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據史書上記載,在潞州發生叛亂,朱溫趁勢打劫時,李克用是派遣康君立、李存孝將兵圍之。所以在這戰之後,李存孝就認爲,李克用肯定會讓他接管潞州。

相信很多人應該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叫做“王不過項,將不過李”,其中這個“李”,說的就是唐末猛將李存孝。

在正史上,李存孝是李克用帳下的第一猛將,且戰功赫赫,在跟隨李克用南征北戰時,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在民間演義中,李存孝更是戰神一樣的人物,其單挑能力之強,已經到了駭人聽聞的境界,比如號稱連打唐將三十六員的第二猛將“鐵槍”王彥章,幾乎是被他秒殺。

但是,就是這樣一位驍勇冠絕的猛將,卻落了個被迫造反,最後被李克用以車裂之刑殘忍處死的結局。面對李存孝的這種悲劇,有人說是他被奸臣李存信陷害所致,也有人說是李克用對他不公所致。那麼,李存孝的悲劇,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李存孝的早年經歷

李存孝的早年經歷其實比較簡單,他本姓安,名敬思,粟特族,代州飛狐(今山西省靈丘縣)人,幼年時在兵亂之中被河東節度使李克用擄爲俘囚,從此便在李克用帳中侍奉,後又他又被李克用收爲養子,並賜以李姓,取名存孝。

等到李存孝成年後,他便開始跟隨李克用南征北戰,並立下赫赫戰功。對此,史書上曾記載過這樣一段話:“及壯,便騎射,驍勇冠絕,常將騎爲先鋒,未嘗挫敗;從武皇救陳、許,逐黃寇,及遇難上源,每戰無不克捷。”

李存孝的榮耀之戰

在正史中,李存孝一生最大放異彩的一場仗,就是復奪潞州之戰。

關於這場戰役,還要從李克用說起。

這是在公元889年,李克用親率大軍討伐邢、洺二州,等他班師歸來時,特意在潞州慰勞諸將。結果當時負責鎮守潞州的李克修,對李克用的供奉非常簡陋,李克用一氣之下,就命人把李克修拉下去一頓鞭打。對此,李克修是又氣又恨,於是很快患病而死。

等到李克修死後,李克用便任命其弟弟李克恭前去鎮守潞州。因爲有李克修的前車之鑑,李克恭自然得努力弄很多供奉來孝敬李克用。於是,李克恭便在潞州橫徵暴斂,結果引得潞州人非常不滿。最後,李克恭就被人給火併了,而火併李克恭的將領,則帶着潞州投降了朱溫。

在當時的背景下,潞州的叛亂,直接讓李克用雪上加霜。因爲在這之前,由於李克用的四處擴張行爲,導致他周邊的軍閥都感到惶恐不安,於是大家都聯合起來討伐他。與此同時,唐昭宗也趁此機會派出中央軍大舉討伐李克用,企圖把李克用一舉幹掉。

就在這個時候,李克用控制下的潞州又發生叛亂,並且這些叛軍還將潞州獻給了朱溫。朱溫則趁勢命葛從周、朱崇節率軍入據潞州,同時命李讜(dǎng)攻打澤州。在這種背景下,李克用終於迎來了他一生中最危急的時刻之一。

因爲,當時的李克用,相當於要四線同時作戰:在西線,他需要與唐朝的中央軍作戰;在東線,他需要與鎮州、魏博作戰;在北線,他需要與赫連鐸、李匡威作戰。而在南線,他又需要與朱溫作戰。

從某種意義上,如果不知道後來的結果,誰也不敢說李克用一定能逃過這一劫。在這種背景下,李存孝便開始大顯英雄本色。

據記載,在復奪潞州時,李存孝先是親率三百騎兵在長子一帶的險要山路上設伏,一舉生擒了朝廷派來接管潞州的新任昭義節度使孫揆。隨後,李存孝又統領五千騎兵馳援澤州,一戰生擒了朱溫手下的大將鄧季筠,並打得朱溫的另一員大將李讜大敗而逃,於是澤州之圍被解。

接下來,李存孝又趁勢回兵夾攻潞州,駐守在潞州的葛從周、朱崇節兩位將領見勢不妙,趕緊棄城逃走,於是李存孝輕鬆奪回潞州。自此,這場復奪潞州之戰,便以李存孝的大獲全勝而告終。當然,這場戰役也成爲李存孝一生最大的輝煌。

復奪潞州之戰背後的分析

由於李存孝在復奪潞州之戰中的表現實在太優秀,所以當時很多人都覺得,潞州之所以能夠失而復得,就是因爲李存孝神功無敵的結果。當然,李存孝也是這樣覺得的,甚至在李存孝看來,如果當時沒有他,李克用可能會直接翻船。

