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之前由於刺繡工藝品的開發,難免導致了刺繡作品的僵化,而服飾的裝飾工藝卻是對實用性和個性化表達有很敏銳的,如果能仰仗其重新找回它曾經的輝煌,則會更具有生命力。刺繡風格受地域文化以及當地的服飾面料等等原因影響呈現出多種不同的面貌,尤其一些流落於民間和少數民族的,長期缺乏田野考察進行記錄和保存。

現在,越來越多人開始對漢服、漢風服飾乃至中華風Lolita服飾感興趣,而這些服飾往往迥異於我們日常的”便裝“。

要問大家爲何選擇這樣一般人眼裏的“奇裝異服”,答案裏一定會有“好看”和“文化”,但是再進一步詢問,究竟是配色和紋樣“好看”,還是工藝和歷史“有文化”呢?往往就含糊其辭了,很少人可以順暢作答,或答案難免疏漏。

商家拍攝的中華風Lolita服裝。

這就暴露了一個問題:很多人對於這些服飾的喜愛,更多還僅僅還停留在滿足好奇心的層面上,討論很容易淪爲空談。我接觸過一些對於民藝、非遺懷抱理想的人,他們是很希望藉由年輕人對於這些服飾的熱情,從“好奇心”轉化成有探索、有整理、有傳承的“民族審美”。

那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人們現在穿着的各類傳統服飾中,應用了哪些中國傳統技藝。

刺繡

刺繡可能是傳統服飾最常見、最容易營造出”歷史感“和”奢華感“的元素。刺繡是一個很大且很複雜的門類,以針線爲工具在織物上做的多種裝飾工藝都可以歸類於刺繡

比較讓大家熟悉的是蘇繡、蜀繡、湘繡和粵繡四大名繡。“四大XX”的提法極具迷惑性,會讓大家誤以爲刺繡只有這幾種,實際上四大名繡皆爲以絲線爲主要線材的南方繡種,在針法上具有一定的趨同性。如果我們去看前人的服飾,就會發現所運用的針法比我們如今看到的更爲豐富也更爲立體。

一條清代馬面裙的局部。

刺繡的優點是極其體現繡工的個人造詣,有很強的獨創性,同一幅線稿交由不同地區的繡工會呈現出全然不同的效果,這可能也是刺繡類的非遺並沒有被歸入在“傳統技藝”裏,而是被放入了“傳統美術”類目裏的原因吧!

針法的入門往往都是簡單的,但是如何應用這些針法作爲表現力,就如同繪畫的顏料和筆觸,甚至還要考慮附着刺繡工藝的織物本身的特性,這些便極具挑戰性。之前由於刺繡工藝品的開發,難免導致了刺繡作品的僵化,而服飾的裝飾工藝卻是對實用性和個性化表達有很敏銳的,如果能仰仗其重新找回它曾經的輝煌,則會更具有生命力。

鎖針的多種變化。

刺繡風格受地域文化以及當地的服飾面料等等原因影響呈現出多種不同的面貌,尤其一些流落於民間和少數民族的,長期缺乏田野考察進行記錄和保存。這些刺繡由於往往是有實用性和日常性,呈現出獨特的美感,對於扭轉刺繡品不耐用的刻板印象有很大的作用。

當代侗族刺繡雲肩。

由於生產成本所限,如今的成衣刺繡多用機器,但是我們依然可以通過“民族審美”去改變它。機器運用的針法不如人工靈活,但是已經十分豐富了,比起如今填色式的機繡,追本溯源去研究技藝和藝術,也可以獲得價廉物美的刺繡服飾。

仿十字挑花的印度服飾。

有四大名繡也有四大名錦,其中雲錦、宋錦、蜀錦彼此之間淵源頗深,而壯錦屬於獨特的少數民族織錦。雲錦、宋錦、蜀錦使用大花樓機或小花樓機,在《天盛長歌》裏就出現過一臺小花樓織機。

