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另一方面通过作品凸显宣纸这一媒介材料的主体性,实现西方现代艺术所追求的对所谓艺术本体论的探索与表达,并进而通过因宣纸纹理与布质画面之间张力的“裂变”,表达其个体人生游离于体制之外的“裂变”经历,表达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之间从“具象到抽象”,从“主题到媒介”的“裂变”的转型,还表达了中西艺术之间注重创作“意向表达”(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和注重创作对象“形象模仿”(逼真性)的艺术原则之间的“裂变”。所以,在西方现代艺术实践的语境中,秦风通过提取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形式,以及其呈现的中国道家的阴阳观念(画面上呈现为黑白的强烈比对)来展开其关于艺术的创作,就使得其作品呈现出更多的艺术观念,并实现了东西方文化超时空的交流。

“日月光华之二”在上海无用空间采取分场限流和网络直播的方式开展。这次展览是2018年6月威尼斯奎里尼斯坦帕利亚基金会博物馆“日月光华-中国当代艺术展”的延续,是“日月光华”系列展的第二站上海巡展,展至6月1日。

在这样一个特殊时刻举办该展,意在探讨艺术与当下时代的关系,并且反思这种关联中的相互影响。

本次参展的三位艺术家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游走在中国传统艺术和现代西方艺术的空间里。他们一方面与中国的传统艺术有着密切的关联,其关照的核心和要点都深深根植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同时,他们又有着丰富的对西方现代艺术的体察。因而,这两种不同的艺术语言融合、交织在一起,并通过不同的艺术方式展现出来,最后形成其艺术作品的主题和形式。

这种中西方艺术形式和文化体察的交融深深根植于当下时代的发展之中,是全球化景观社会之必然产物。在疫情之下,全球化景观正经历着剧烈的改变,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质询。

参展的仇德树作品有两个关键词“宣纸即笔墨”和“裂变”。前者是其艺术形式的特点,后者是其艺术的主题。他的作品既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现代形式的表达,也是用中国传统艺术的符号来呈西方现代艺术的观念。中国的传统绘画特别是水墨画的形式要素是笔墨,建构在毛笔、宣纸和墨汁(颜料)等媒介材料之上。

仇德树的作品只使用宣纸,通过对宣纸纹理的把握,把宣纸一层层叠加起来,附着在布质画面上,与宣纸的裂痕之间,敷设纯净、变幻而绚丽的丙烯色彩,产生出“裂变”的效果。一方面通过“宣纸即笔墨”的艺术创作,达到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突破,实现中国传统绘画的现代表达;另一方面通过作品凸显宣纸这一媒介材料的主体性,实现西方现代艺术所追求的对所谓艺术本体论的探索与表达,并进而通过因宣纸纹理与布质画面之间张力的“裂变”,表达其个体人生游离于体制之外的“裂变”经历,表达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之间从“具象到抽象”,从“主题到媒介”的“裂变”的转型,还表达了中西艺术之间注重创作“意向表达”(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和注重创作对象“形象模仿”(逼真性)的艺术原则之间的“裂变”。

秦风的作品非常多元,其艺术创作的涉猎面也非常广泛。这次展出的作品主要有两类,称之为“欲望系列”的绘画作品,特点是把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亦即对汉字符号的书写,包括四联屏、条幅等画幅形式再形式化,并把这种再形式化了的汉字符号,甚至画幅形式与道家的阴阳学说相结合,最后以既具象又抽象,即既像汉字的点横竖撇捺,又像水墨画雏形的“形象”呈现出来,表达了他对生命之动力和对无限宇宙之秩序的理解。当然,这样的一些理解和表达,均是以西方现代艺术的实践和原则作为其前提和基础的。所以,在西方现代艺术实践的语境中,秦风通过提取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形式,以及其呈现的中国道家的阴阳观念(画面上呈现为黑白的强烈比对)来展开其关于艺术的创作,就使得其作品呈现出更多的艺术观念,并实现了东西方文化超时空的交流。

第二类被称之为是《灵与肉》的雕塑或是装置作品,关注人和技术之间的张力,自然和工业之间的矛盾。通过展现技术背景下的钢铁和自然石块的结合,就像是肉体和灵魂的对话,反思现代科学技术对生活方式的冲击,对生活空间的挤压,重新思考自然生活的意义和价值,重新探索人与自然之间应该保持的关联。

赵梦作品的关键词是作为艺术创作手段的“陶瓷烧制”和作为艺术创作主题的“文人供石”。传统的陶瓷烧制的审美原则是质地密实、光滑透明,但赵梦则烧制出“具有”和中国山石盆景所用自然山石材料相类似“形态与质感”的“文人供石”。他是按照“文人”的美学品味,包括作为沉思冥想欣赏物、作为天地宇宙缩景,作为文人空灵幽静境界象征等这样一些审美原则来烧制创作其雕塑作品的,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人供石”的意趣与韵味。他是用现代的创作形式、手法和语言来实现中国文化与现代的对话,实现中国传统艺术表达符号的现代转变。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