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經”及譯者簡介——《地藏經科注》學習(5)

青蓮法師《地藏菩薩本願經科注》學習

本經經文一共十三品,第一品是序品,但是它的品題叫《忉利天宮神通品》。在這品經裏面佛爲我們說明,釋迦牟尼佛表演給我們看,他在這個世間示現修學、成道、教學,所謂轉法輪、度衆生。教化衆生的緣分,快要到終結的時候,釋迦牟尼佛要示現滅度,在這個之前,特別爲我們示現報母親之恩。我們在經典裏看到,世尊出世之後,他的母親就過世了,母親生在忉利天,所以一定要到忉利天宮爲母親說法。在忉利天住了三個月,爲母親說法,就是說的這一部《地藏菩薩本願經》。忉利天宮這一次的法會非常非常殊勝!世尊爲我們說出地藏菩薩過去因地當中,度母親的這些公案因緣,就是我們一般說的“故事”。希望我們聽了之後能夠感發,學習效法地藏菩薩,奠定大乘修學的基礎,這是這一品經的義趣。

現在我們看經文。經文一開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忉利天,爲母說法。】

這跟其他經典開端有一點不相同。『如是我聞』這四個字簡單的講,是集結經的人他說的,阿難尊者說的。“如是”這一部《地藏菩薩本願經》,是“我”,我是阿難尊者自稱,親自聽佛所說的,不是傳聞。就像李長者在《華嚴經》裏面所說,阿難尊者爲我們復講這一部經,字字句句如佛所說、是佛所說,決定不敢摻絲毫自己的意思在其中,這是“如是我聞”這四個字的意思。『一時』,實在講這個時候是非常非常的清楚,佛在滅度之前的三個月。但是還是用“一時”好,“一時”有感應道交的時候,師資道合的時候,所以一時的意思非常非常之濃,非常非常的圓滿!如果記載年、月、日、時,這個法門就算是過去了,不會再來;一時是個活的,它不是死的。像過去天台智者大師,他老人家讀《法華經》,不知不覺當中他入定,定中他見到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講《法華經》,他還在那裏坐了,聽了一會兒。出了定之後告訴別人,世尊在靈鷲山講《法華經》法會沒散。真的,就如世尊在《法華》裏面所說:“世間相常住。”

近代愛因斯坦也說,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現在問題在哪裏?過去跟現在跟未來,這個時間如何把它突破?現在科學家知道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但是沒有法子突破。如果要突破了,你就能回到過去,也能夠進入到未來,換句話說,過去、未來什麼事情你都知道、你都清楚。他們不曉得用什麼方法突破,想用科學機械。而實際上我們佛法用禪定的功夫,你的定力愈深,你突破的面愈廣。我們就能夠體會得到,智者大師的禪定可以能夠突破兩千年,他那個時代距離我們現在大概是一千四百年的樣子,距離釋迦牟尼佛應該差不多不到二千年,大概一千七、八百年的樣子。他能夠突破這麼大的一個時段,能夠看到世尊依舊在靈鷲山說法,現在人所說的時光倒流,他能夠回到過去,這證明“一時”有味道。“一時”是一心不亂的時候,一心不亂就是禪定。

我們現在爲什麼不能夠走到過去?不能夠走出未來?我們的心雜亂,妄想、分別、執着太多,所以這個能力就失掉了。這個能力是本能,應該有的;應該有的本能,現在沒有了,失掉了。所以佛教我們修禪定,淨宗法門教我們唸佛,一心不亂。得一心不亂,能夠得事一心不亂,三千年前跟三千年後沒有問題,決定知道。如果得理一心不亂,盡虛空遍法界、過去、未來的事情,統統都曉得,能力就跟諸佛如來差不多。所以“一時”是正確的,這是值得我們讚歎的。

在這段裏面我們講到“一時”,一時的意思還必須要加以一點補充。佛法裏面講時間有兩個說法:一個是講“剎那際”,佛說這是“實時”,就是真實,也就是說時間的真相。另外一個名詞叫“三摩耶”意思是“長時”,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相續相。《金剛經》上所謂“如露亦如電”,露是露水我們曉得它的時間也很短,早晨落下露水,太陽出來之後就蒸發掉。拿這個來比喻長時,比喻相續相;用閃電來比喻真實的時間。真實時間,《華嚴經十定品》講的剎那際,這纔是真的。

