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妙黛·主播| 應猶

  人到中年,必須學會做減法,因爲明天和意外不知道誰先來。

  01

  最近,王嶽倫在《天天向上》中談論的中年感悟,引來無數唏噓。尤其是他的“男人酒場論”,讓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都贊同的點頭如搗蒜。

  他說:減掉一下不必要的聚會,少認識一些不必要的人。其實有些聚會,甚至是大酒,真的很浪費時間。因爲喝酒的時候,大家海誓山盟,第二天都忘了。

  想想那些觥籌交錯真的沒有什麼意義,還是多陪家人吧。

  曾幾何時,男人們的酒局是家庭爭吵的主要來源。老婆們看着滿身酒氣酒品又不好的老公,再想想自己在家帶娃收拾家務的操勞,火氣頓時從腳底躥到頭頂。

  有時候也是“恨鐵不成鋼”,責怪老公不愛惜身體,責怪無意義的酒局,偷走了老公陪伴家人的時間。

  而男人們的想法和王嶽倫曾經想的一樣:我得多認識人啊,我是爲了這個家啊!

  沒錯,人情社會,遇事要求人,人脈大於天,多個朋友多條出路。

  這些都沒有錯,錯就錯在,每天和我們一起喝的大醉,許下山盟海誓的,不一定是“朋友”啊!

  人到中年,時間越來越少。回望來時的路,我們反而能發現,有些事情真的是無意義的。

  02

  在中國,酒場真是個神奇的地方。很多電視劇也告訴我們,生意要在酒桌上談,喝爽了,談判也就痛快了。

  這樣的想法也充斥着我們的生活,我也經歷過無數被“勸酒”的時刻。

  領導像長輩一樣教導我:小張啊,你得開竅,這個年代,不在酒桌上提拔,去哪裏提拔啊。

  我堅持不喝,領導一副“孺子不可教”的樣子,撇撇嘴,搖搖頭。

  起初,我也是擔心的,擔心真的因爲一杯酒惹得領導不開心,讓自己工作受阻。

  慢慢的才發現,酒桌上說的話,真的沒人當回事。

  沒有人會在醉酒的時候做決定,也沒有什麼友誼會因爲一杯酒而建立。

  閨蜜小雨曾經經常向我們吐槽,老公一週也不能在家喫一段飯,經常喝的大醉回來,兩人半夜大吵一架。

  老公的道理還是那一套:我恨死喝酒了,你看家裏的酒我碰過嗎?我還不是爲了這個家,將來孩子上學,老人住院啥的不得求人啊。

  本來他和abc是好朋友,喝酒的時候,有abcde,多認識了de兩個好朋友啊!

  你說他是狐朋狗友,他說你不懂他。

  但是最近,小雨老公改變了。因爲她懷了二胎,告訴老公家庭需要他,老大需要他陪寫作業。

  他開始推掉一下不必要的酒局,多把時間留給家庭,全權負責女兒的作業。

  這些轉變不是誰逼迫他的,而是在一段時間的“減法”之後,他意識到:你和abc好,最終還是這三個人,有事的時候,還是要去找abc,而de不會因爲一頓酒而幫你。

  更重要的是,當你陪伴女兒寫作業,看着她安靜寫字的時刻,當你陪着女兒玩,她笑的那麼開心的時刻,你才能意識到,之前的那些事情,真的是浪費時間了。

  03

  最近,著名主持人李詠去世了,引來更多中年人的思考。

  原來,我們距離結束已經這麼近。

  原來,最終真正關心我們的人,只有家人。

  原來,我們最終的收穫,真的不是那些身外之物。

  就像《極簡力》一書中說的:

  避免所謂的“合羣”,放棄無用的社交。當你沒有達到更高層次的時候,人脈是不值錢的,請記住,人脈不是追求來的,而是吸引來的。

  只有等價的交換,才能得到合理的幫助—雖然很殘酷,但這就是真相。

  王珞丹曾經是娛樂圈的“女超人”,她知道女演員的青春沒有幾年,必須拼命給自己打下基礎。

  於是她熱衷於參加各種聚會、各種晚宴,渴望認識各種名流。最誇張的時候,她一個晚上穿梭好幾個聚會,到一個地方喝杯酒,和“名流”寒暄幾句,再轉戰另一個地方。

  這樣的生活,導致的結果是,她不能閒着,一閒下來她就覺得手足無措,甚至想哭,焦慮指數到了極點。拿出一千人的通訊錄,卻發現沒有一個可以談心的。

  她去看了心理醫生,醫生說:這是現代人的通病,無休止的慾望,導致無休止的焦慮。

  也是從那開始,她開始做“減法生活”。想要買別墅、跑車的願望先放一放,沒有好的劇本就歇一歇。

  多陪陪家人,多過過“慢生活”。

  當你陪着父母旅行一次,看着他們臉上滿足的笑容時,你纔會意識到,幸福真就這麼簡單。

  人就像一顆大樹,旁枝錯節太多隻會浪費養料。

  砍掉那些不重要的枝節,我們才能長得更好更美。

  04

  崔永元在一次訪談中,魯豫問他:你覺得你50歲的心態,和15歲還一樣嗎?

  他說:當然不一樣。我到了50歲,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做什麼。而年輕的時候不是,我喜歡打牌,就一年一年的找人打,喜歡下象棋,也是一年一年的找人下。現在想想,那些時光真的是浪費了。

  我現在不會做那些無意義的事情了,因爲時間真的不多了,我捨不得浪費。

  是啊,當我們到了中年,才找到生命的意義,才扼腕嘆息那些曾經的時光,爲何就在不經意間溜走了。

  世界上最遺憾的事,是“我本可以”。

  我本可以不錯過孩子成長的每一次,我本可以好好和妻子經營家庭,我本可以多陪父母不留遺憾,我本可以多多學習自我成長,我本可以……

  曾有一個名爲《我們一生將會遇見多少人》的調查廣告,戳中無數人淚點。

  第一個問題:估算一下自己通訊錄有多少人?

  五千?三千?三百?

  第二個問題:刪除你不會主動聯繫的人之後呢?

  工作量太大了。

  第三問題:如果再刪去工作和應酬的人呢?

  很多人真的名字和臉都對應不上。

  第四個問題:除了家人,你能說真心話的人還剩幾個?

  兩三個,甚至沒有。

  第五個問題:最後留下的人,上一次聯繫是什麼時候?

  半年前?兩年前?

  每個人一生都會認識大約兩萬七千人,但是真正“有用”的,只有那兩三個。

  而“有用”指的是那些對我們事業上有幫助,能給我們帶來經濟上的利益的人嗎?

  不,所謂“有用”的人,是能給我們帶來內心的踏實感,安全感,和他們在一起我們覺得舒服的人。

  當然,和一二好友,談天說地,喝酒聊天,也是可以緩解壓力的。但是和無關緊要的人,去喝大酒,參加無關緊要的飯局,除了收穫一肚子脂肪,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損失。

  人到中年,必須學會做減法,因爲我們的時間已經沒有那麼多。

  人到中年,必須學會做減法,因爲需要我的人,真的很多。

  

  作者:妙黛,有書原創作者。有書,讓閱讀不再孤單,2000萬閱讀愛好者都在關注的公衆號,關注公衆號:有書。本文原創首發於有書。

  最近微信又雙叒叕改版啦,

  爲了方便大家能找到我,特意做了個小教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