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三國(楊簡)
兩漢四百載,分爲魏蜀吳。
曹操始居鄴,劉備據成都。
孫權在金陵,鼎足互相圖。

諸葛亮、龐統、法正都是劉備集團重要的謀士,也是高層核心人物。劉備消滅劉璋,領益州牧的時候,“諸葛亮爲股肱,法正爲謀主(這個時候龐統已經戰死)。”馬超在勸彭羕的時候,也說“卿當與孔明、孝直諸人齊足並驅。”可以見諸葛亮、法正的重要地位。這三個人當中,諸葛亮向劉備提出“隆中對”,根據天下大勢制定出一個可能興復漢室的大戰略;龐統爲劉備分析荊州、益州利弊,力勸劉備策劃益州,那麼法正對劉備有什麼貢獻呢?除了協助劉備消滅劉璋外,還向劉備提出了“漢中三策”,幫助劉備取得漢中。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漢中三策”的事情。

法正提出“漢中三策”的時間,是在建安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217年。但實際牽扯到的歷史背景要早一些。按照《三國志·魏書·劉曄傳》和《晉書·宣帝紀》的記載,曹操在取得漢中後,沒有聽從司馬懿和劉曄的建議,繼續南下進攻劉備,而是選擇撤軍。可是接下來的“宕渠之戰”證明了曹操對於放棄這個“得隴望蜀”的機會表現得並沒有這麼果決。只不過曹操沒有選擇親自帶兵,而是交給了夏侯淵、張郃、徐晃等人,本人則回到鄴城(有人認爲“宕渠之戰”目的僅爲遷徙巴東、巴西人口,但實際上張郃已經很深入了,對劉備來說非常危險)。

結果在“宕渠之戰”中,張飛大獲全勝,挫敗了張郃的進攻。張郃與夏侯淵只能退守漢中。漢中這個地方對於益州政權來說至關重要。曹操的後撤以及“宕渠之戰”的勝利給了劉備集團反攻的機會。“漢中三策”就是在這個情況下提出來的。

漢中對於益州政權到底有多重要?小編首先貼一些當時人物對漢中的重要性的評價。
《三國志·蜀書·黃權傳》:“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爲割蜀之股臂也。”
這是曹操剛拿下漢中,張魯逃亡巴中的時候,黃權勸劉備支援張魯時說的。
《三國志·魏書·劉曄傳》:“今破漢中,蜀人震恐,其勢自傾。”
這是曹操拿下漢中後,劉曄勸曹操繼續南下時候說的。
《晉書·宣帝紀》:“今若曜威漢中,益州震動,進兵臨之,勢必瓦解。”
這是司馬懿勸曹操時說的。
《三國志·蜀書·楊洪傳》:“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
這是“漢中之戰”時,劉備要求諸葛亮發兵,諸葛亮詢問蜀部從事楊洪時,楊洪的回答。
可以看出漢中對益州來說,有“門戶”、“咽喉”的作用。那麼漢中到底起到什麼作用呢?
進攻方面
漢中充當益州的“門戶”。既然是“門戶”,不僅要防得住,還要走得出。我們都知道,弱小的蜀漢能夠阻擋強大的曹魏,與益州山路崎嶇的地形是分不開的。但是崎嶇的山路也會導致益州政權在北上進攻的時候變得異常艱難。而漢中作爲身處秦嶺與巴山之間的平原地區,正好可以作爲北伐的前沿基地。

而且漢中的進攻方向很多,北可以從陳倉故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直插關中地區;西可以出武都進攻隴右地區;東可以攻取上庸、新城、房陵“東三郡”,繼而協助荊州南郡江陵一起合圍襄陽,將益州、荊州真正緊密地連接成一片。這三個進攻路線在蜀漢的北伐事業中都有所體現。諸葛亮北伐時以疑兵牽制關中,實取隴右;劉備取得漢中後取“東三郡”,作爲關羽北伐襄樊的助力(當然沒有幫助得上),後來諸葛亮的繼承人蔣琬也有重新奪回“東三郡”,履行一個弱化版“隆中對”的計劃。
防禦方面
漢中不但是進攻的前沿基地,同樣也承擔着重要的防禦職能。漢中能夠作爲蜀漢進攻關中、隴右的基地,當然也能夠作爲曹魏進攻成都平原的基地。從漢中發兵,有兩條道路,一條是直抵劍閣的金牛道,劍閣過後就是一片平原地區,所以在“魏滅蜀之戰”中,姜維的防線就是在劍閣;另一條是通往巴郡的米倉道。張郃進逼到矇頭、蕩石,走的就是米倉道。事實上矇頭、蕩石距離成都已經很近了,也就證明了曹操實際上並沒有拒絕司馬懿、劉曄的建議。而從地圖上的位置來看,張郃的意圖並非是益州治所成都,而是水路交通樞紐——巴郡。