而剎那際的觀念,我們很難體會。現代科學昌明,利用科學儀器的觀察,我們能稍稍多體會一些。而實在說,剎那際就是一般經上常講的“生滅同時”,因爲它生滅的時間太短,決定不是我們六根能夠感觸得到的。我們六根能夠有感觸,換句話說,要相當長的時間。一刺激立刻就反應,雖然說“立刻”還是要很長的時間。如果說是剎那際的生滅,我們可以說是完全感觸不到。不但我們六道凡夫,天人比人聰明多了,感應靈敏多了,他也感觸不到,乃至於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八地菩薩才能夠見到阿賴耶,要八地那樣深的定功,才能夠感應到剎那生滅。剎那生滅,佛常常在經上用“不生不滅”來形容。如果沒有生滅,說不生不滅那是廢話,那有什麼意思;說不生不滅,實在講它確實是有生有滅。可是它才生就滅了,幾乎生滅同時,所以稱爲不生不滅;這個話講得就有意義,生滅同時,時間極其短暫。這種短暫,說實在話,絕對不是現在科技能夠偵測出來的,科技能夠偵測出來的時間已經是很長了。

這是佛在經典裏面講的“一時”,這一句完全是講真話,我們要能夠細心去領會。你懂得一時,你就懂得一切法不生不滅,對於生死的恐怖就離開了,曉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的相是不生不滅,這纔是真相,我們見不到,八地以上的菩薩見到了。“一時”在此處,要是把它落實在事相上來說,就是釋迦牟尼佛講經機緣成熟的這個時候,這叫“一時”。這種說法也非常圓滿,一切經都用這個字樣,佛說這一部經的因緣成熟了。

這一次因緣非常特殊,講經的處所也很希有,『佛在忉利天』,不是在其他地方。“佛”是主成就,這個法會里面主講的人,本師釋迦牟尼佛。“在”這個字非常之好,特別是從事相上說的。說“在”這也都是說真話!我們世間人許許多多的錯覺,一個錯誤的觀念,錯了一輩子自己都不能夠覺察。我們舉幾個很簡單的例子來說,早晨起來洗臉,臉要洗嗎?你們說臉要不要洗?洗臉,錯了,洗去臉上的骯髒,不是洗臉。洗衣服,衣服要洗嗎?也是洗衣服上的那些灰塵。你們仔細想想看我們多少錯誤觀念,在教室上課擦黑板,黑板要擦嗎?把黑板上粉筆灰擦掉,哪裏是擦黑板,黑板應該一擦,那個黑就把它擦掉了,那叫擦黑板。你就曉得日常生活當中,諸位細細想想多少錯誤的觀念,錯得太離譜了,大家都錯了,就以爲是對的。佛有的時候給我們說真的,我們都覺得怪怪的。

“在”這個話是說真的,說你“住”是假的,你怎麼住?今天搬這裏,明天搬那裏,哪裏在住,只說這個身體現在“在”哪裏,這個意思就對了。所以“佛在”。“住”是在那裏不動,這叫住;常常移動,這是“在”。佛法裏面講住,“住”是什麼?心安住。你住的宮殿樓閣,佛在此說宮殿樓閣是慈悲,心安住在慈悲,心安住在正覺,這個叫住,永遠不離開叫住。身常常在動,叫“在”,所以從事相上講叫“在”。

佛這一次在哪裏?在“忉利天”,欲界第二層天。世間人知道有天,知道有天神,對於天神也很恭敬,稱他們爲上帝,中國人稱他叫玉皇大帝,大概都是忉利天主。不知道天外還有天,他就不曉得。佛告訴我們娑婆世界有二十八層天,每一層裏面數量也是無量無邊,由下到上二十八層分爲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所謂欲界就是還有飲食男女之慾,這個沒有斷,但是愈往上面去他愈淡薄。到色界,這個欲沒有了,我們常講財、色、名、食、睡,色界天人統統沒有。色界天人不需要飲食、也不需要睡眠,永遠是清醒的;不需要飲食,禪悅爲食,但是他還有色身,有色相。到無色界這是六道里面最高級的凡夫,他連這個身體都不要了。佛法沒到中國來之前,中國古代出現了一位大智慧的人,老子。老子告訴人:“吾有大患,爲吾有身。”我有最大的憂患是什麼?有這個身體,是個累贅、是個麻煩。他有這個覺悟,老子可能生到無色界天,因爲他討厭這個身體,討厭這些色相。無色界天,色相沒有了。我們一般人常講靈界,大概就是稱無色界天,這個裏面是最自在了,連色相都沒有。這是大分,分作三界二十八層天,這是釋迦牟尼佛教化的一個範圍,有這麼大。