因爲,正是因爲他在南線以少量兵力擊退了威脅最大的朱溫,李克用才能集中精力應付唐昭宗的中央軍及其他諸侯聯軍,並將他們擊敗;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所以在這戰之後,李存孝就認爲,李克用肯定會讓他接管潞州。但最後的結果卻是,李克用任命康君立爲昭義留後,由他接管潞州;至於李存孝,只是被任命爲汾州刺史。對此,很多人肯定會覺得李克用賞罰不明,故意打壓李存孝。

但其實呢,李克用並沒有打壓李存孝,他這樣做的背後,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

第一,當時朱溫與唐昭宗因爲爭奪潞州的控制權而發生矛盾,給了李存孝可乘之機。

因爲當時朱溫名義上還掛着唐朝的大旗,所以當他佔據潞州後,自然不能公開宣稱潞州從此是他的地盤,也不能直接自己任命官員接管潞州,否則他和李克用還有什麼區別呢?

當然,朱溫和李克用在本質上並沒有區別,但至少當時朱溫還不想扔掉唐朝政府的這面大旗。所以他就特意向大唐中央政府申請,希望大唐政府能派一個高級官員接管潞州。

本來,朱溫讓中央政府派一個高級官員接管潞州,只是爲了讓自己可以合法的接管潞州,因爲這樣一個高級官員來到潞州後,必然就是個傀儡性質的長官。問題是,當時唐昭宗的中央軍正在圍攻李克用,而從當時的情形看,李克用被幹掉幾乎是大概率事件。

在這種背景下,唐昭宗自然想趁勢佔據最多的李克用地盤,從而中興大唐。所以,唐昭宗在收的朱溫的奏請後,便想着趁勢對潞州也進行滲透,所以他在任命京兆尹孫揆爲新任昭義軍節度使的同時,還讓他率領三千軍隊前去接管潞州。

對於唐昭宗來說,有這三千中央軍保駕護航,孫揆來到潞州後,自然就不會輕易被朱溫變成傀儡,甚至還可以利用合法的政治手段將潞州變成朝廷的。朱溫一看,唐昭宗竟然敢這樣玩,自然很是不滿,於是他就決定坐在旁邊看大戲,並借用李克用的手來幹掉這三千中央軍。

最後的結果,就是孫揆和這三千中央軍剛進入潞州境內,就遭到李存孝的偷襲,直接當場被打得落花流水。至於孫揆就更悲催,因爲他讓李存孝直接用鋸子活活鋸死了。從這層意義上說,李存孝在復奪潞州之戰中的第一場勝利,實際也有部分朱溫的功勞,至少他坐視不管起了很大作用。

第二,當時朱溫的戰略目標不是佔據潞州,更不是擊敗李克用,而是趁機奪取魏博。

對於朱溫來說,他最重要的戰略目標,是趁機擴大自己的地盤和實力,儘快統一整個中原地區,而不是跑去和李克用爭奪山西;關鍵是,在當時的背景下,如果朱溫全力把李克用清理出局,最後也不過是白白便宜唐昭宗。

因爲,從當時各路軍閥的實力上看,大唐皇帝依然還是最大的實力派;更何況,大唐皇帝代表着中央政府,在法理上擁有着其它軍閥絕不可能相比的優勢。所以如果此時朱溫協助唐昭宗把李克用給滅了,那大唐中央政府的實力顯然會更上一層樓,到時朱溫還有安全感嗎?

在這種背景下,朱溫顯然不會全力以赴去攻打李克用,甚至而言,朱溫還計劃着從背後捅友軍魏博一刀。所以當朱溫的前路部隊在潞州稍稍受挫後,他就馬上停止了相關的軍事行動,沒有再和李存孝繼續爭奪潞州,而是選擇掉轉頭率軍事主力前去兼併魏博的羅弘信。而最後,朱溫征服了魏博的羅弘信,才真正成爲無可爭議的中原霸主。

從這層意義上說,如果單看潞州之戰的結果,李存孝自然是神勇無敵,不僅以劣勢兵力成功收復潞州,還把朱溫也給打跑,保障了李克用的南線安全,讓他可以全心對付其他實力派,最終度過了這次危機。問題是,這些成就的背後,朱溫自身的因素顯然也不可忽視。

試想,如果朱溫親率主力全力爭奪潞州,李存信真的能抵擋住嗎?還有,如果朱溫不中途跑去兼併魏博,李克用在南線和東線戰場上的壓力能緩解嗎?