巴郡失守之後,曹操就可以向東進攻巴東郡,切斷荊州與益州之間的聯繫,然後一路由金牛道進攻劍閣、涪縣、綿竹;一路沿江進攻江陽、犍爲;一路沿江進攻德陽、五城,完成對成都的合圍。這正是劉備消滅劉璋時的路線。所以“政治犯”廖立說當時張郃的進攻險些讓劉備丟失益州,是有一定道理的。而劉備在與孫權完成對荊州劃分的談判以後,也是駐軍在巴郡的江州,目的就是防備張飛戰敗的情況。
《讀史方輿紀要》:“所謂入蜀中之道二者,一曰金牛道,二曰米倉關道也。”
《三國志·蜀書·廖立傳》:“既亡漢中,使夏侯淵、張郃深入於巴,幾喪一州。”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先主聞之,與權連和,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南郡、零陵、武陵西屬,引軍還江州。”
所以說如果沒有漢中,防禦的壓力就會落到金牛道和米倉道身上。成都、巴郡面臨嚴重威脅(所謂的“三巴不振”)。而有了漢中以後,漢中就成爲阻擋關中地區軍事威脅的重要屏障。

“隆中對”是身處隆中而知天下事,是放眼整個天下但是又很籠統的一個戰略;“漢中三策”則比較簡單,是圍繞漢中這個地方做文章,格局小於“隆中對”,內容又比“隆中對”明確一些。一言以蔽之:取得漢中之後,劉備集團可選擇的三種戰略。
一、傾覆寇敵,尊獎王室
雖然沒有明確的史料說明,但法正的“上策”無外乎諸葛亮的“隆中對”的戰略。從漢中由褒斜道等道路穿過秦嶺進攻關中,再向東進攻河洛;另一路從襄陽(當時襄陽尚未在劉備之手)北上協助西線的軍隊夾擊洛陽,還有可能從南陽進攻東北方的許昌。如果聯合孫權進攻淮南、青徐,曹操的勢力只能退後到河北。這樣一來就能夠實現“傾覆寇敵,尊獎王室”的目的。
二、蠶食雍、涼,廣拓境土

法正的“中策”更爲保守,而且可行。事實上“隆中對”中有一個不可調和的矛盾,那就是在握有荊州的情況下聯合孫權。所以荊州丟了,“隆中對”破產。諸葛亮主導的北伐行爲,就是符合法正的“中策”。當然這也是失去荊州後,僅憑益州一州之力北伐的最優選擇。雖然最終諸葛亮並沒有完成割據隴右、俯瞰關中的目的,但在第一次北伐的時候有相當大的機會。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三、固守要害,爲持久之計
漢中作爲益州的屏障,長久以來採取“實兵諸圍以御外敵”的戰略。比如黃金圍、興勢圍。在建興七年,也就是公元229年,諸葛亮建築漢、樂二城,成爲漢中的第二道防禦。漢中的防禦職能在費禕執政時期的“興勢之戰”有所體現。曹爽率領數萬大軍(《曹爽傳》中記載“六七萬人”,《王平傳》記載“步騎十餘萬”)走儻駱道進攻漢中,卻被阻攔在第一道防線興勢圍,最後大敗而歸。後來由於兵力上的不足,加上姜維想要殲敵的心理,漢中的防禦被削弱了一部分,姜維又因爲政治爭鬥羈留在沓中,給了鍾會佔據漢中,深入到劍閣的機會。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亮徙府營於南山下原上,築漢、樂二城。”
《三國志·蜀書·姜維傳》:“初,先主留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及興勢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

總的來說,法正提出的“漢中三策”目的是爲了勸說劉備攻取漢中,其核心內容也是拿下漢中後,根據實際情況應該採取的戰略。後來的歷史發展也印證了“漢中三策”中的內容。由此可見,法正對漢中的重要意義、劉備集團的發展路線的瞭解是非常清晰且透徹的。
參考文獻:《三國志》、《讀史方輿紀要》、《晉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