釋迦牟尼佛有沒有生死?沒有。應化的,他在我們這個世間出現,以應身出現。我們看到他有生、有滅,其實他滅了,是到其他的星球,到其他的地方又出現去教化衆生,這個是顯示大自在。佛告訴我們這個“身”說法很多,《華嚴經》上說有十種身,通常我們講三種身;三種詳細說有十種,十種歸納起來是三種。第一種“法身”是真身,所有一切身都是從它生起。所以它是最基本的一個身,能生一切萬法,能現我們的身相,能現國土之相,山河大地,一切身相都是法身變現出來的。第二種是“智身”,我們也叫做“報身”,報身是智慧之身,也就是說他智慧開了、智慧現前了,對於宇宙人生一切萬事萬法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第三種叫“應化身”,實在講應化是兩個意思。“應身”是隨類現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所以佛到人間來,到任何一道來,他是沒有障礙的,自由自在,想來就來,想去就去,來去自由。

不像我們凡夫,我們凡夫是業報身,一點都不自由,完全受業力的控制。說受業力的控制,大家不太好懂,我們換句話說,受命運的控制、受命運的支配,大家就好懂,所以說是“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你說這個多苦。命是什麼?命就是業,業報。過去造善業,我們這一生得的善報,過去造作惡業,我們這一生得的就是不善報,所以一生一切的受用,諺語裏頭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就是這個道理,真的是半點不由人。

可是佛菩薩到這世間來,他也來投胎,他也示現死亡,他的生死自在,他不是業力,是願力。在這個世間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就過什麼樣的生活,想住多少年,他就住多少年,他生死自在。什麼時候想走,想到哪裏去,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來去自由,這個叫願力受身;他是願力,不是業力。我們要明白這些道理,然後才曉得我們應該怎樣學佛,如何把我們的業力轉變成願力,諸佛菩薩的本事就在這此地。他能轉我們也能轉,從哪裏轉起?要從心轉起,心轉了之後,身就轉;如果說從身轉,心不轉,沒用處,怎麼轉也轉不像,一定要從心轉。

心就講“住”,那就不是“在”。《華嚴經》上菩薩有十住,那就是講住了,那是“心住”不是“身住”。菩薩住佛之住,這就對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住處有四種,這四種都是正確的。前面兩種還是在六道里頭,沒出六道。所謂“天住”,就是你來生一定能夠生欲界天。欲界天有六層天,往後我們會簡單給諸位做個介紹。天住就是心安住在十善業道,佈施、持戒,修十善業道,你來生決定生到天界,福報比我們人間大多了,享天福。第二種“梵住”,梵住是修禪定、修清淨心,一切的慾念淡薄,對於五欲六塵看得很淡,心裏面充滿了慈、悲、喜、舍。“慈”是與人之樂,給人快樂,幫助人快樂;“悲”是拔人之苦,衆生有苦,幫助他解決苦難;“喜”是看到別人得福,得到好處,決定沒有嫉妒心,生歡喜心;“舍”是萬緣能夠放得下。心常安住在慈悲喜捨,生色界天,這個“住”在三界裏面算是正當的。可是我們現在的人不一樣,現在的人心安住在哪裏?安住在貪、瞋、癡、慢,這個不得了!安住在貪、瞋、癡、慢,安住在殺、盜、淫、妄,果報在三途。所以他不是天住、不是梵住,是鬼住、地獄住、畜生住,他搞這個東西去了。我們對這些理跟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要曉得心安在哪裏,將來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非常可怕。

第三種“聖住”就是住在菩提心。聖者有小乘:聲聞、緣覺,菩薩。聲聞、緣覺、菩薩雖然不同,他有個共同點,就是心一定是住在三三昧,這是個共同點。第四“佛住”,住佛之所住,果然入這個境界,你就是十住菩薩位。真正學佛一定要安於佛住,佛住在哪裏?“大三空三昧”:空、無相、無願;無願也叫無作。如果落實在淨宗裏面,安住在“唸佛三昧”,我們對於其他的境界深廣無際,我們很難體會,不如依照佛的教誨,我們把心安住在唸佛三昧,這個比較容易學習。唸佛是因,成佛是果,這實在是無比的希有殊勝。這是講“在”跟“住”這兩個字的意思。

