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书·礼志》对于西晋不改前朝正朔、服色之事也有记载:帝王受命,应历禅代,则不改正朔。曹魏和西晋对前朝皇室优待礼遇的做法,其实符合儒家讲的“存二王之后”理论,本身就属于“禅让”的必要程。

曹魏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在家族三代经营的基础上,终于实现了代魏大业。是年十二月,司马炎接受魏帝曹奂禅让,即皇帝位,国号大晋,改元泰始。虽然司马氏晋朝政权取代曹魏是赤裸裸地篡位,但是正如当年曹魏代汉一样,司马氏搞的也是“禅让”的路子。

既然是“禅让”,西晋政权在政治文化上就要玩得漂亮。首先,在“五德终始”的政治神学体系里,西晋确立了自己“金德”的位置,以顺应曹魏土德,土生金的逻辑。据《宋书·律历志》记载:晋武帝泰始元年,有司奏:“王者祖气而奉其始终,晋于五行之次应尚金,金 生于己,事于酉,终于丑,宜祖以酉日,腊以丑日。改《景初历》为《泰始历》。

司马炎接受魏国禅让

曹魏土德,土生金,西晋金德之制的确立采用的是五行相生的理论,这多少突显了“禅让”中的和谐色彩。另外,与一般意义改朝换代中的“改正朔”、“易服色”不同,西晋与曹魏都决定沿用前代的正朔、服色。据《晋书·武帝纪》所述:

(泰始二年九月)戊戌,有司奏“大晋继三皇之踪,蹈舜、禹之迹,应天顺时,受禅有魏,宜一用前代正朔服色,皆如虞遵唐故事。”奏可。

《宋书·礼志》对于西晋不改前朝正朔、服色之事也有记载:帝王受命,应历禅代,则不改正朔。遭变征伐则改之。舜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无改正之文。唐虞正朔皆用,明矣。至殷周革命乃改。魏受汉禅,亦已不改。至于服色,皆从其本,唯节幡用黄。大晋以金德王天下,顺五行三统之序矣。

司马炎画像

按照当时的政治文化解释,夏商周三代之前均以“禅让制”作为交替的形式,而通过禅让形成的交替,其正朔服色是不需要改变的,只有像汤武革命这样以暴力取得的政权,其正朔服色才需要改变,而晋代取代曹魏和曹魏取代东汉一样,在当时人看来就属于“禅让”。既然是禅让,就不需要变易正朔、服色。司马氏不改正朔、服色,是要强调西晋王朝与前代之间的继承关系,突出“禅让”的合法性。

虽然历史上,司马昭曾经杀掉了不甘心做傀儡的高贵乡公曹髦,但其间原因很复杂,不能将责任完全归咎于司马昭。但是,无论如何,司马炎当皇帝之后,对于曹魏逊帝曹奂还是很优待的。司马炎称帝之后,立即册封魏帝曹奂为陈留王,“邑万户,魏氏诸王皆为县侯”。此外,还下诏允许“载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行魏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如魏旧,上书不称臣”。

当然,谁都知道礼遇前朝皇帝是政治秀,但是这种秀确实可以笼络前朝旧臣的人心。曹魏后裔受封的陈留王国一直延续着曹氏国祀,甚至西晋灭亡之后,南渡之后的东晋也继续保留着陈留王国,直到南齐建元元年(479年)八月,陈留国才被废除。从西晋初年册封曹奂为陈留王,一直到南朝齐废除陈留国,这个王国一直存在了214年。

曹奂

当年曹丕代汉之后,对逊位之后的汉献帝就很不错,封为山阳公,颇为优待。西晋政权建立之后,也延续了曹魏优待汉室的传统,山阳公国的待遇有增无减。曹魏和西晋对前朝皇室优待礼遇的做法,其实符合儒家讲的“存二王之后”理论,本身就属于“禅让”的必要程。《春秋公羊传·隐公三年》对于春秋宋国的来历有一番解释:宋称公者,殷后也。王者封二王之后,地方百里,爵称公,客待之而不臣也。

在春秋战国时期,亡国不绝嗣是普遍遵循的做法,对于前朝后裔的优待也直接体现了仁爱的精神,这也是儒家政治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之后,西汉朝廷也曾经非常熟稔地玩过这样的游戏,《汉书》中记载了西汉册封西周、殷商后裔的事情:初,武帝时,始封周后姬嘉为周子南君,至元帝时,尊周子南君为周承沐侯,位次诸侯王。使诸大夫求殷后,分散为十余姓,郡国往往得其大家,推求子孙,不能绝纪。时匡衡议,以为‘王者存二王后,所以尊其先王而通三统也。

西晋地图

新王朝建立封前代君主为王公,不以臣而以宾客待之,使之仍然使用前代正朔礼乐。这样操作不仅有利于收买人心,弱化前朝的反抗势力,更是强化正统性完成“禅让”程序的重要步骤和程序。虽然礼遇前y朝皇室,其实不过是做秀,甚至在礼遇的同时,对其严密监视,以防范其复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