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像"不是眼外之物本身,而是"觉"到的由"心"所间接生成的像(只是这个过程时间非常短暂,我们觉察不到),而在一般概念中又把这些"像"称为"相",所以才有"相由心生"之说。"六祖为什么说是"心动"呢,因为"相由心生",相动心亦动也。

有人说相由心生的相是指面相,"恶心,就是满脸横肉相,善心,就是慈眉善目相"。如是如此,恶心则相恶,张飞、李逵是不是恶人呢?有谚云:"青竹蛇儿口,黄蜂尾后针,二者皆不毒,最毒妇人心",如是善心则相善,那蛇蝎美人又如何讲?

"相由心生"源自佛教《无常经》:"世事无相,相由心生,可见之物,实为非物,可感之事,实为非事。"

"相由心生"如何解,先要明了何谓"相"。

所谓"相",在被引申之前(本意)一般而言是指可以被眼睛所能见到的外在。大乘义章三本曰:"诸法体状,谓之为相"。有物则有体,有体则有形,有形则有相。当然这里所说的相一般(常用)是指用眼睛能看到的相,眼睛只是"一识",还有其他"五识"可以"识"到的相,比如让你闭起眼睛然后给你一个球,你会感到这是一个圆的东西。所以"相"绝不是单纯的指"面相",而且除了本意之外还可以延伸出更多层次的意义。

那么"相"与心是什么关系呢?在明了这个关系之前要先明了心和脑的关系。有人学过生理解剖学之后说:"哈!我们通常都说心想,心怎么能想呢?应该是脑想啊!看来是因为古代没有科学知识,所以古人搞错了!"这是典型的概念混淆,是数典忘祖的肤浅认识!

中国传统"心"的概念是包含脑的。《黄帝内经》有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所谓"神明"就是指人的思维意识,而这是人脑的功能,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心"的概念中包含了人脑的功能。生理解剖学"心"的概念是西方传来的,其在被翻译之时选择了"心"这个汉字,但此心已非彼心。现代人由于教育的关系,多识此心但不识彼心,却说彼心是吾心,谬哉!

人的眼睛就是一部光学仪器,我们所能看到的圆的、方的、扁的、高的、矮的、黑的、白的、红的东西都是光线经过我们的眼睛变焦投射到视网膜上成像,这个像刺激视觉细胞产生脑电波再传导到大脑皮层,于是我们"觉"到了像。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像"不是眼外之物本身,而是"觉"到的由"心"所间接生成的像(只是这个过程时间非常短暂,我们觉察不到),而在一般概念中又把这些"像"称为"相",所以才有"相由心生"之说。《金刚经》为什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呢?因为从"相由心生"的角度看,相本质上不过都是些"脑电波"而已。

禅宗六祖惠能于黄梅得法后,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盘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六祖为什么说是"心动"呢,因为"相由心生",相动心亦动也。六祖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并不是否定风动,否定幡动,而是在"悟"到了最终动的是"心动"的这个更高层面的认识之后,通过那两个不动的对比,来强调和突显"究竟"动的是心动。否则,风不动,幡如何动?幡不动,心如何动?假如当时有僧人甲和其他99个常人在一起听法,甲说不管风如何动,幡如何动,他的心就是不动,这时天空突然下来一个炸雷把甲的脑壳打个四分五裂,甲的"心"倒确定是不动了,但风依然动,幡依然动,那99个人的心依然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