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隆裕太后從小飽讀詩書,深知歷史,他知道如果戰,帶來的將是血流成河,生靈塗炭,隆裕不是不知道此時的清朝尚有力量做掙扎,但是權衡過後,她對主戰派說:自古無不亡之國,亡國之日,血流成河,有幾個朝代的皇室能夠倖存。話說,慈禧太后爲了繼續執掌清朝最高權力,爲了更好地控制光緒帝,不顧光緒的感受,硬生生將自己的親侄女靜芬塞給了光緒帝,這就是隆裕皇后。

如果提到歷史上著名的皇后,人們難免會想到李世民的長孫皇后、漢高祖的呂后、朱元璋的馬皇后、清朝的孝莊皇后等,她們容顏豔麗,智慧超羣,用驚豔的容顏征服了帝王心,也用超羣的智慧協助夫君處理政事,她們是一個時代女子的典範。

而有些名氣不大的皇后,卻又真真切切地爲歷史做出了很大貢獻,就如今天要說的隆裕皇后,如果不是特別喜歡歷史的人,都有可能不知道歷史上還有這樣一位皇后的存在。隆裕皇后儘管在歷史長河中名氣不響亮,但是她卻做一件對得起皇室、對得起人民的大事,可謂天大,以至於後來的民國總統孫中山和黎元洪稱讚她爲女中堯舜!能得到後朝兩位最高人士的盛讚,這在歷朝歷代怕是有點破天荒了。

隆裕皇后何許人也?她是親手終結清朝的人,她是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后的親侄女,慈禧太后的弟弟桂祥的女兒。

話說,慈禧太后爲了繼續執掌清朝最高權力,爲了更好地控制光緒帝,不顧光緒的感受,硬生生將自己的親侄女靜芬塞給了光緒帝,這就是隆裕皇后。隆裕皇后其貌不揚,又肩負着監視光緒的責任,因此自始至終都沒有得到光緒帝的寵愛。儘管後來光緒寵愛的珍妃死了,光緒態度對之也沒有所改變,這或許從靜芬即將入宮前,太和門被大火燒燬,爲了讓靜芬入宮更體面,慈禧下令用紙臨時搭起了一個足可以假亂真的太和門給靜芬入宮有關,這個不詳的徵兆,就預示了隆裕一生的悲劇。

後來,慈禧與光緒先後去世,遵照慈禧的遺願,光緒弟弟的兒子溥儀坐上了龍椅,是爲宣統帝。在張之洞等重臣的作用下,最終保住了太后的位置,垂簾聽政,溥儀年幼,她便得以與載灃共同執掌搖搖欲墜的大清朝,總算找回了一點母儀天下的尊嚴。後來載灃辭去了攝政王的職務,隆裕才真正地成爲了清朝實際上的最高權力者。

而此時的清朝已然成爲了強弩之末,在一片聲討中搖搖欲墜,終於武昌起義撼動了曾經不可一世的清王朝,而此時的隆裕太后作爲大清朝最後的實際掌權者,她在戰與和之間難以做出抉擇。

隆裕太后從小飽讀詩書,深知歷史,他知道如果戰,帶來的將是血流成河,生靈塗炭,隆裕不是不知道此時的清朝尚有力量做掙扎,但是權衡過後,她對主戰派說:自古無不亡之國,亡國之日,血流成河,有幾個朝代的皇室能夠倖存?

作爲一個朝廷的實際掌權者,或許隆裕這個想法會遭到部分人的不齒,但是作爲一個女人,她考慮到了一旦戰敗,大清皇族的後果相當的嚴重,熟讀史書的她當然明白,魚死網破后皇室的結局。從這一點來說,隆裕太后絕對是一個愛新覺羅家族的合格媳婦,絕對對得起清朝歷代先祖。

在與主戰派的商討中,她說:打贏了固然好,如果打不贏,千百萬生命白白送掉!

經過深思熟慮後,隆裕太后拋棄了主戰派,選擇和談,最終爭取到了優待條件,以每年400萬大洋的條件放棄清朝延續了268年的皇權。

20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帶着溥儀在養心殿宣讀了《清帝遜位詔書》,當從袁世凱手中接過詔書,尚未宣讀完,隆裕已然泣不成聲,以致包括袁世凱在內的滿朝大臣皆被感動放聲而哭。

在一片痛哭聲中,清朝的統治正式宣告終結,從此退出歷史舞臺嗎,社會向前邁出了一大步,進入共和時期。

清朝的平安謝幕,表面上看僅僅是保住了清朝皇室的平安,得以體面下臺,但細想起來,這也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國民免遭血腥之苦,這不得不說就是隆裕太后仁慈與睿智的最大體現。

親手交出皇權後沒多久的1913年2月22日凌晨2點,中國最後的太后隆裕皇后與世長辭,終年46歲,終於可以體體面面地去見愛新覺羅的列祖列宗了。或許她的祖上皇太極、康熙等雄才大略的君主,在見到這位親手終結大清朝的媳婦時,找不到責怪的理由,反而該對之讚許有加。

隆裕太后是功是過,看看她死後民國的反應,或許這就是對她的定論。

隆裕死後,民國政府下令全國下半旗致哀,參議院於當月26日休會以示哀悼, 3月19日民國在太和殿舉辦的哀悼會上足足有5萬人參加,“女中堯舜”的白色橫幅在靈堂上方懸掛,所有外露的樑柱均用白布包裹。

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這樣評價:“孝定景皇后讓出政權,以免生民糜爛,實爲女中堯舜,民國當然有優待條件之酬報,永遠履行,與民國相終始。”

黃興這樣評價:“全賴隆裕皇后、皇帝及諸親貴以國家爲前提,不以皇位爲私產,遠追堯舜揖讓之盛心,遂使全國早日統一,以與法、美共和相比並。”

民國繼任者黎元洪這樣評價:“德至功高,女中堯舜。”

這些偉人何等的目光?既然他們能這樣評論隆裕太后,足可見隆裕是功是過!

是非功過後人評,你又是怎麼看隆裕太后的所作所爲呢?評論區討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