電視劇《天盛長歌》截屏。

蜀錦博物館中的小花樓織機。

如果你有幸在博物館裏見過這些機器的真人操作,一定會對此印象深刻的。這些凝聚古代智慧的織機十分高大,一般有兩層樓高,需要兩個人分工合作纔可以操作。其中一個人坐在高處,稱作拽花工,他的工作是從長長的“花本”裏分揀出需要拉動的纖線,而纖線聯動着下面的經線。決定圖案位置的經線被拽花工拉起後,下面的織花工就可以用不同顏色緯線進行織造了。它是一種將複雜圖案信息通過重重轉化最後由織物表現出來的極度複雜工藝。

作者拍攝的江寧織造博物館演示視頻。

在很長的歷史中,中國的織造工藝都領先於世界。從遼代出土的絲織物看,當時中國已經可以織造現代幾乎所有的提花絲織品了。然而在機械化的道路上,卻最後落敗於“現代提花織機之母”的賈卡織機。不過如今一些使用“通經回緯”工藝的織造依然無法自動化,如妝花。

妝花工藝的正反面。

隨着明代風格服飾的崛起,使用現代工藝復刻的風潮漸盛,不過依然停留在對明清紋樣和外觀的模仿上。但是絲織物歷史數千年,其中經歷了工藝革新和文化交流,可以用作文化創意的素材是很多的,還留待人們去挖掘。

孔府舊藏 妝花織金藍緞裙。

商家根據文物製作的妝花仿製品,來源見水印。

當然,我們要打破一個誤區,並非無法自動化的東西就是好的,根據自己需求和預算進行購買纔是最重要的。對於手工的概念,其實也很難以具體量化,現在不少織造是將“花樓”改爲賈卡“龍頭”,效率大大提高。雖然與博物館演示的有所區別,但是這種方式民國就已經採用了。博物館演示的方式也有用作生產的,但是非內行一般不能識別。

緙絲

近年來緙絲大火,它也屬於無法自動化生產的產物。它的靈活性介於織造與刺繡之間,所以圖案表現很豐富。錦類織物調動的工種更多,程序更復雜,這方面緙絲就顯得相對簡單,這也是爲什麼緙絲在商業上表現更出衆。

目前主流的緙絲機比較窄幅,做服飾較爲困難,所以一般開發成爲扇子、包包等。雖然宣傳說“一寸緙絲一寸金”,但是這幾年價格趨於理性,作爲配件添置,也相對可以承受,用來搭配服飾是很多人所喜歡的。

清宮緙絲扇子。

土布

土布由於與一般古風審美相違背,所以一直以來不太受重視。但是土布的耐用性極好,一般以棉爲原料,實用性和舒適性也很符合現代人需求。在很多人望而卻步的圖案方面,土布其實是充滿民間智慧的,它可以通過簡單的平紋色織方式組合出很豐富的圖案。

相信當“好奇心”退潮,人們更偏向“日常”的時候,土布也會找到屬於自己的發揮空間的。不過現在大家可以去土布傳承場所看,一些日用品的文創開發已經很完善了,若不是刻意追求服飾,在家裏添置一兩件也是很有味道的。

南通土布的部分圖案。

總結

曾有人問,爲何現在的漢服看起來很廉價?當然廉價感的視覺感受原因很複雜,並不一定因爲東西不好。但是由於缺乏傳統審美的接續,導致設計與製作浮於表面的問題也是客觀存在,很多人甚至因此反而產生出”日韓面料比中國好“的論調。

事實上,在實現技術上,並不存在壁壘,但是技術永遠只是工具。就如傳統工藝和現代工藝之間並沒有一個水火不容的界線,我們刻意劃分是因爲我們找不到“傳統”的立足點,所以只能竭力排斥自己眼中的“現代感”。

我們尋找傳統,並不是要復刻歷史,事實上審美的時代性是難以突破的。我們瞭解傳統工藝和傳統工藝的產品,是爲了傳承這一審美的節奏,然後將這份韻律繼續傳播發展下去。美和工藝,美和實用,不可分割。希望大家將對傳統文化的熱情落到現實的世界裏,共勉~~

本文來自果殼網,謝絕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