色解讀”,又何嘗不是對納什的一種特別的紀念。

(作者系瞭望週刊社副總編輯,主要內容原載2020年5月7日中宏網)

總監製:陳良傑

監製:夏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