第三,當時潞州戰場名義上的最高指揮官是康君立,李存孝只是副將。

據史書上記載,在潞州發生叛亂,朱溫趁勢打劫時,李克用是派遣康君立、李存孝將兵圍之。其中,康君立是李克用手下的大將,官職要高於李存孝,而且其年齡也比李存孝大一輩,至於資歷、戰爭經驗,也是康君立更豐富,所以康君立自然就成爲這場戰役的最高指揮官,李存孝爲其副手。

既然如此,康君立作爲最高指揮官,那不管李存孝立了多麼大的功勞,康君立都有着指揮有方的功勞。當然,如果李存孝兵敗而回,康君立自然也要承擔指揮不當的罪責。

只不過,由於李存孝的表現實在是太優秀,而且李存孝在奪回潞州之後,朱溫就率領大軍撤走了,這樣一來,給人的感覺就是,潞州之戰之所以能夠大獲全勝,全都是李存孝的功勞,至於作爲最高指揮官的康君立,反而顯得黯淡無光。

問題是,既然康君立是最高指揮官,潞州之戰大勝,那名義上他的功勞就是最大,誰讓李存孝不是最高指揮官呢!所以按照正常的論功行賞,這場戰役就應該是“李克用知人善任,康君立指揮有方,李存孝英勇善戰兵,河東將士兵精將勇”的結果。

李存孝的悲劇根源

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因爲上面這三個原因,李克用一方面認爲李存孝雖然立下大功,但這份功勞,顯然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大,至少不足以上李存孝這位副帥直接就此坐在主帥康君立的前面。

另一方面,當時李克用手裏只有河東和昭義兩個藩鎮,河東由李克用自己坐鎮,所以接下來誰擔任昭義留後,隱然就是李克用集團的二號人物,如果此時李克用就把這個位置交給李存孝這個毛頭小子,李克用集團內部的其他人,肯定不會服氣的。

在這種背景下,李克用就任命康君立爲昭義留後,由他接管潞州;至於李存孝,則被任命爲汾州刺史,比康君立低一個級別。從這層意義上說,李克用的這份人事任命,不管是在組織形式上,還是從情理上來說,都沒有太大的毛病。

而且對於李克用來說,李存孝還年輕,有的是機會,既然他這次表現得這麼優秀,下一次自然就可以順理成章的獨當一面。問題是,李存孝卻不這樣認爲,他認爲就是自己的神勇無敵,才贏得了這場潞州之戰的勝利,甚至還幫助李克用躲過了滅亡的危機。

在這種背景下,李存孝對李克用的這份人事任命,自然是憤恚不滿,於是他一氣之下,竟然率軍在潞州大肆剽掠當地居民,還燒燬城中房屋無數。在李存孝看來,既然我得不到潞州,那也不能白白便宜康君立。從某種意義上說,李存孝的這種行爲,已經屬於是公然作亂,李克用就是因此殺了他也不過分。

但是,李克用終究沒有因此責罰李存孝,不過這件事後,李克用心中顯然對李存孝非常失望。因爲,李存孝今天可以因爲不服李克用的人事任命而幹出殺人放火的事情,那等到明天,如果李存孝又不服李克用的某個重大安排時,是不是要直接公然造反呢?

也正因爲類似的原因,在後面的軍事行動中,李克用雖然嘗試讓李存孝獨當一面,但卻特意把李存信調來和他一起共事。

說起李存信,他和李存孝一樣,也是李克用的義子,不過他和李存孝的關係,卻是勢如水火,因爲李存信一直不服李存孝。

對於李克用來說,李存孝和李存信經常鬧矛盾,自然是一件好事,因爲這證明他們之間是相互制約的,所以李克用從來沒有試圖要緩解他們兩人的關係。此時,李克用又特意讓他們兩人一起共事,顯然就是爲了讓李存信牽制李存孝,以免李存孝幹出更過分的事情來。

但是,李克用沒有想到的是,李存孝卻因此變得更加憤恨不滿。因爲,先前李克用讓康君立坐在李存孝的前面,就已經讓李存孝覺得非常不服氣;現在李克用又偏偏把自己的死對頭李存信調來共事,這不是明顯對自己不信任嗎?於是他一氣之下直接率軍歸順了朝廷。

面對此情此景,誰也得承認李存孝就是公然造反作亂了。更主要的是,李存孝在造反之後,還做了一件非常過分的事情,那就是他把李克用罵得一無所是,徹底割斷了他和李克用之間的父子之情。

從某種意義上說,李存孝選擇背叛李克用,大約是覺得,自己神功無敵,離開李克用一樣可以混得風生水起,甚至取李克用而代之。問題是,在經過一輪大火併之後,李存孝很快就被李克用給俘虜了。

到了此時,李存孝終於發現,自己之前之所以可以這樣牛,只是因爲站在李克用這個巨大平臺上,離開了這個平臺,他實在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於是,他又希望回到李克用的隊伍中,他還告訴李克用,自己之所以背叛,主要是被李存信逼得忠心無處表白。

但是,李克用卻告訴李存孝,你在背叛我時,把我罵得豬狗不如,難道這也是李存信逼你的?

於是,李存孝就被車裂而死,享年36歲。

參考文獻:《新五代史》、《舊五代史》、《資治通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