今天“佛在忉利天”,在忉利天做什麼?『爲母說法』。要依照《增一阿含》裏面所說,這一次法會是帝釋天王,就是忉利天主他啓請的。忉利天主很聰明、很有智慧,他說過去一切諸佛,都曾經到忉利天爲母親說法,報母親生育之恩,世尊成佛了,當然也不能例外。世尊受了忉利天主的啓請,到忉利天開這次法會。這個因緣很深,故事也很長,講故事就耽誤講經,所以我們把這個故事就省略掉,可是也不能不曉得。

佛的母親摩耶夫人,實在說也是大權示現,都是佛菩薩再來的。每個人在因地上發願不一樣,她發願,願意生生世世做個女子的身分,要作佛的母親,她發這個願。所以他的兒子是佛,母親福報就大了,這都是表演一個樣子來給我們看。最大的福報,完全是依福能夠生到忉利天,夜摩天以上就不行。看看佛門裏面講超度的佛事,梁皇懺非常殊勝。“梁皇”是梁武帝,梁武帝啓請寶誌公爲他的夫人做超度的佛事,所以叫“梁皇懺”。他的妃子在世的時候,造作惡業墮在惡道。寶誌公是個得道的高僧,寶誌公是誰?觀世音菩薩化身來的,你看這還得了!觀世音菩薩親自主持這個法會,主持這個超度佛事,也只能把他的妃子超度到忉利天。諸佛如來超度也只能超度到忉利天,再往上去自己要有修行的功夫,沒有修行的功夫,不行。所以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在有生之年要認真修行,你不修行靠別人超度,再大本事的人也不過是到忉利天而已。如果超度佛事是個凡夫來主持,效果就很微弱,只能說做比不做好。有什麼效果?很難講。你在今天哪裏去找真正得道高僧、佛菩薩再來人。所以要懂得這個道理,然後我們自己才真正把時光掌握住,一寸光陰,一寸命光,要認真努力。

作佛的母親這麼大的福報,也只是生到忉利天。忉利天以上需要定功、需要清淨心,清淨心成就真實功德。那個功德少、微薄,欲沒有斷,欲的念頭沒有斷,生欲界上面四層天,佛家講“未到定”,你修定不及格,但是有修。譬如四禪,第四禪,禪定的功夫要一百分,才能到第四禪;第三禪要九十分,二禪要八十分,初禪要七十分。你的功夫是六十分以下,所以色界沒分。可是你有,你禪定功夫可以有個六十分、五十分、四十分,你有這個功夫,不是零分。你完全沒有修,你專修福,修十善業道,修佈施、持戒,沒有定功,沒有捨棄情慾念頭,你所生的是四王天跟忉利天。有一點定功,心地有一點清淨,才能生到夜摩、兜率、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天上一層比一層的福報大,一層比一層壽命長,真正是享福無盡。可是壽命再長,也有報盡的時候,也就是有享盡的時候;享盡之後,又要隨業流轉。因此生天不是究竟法,總不如唸佛往生極樂世界,生到極樂世界是無量壽,換句話說,永遠不生不死。不但欲界天不能比,色界天、無色界天都不能爲比。所以一切諸佛讚歎阿彌陀佛、讚歎極樂世界,道理就在此地。

這一句經文“爲母說法”,雖然這個法會是帝釋天主他來啓請,但是意思很深。第一個是爲了避免世間有一些人,對佛法產生一些誤會。學佛,尤其是發心剃髮出家,好像從此以後也不再顧父母,世間人以爲是不孝。尤其是中國人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爲大。”父母靠你傳宗接代,你一出家傳宗接代就斷掉了,怎麼能對得起父母祖先!世人不知道出家是大孝,這是第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也是做一個榜樣,給學佛的四衆弟子:出家、在家,男衆、女衆這四衆弟子,啓發他們的孝思,讓他真正去體會“三福”裏面第一句“孝養父母”。佛門即使出家也不能置父母於不顧,沒這個道理。可是孝養的形式不一樣,認真修持,依照佛的教誨去奉行,以此功德迴向父母;父母能得諸佛護念,善神保佑,這纔是真孝。世間人孝順父母,請幾個傭人照顧他生活,佛弟子是讓天龍善神去照顧父母,比你請的那個人照顧周到多了。可是如果你自己沒有修持,天龍善神不保佑你,瞧不起你。你真正修行,有道有德,感動天神自然去照顧;你不必去求他,也不必去通知他,自然照顧。爲什麼?尊敬你,尊敬你的父母,所以有這個意思在。

文據:

青蓮法師《地藏菩薩本願經科注》;

聖一法師《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淨空法師《地藏菩薩本願經》講座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